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溪竹桥古村保护与开发浅析★

2020-10-12张国瑞刘萍萍

山西建筑 2020年20期
关键词:金溪古村古村落

张国瑞 刘萍萍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古村落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体现了中国古代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村民都搬到了城市居住生活,许多古村落房屋无人居住和看管,年久失修,坍塌严重,古村落的保护现状不尽如人意[1]。竹桥古村位于抚州市金溪县双塘镇,始建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50余年历史,竹桥古村通过引入公司运营,整合景区旅游资源,规范景区经营行为,延伸旅游产业链,提升了竹桥古村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1 古村落保护开发的“金溪模式”

金溪全县保存格局完整、历史风貌较好、古建筑集中成片的古村落100多个,1 000多栋明朝建筑,10 000多栋明清建筑,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金溪传统村落古风古韵保存完好,有宗祠、门楼、匾额、庙宇、祭坛、书院等文物价值较高的不同类型建筑,很多古建筑的砖雕、木雕、石雕综合了镂雕、圆雕、浮雕、透雕等各种艺术雕刻为一体,精美绝伦。这些珍贵罕见的古村落体现了明清时期江西民间建筑艺术的辉煌,是研究传统儒耕文化和临川文化的重要实物支撑[2]。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一些古村落正逐渐消失,一些流传下来的民俗也逐渐消亡[3]。作为抚州市古村落数量最多的金溪县,在保护和开发古村落和古城镇方面走在前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摸索出了一套具有操作可行性的保护开发方案,逐步形成了古村镇、传统文化以及生态资源立体化保护的“金溪模式”。

建立古村保护“一村一档”制度、监督机制、定期调度机制、问责机制及“一员护一文物”“一员管护一古村”的专人看护机制。严格按照“整体保护、协调发展;惠及民生,尊重民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基本原则,制定相关工作方案。由于城镇化发展,很多农民选择去城市生活,院落长久无人居住,古建房屋失修倒塌严重,为保护抢修金溪传统古村落,金溪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老屋办”[4],开展专门的“拯救老屋行动”,通过全社会的力量共同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打造一流的专业的工匠队伍进行维护修缮,调动村民积极性自发的对老屋进行抢修保护。

金溪县遵循“以保护为主,抢救为先,传承为本,利用为要”的理念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积极探索“政府收购保护、产权转移、公保私用”等多元化保护模式,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认领、认养、认保”古建筑。针对古建筑的产权问题,金溪县探索出了一套“收购、租赁、托管”相结合的模式。按照自愿原则,村民可以将房屋托管给当地村委会,经由村委会整合托管给县文博所,再通过政府主导,引入社会资本进行租赁。

探索“古村+”模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保护开发和建设工作。探索“古村+休闲”模式,古建筑被修复后开发成高端民宿;或以“古村+旅游”模式,与品牌企业合作推动红色旅游。这些古村落的保护开发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可。金溪通过“政府30%+户主或村集体20%+社会与基金50%”的方式筹集资金,充分依靠社会力量,通过奖励和补贴方式调动村民保留维护古村落的积极性。

2 竹桥古村保护开发

2.1 竹桥古村文化风貌

竹桥古村目前常驻人口800余人,均为余姓。竹桥古村的选址经过了精心规划与设计,村落依靠后龙山而建(见图1),坐北朝南,村前一溪如带,村后枝繁叶茂。目前的竹桥古村街巷格局保存完好,旧的民居没有拆毁,新规划的村民新居都建在古村外围,虽历经几百年的岁月沧桑,整个村落布局和建筑基本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竹桥古村的规划布局和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蕴含了临川文化元素。金溪是古代全国四大雕版印书中心之一,古代竹桥人首开金溪本土商业雕版印书之先河,由此肇始,金溪逐步发展成为古代江西雕版印书中心,竹桥村就成为当时著名的印刷基地之一,竹桥人余钟祥创办的“余大文堂”为最大最早,以竹桥人为主的金溪书商也是“江右商帮”的一个重要分支,竹桥古村是一个以雕版印刷书籍为标志的文化古村。

