应用化学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0-10-12张小丽
张小丽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模块化教学模式是指依据课程培养目标,以程序模块化设计的思路,按着一定的设计原则,将相关的知识进行重构,最终形成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能够自成一体,多个相互独立教学模块的一种教学模式[1]。文献[2-4]都针对化学类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进行了研究,但主要针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研究则较少。目前,我院开设应用化工技术、石油化工技术、精细化工技术、工业分析技术共4个化工技术类专业,应用化学基础课程,是化工技术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组自2018年探索模块化教学改革,将基础化学和化学实验技术两门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和重构,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应用化学基础课程的模块化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不断完善,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1 目前应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1.1 生源类型多样
高职院校生源多样性的现状越来越凸显,从大类看,化工技术类专业生源分为统招生和扩招生。统招生中主要包含高考生、高职单招考生、中职对口升学考生、中职3+2转段考生等,总体上还存在文理兼招的现实问题,学生基础薄弱,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同时,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不同类型的考生到校学习后,很难实施分层次培养。同时,自2019年实施高职扩招以来,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扩招生源类型也呈现多样性,从2019年生源情况看,主要包括军转人员和在职职工,年龄差异、从事岗位差异、基础差异明显。生源类型的多样性,进一步推动了课程组对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探索。
1.2 专业基础课学时不足
本科教育为了使人才培养更加具有后劲,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时,更加注重夯实基础,强调扩大专业涉猎面,紧跟学科前沿,更注重“宽厚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对本科教育,专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则更贴近企业实际需求,多采用市场导向的课程设置思路,以专业岗位需求来确定课程的取舍。因此,相对本科教育,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更加注重从事职业岗位的能力培养。以应用化学基础课程为例,也是在多年的历史沿革中将传统的有无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化学实验技术5门课程经过不断的加工处理,整合优化演变而成。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学分比重也越来越小,总体上看,在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演变的背景下,专业基础类课程学时的有所缩减,进一步推动课程组对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 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基本思路
2.1 明确教学目标
化工技术类专业应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包含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与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沉淀和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与平衡,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溶液中的相平衡;化学热力学基础,物质结构基础,有机物的性质及有机物合成,化工分析技术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需综合考虑学生未来主要从事化工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化工生产通用工艺员岗位、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人员岗位的基本要求,进一步确定课程内容设置。
2.2 课程开发调研
在模块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了能够使得课程内容设置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求,更加反应职业岗位从业能力,课程组借助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国家级现代学徒制平台,对合作企业进行调研,累计走访典型企业16家,对接企业培训中心1家,走访兄弟院校4家,进一步梳理了企业岗位需求,明确了兄弟院校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基本情况。同时,课程组对国家教学资源库中已经建成的5门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知识组织方式、考核方式等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总结。从分析总结看,一是企业角度更希望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化学反应的影响因素,滴定分析,常见物质的性质等相关的知识,具备规范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安全生产意识等。二是兄弟院校课程建设和设计理念有所不一,这主要和各校的专业发展状况、教师理念、实验条件限制等因素有关。三是国家资源库中已经建成的5门课程,如表1所示,涉及化工技术大类的有3门,农林类的1门,环境保护类的1门,课程教学学时、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也各不相同。
表1 基础化学资源库建设情况
2.3 重构课程内容体系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工种的基本要求,参照兄弟院校在课程改革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课程组成员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和虚化,打破原有的体系结构,按照模块化设计、项目化实施、碎片化资源建设的基本逻辑,充分利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重新构建了以实验为引领的课程内容体系。新构建的课程内容体系共分为五大模块,20个教学项目,涵盖49个教学任务,各模块教学的目标见表2。
表2 应用化学基础课程各模块教学目标
2.4 教学实施与反馈
在模块化设计,项目化实施的基础上,采取以实验为主导的教学实施,分组教学模式,小班授课,每班班级人数控制在25~30人,两名教师同时指导。每一次授课都需要提前布置任务,配合线上教学资源,让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步骤等提前有详细的了解,线下教学时采用任务互动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验后还将进一步骤拓展学习,配合线上资源对相关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学习和补充。整体采用先看现象,摸索规律,提炼升华理解理论的方式,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学生竞赛、后续课程反馈、调查问卷等方式,均表明课程教学效果较课改前有所提高。
3 课程教学展望
课程组自2018年起探索模块化教学改革,经过两年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效果,总体上看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与岗位要求对接的更加紧密。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今后不断完善和改进,一是模块化教学打破了原有知识的系统性,单纯靠学生自身很难融会贯通,特别是对于部分参加专升本的学生来说,需要强化系统性方面的思考设计;二是为了保证课程授课效果,需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线上建设资源;三是教学模块和教学项目的分化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