竹桥古村有明清时期青砖灰瓦的古民居109栋,其中明代祠堂1幢,明代民居8幢,有格调高雅的“文林第”“镇川公祠”“养正山房”(如图2,图3所示)等明清古建筑。古民居厅堂宽敞,天井采光,天井四周檐水流入石砌的泄水池,排水沟渠用石块砌成,自北向南流入村中的七口塘内(如图4,图5所示),体现了竹桥先人对古村内排水系统的科学规划。村口总门楼前有古井(如图4,图5所示)三口,三口井组成了一个工整的“品”字,寓意任何时候“品”德不能丢,冀望余氏后人做人做事,做官做学问要有品有德。村中的建筑“八家弄”和“十家弄”因分别包含着八家和十家而得名,家家有总门、巷门、大门和耳门,耳门相通,户户相连,这种建筑形式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是兄弟间团结协作、孝悌仁爱精神的折射。“中门楼”前后地面上,有两个用青石板铺成的大字——“人”字和“本”字,“本”字告诉历代竹桥人,在外求学做官,从商致富,无论在外多久,“根”永远都在这里。竹桥古村内高耸的马头墙,沧桑的青石板路,精致文雅的木雕石刻,印刻有祖辈的宣教,显示了竹桥古村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我国南方农耕文明的历史见证。

2.2 竹桥古村保护开发措施

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和旅游升级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大,如何实现古村落保护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在保护开发的过程中,引入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选择性的走市场化运营,选择经营理念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诚信意识良好的企业合作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路径选择。竹桥古村在修缮保护的基础上,充分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引入第三方专业公司运营。2015年,竹桥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2016年,被评为“中国最美村落”。人民日报、央视等多家知名媒体先后对竹桥古村进行了报道,提升了竹桥古村的知名度。竹桥古村以其独有的魅力,荣获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示范点、中国最美50个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竹桥古村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功进入了市场化经营渠道。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竹桥古村对全村环境进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根本改观。2006年竹桥村被列入新农村建设试点以来,拆除私搭乱建,对池塘进行清淤修整,修复村道破败的青石板;对水、电、道路、通讯、排水、垃圾清运等基础设施项目升级改造;美化古村外围环境;同时,将以前狭窄的进村水泥路,扩至四车道柏油路。通过一系列措施,村容村貌得到了根本改观。八家弄、十家弄等大型古建筑的修缮维护与年代久远的青石板路(如图6所示)见证了竹桥古村辉煌的历史。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发掘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竹桥古村聘请专业技术团队抢救修缮祠堂、书院等古建筑和珍贵文物,提升修缮了文隆公祠、镇川公祠、苍岚山房、余氏大屋等古建筑,在保护好村里古建筑的同时,大力挖掘、整理地方民俗文化,节日期间组织“重回大明王朝穿越表演”,节日期间,村民们通过舞手摇狮、跳马步灯等多种形式的民俗活动展示当地“非遗”文化,吸引游客观光游览。发展文创基地,引入陶瓷、美术、古董修复等文化创意产业,打造特色民宿,吸引游客欣赏古村风貌,体验当地民俗文化。

竹桥古村的旅游定位突出其“书乡”文化。历史上竹桥古村兴盛的根本原因是雕版印刷业的繁荣发展,竹桥古村是受临川文化影响形成的古村落,雕版印刷业的高度繁荣,产生不少巨商富贾和达官显贵,竹桥书商行迹遍及大江南北,是“江右商帮”的重要组成,临川才子金溪书,千年书乡竹桥村。竹桥古村定位于“书乡”文化特色是对其文脉的继承,定位于“书乡”的旅游形象是实现古村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开发生态旅游,设法拓宽农民致富途径,留住当地居民是竹桥古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竹桥古村在守住古风古韵的同时,也拓宽当地村民的致富途径,景区的工作人员聘用竹桥当地村民,随着来竹桥旅游的游客数量增加,很多在外地务工的村民重新回到了竹桥,从事农家乐、纪念品、农产品销售等旅游服务工作。竹桥古村依山傍水,田园风光迷人,利用天然优势,竹桥村通过培育茶园、黄栀子、荷花基地,这些农业绿色生态资源既美化古村的环境,又是其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留住原住民并延续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原生态的生活场景,既可提供天然的农副产品,也为游客参观体验提供活动内容。

3 竹桥古村保护开发的借鉴意义

以竹桥古村为代表的金溪古村落保护开发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注重修缮工艺,保护好古建筑的原始风貌,发掘古朴的美学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注重人文价值的传承和文化传播,展示特色的乡土风情和民俗文化,以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传播;把古村落保护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发掘当地生态旅游,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统一;探索“古村+”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对古村落良好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有序开发,建立政府、企业、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古村保护开发的良好模式;在保护开发的同时考虑增加当地居民收入,让古村居民看到古村保护开发给当地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调动当地居民积极性,自觉持续地修缮古建筑,参与到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中。

猜你喜欢

金溪古村古村落
《古村小巷》
清官戴金溪
古村新景
金溪:脱贫攻坚“主战场”变乡村振兴“示范地”
古村之晨
再访陆象山先生讲学堂
古村——大芦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