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产业扶贫路径优化研究

2020-10-10赵然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供给侧改革

摘 要: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内蒙古要发扬“蒙古马精神”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同时做好“防御战”防止返贫发生。要依靠内蒙古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政策优势,建立内蒙古产业聚集带;强化京蒙帮扶,规划区域产业园区,建设区域性特色产业集群;利用总部经济和高校经济扩大消费扶贫,拓宽产业扶贫新领域。

关键词: 产业扶贫 产业集聚带 供给侧改革 要素市场

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扶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各地区各部门特制定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并在指导意见中对产业扶贫进行了重点阐述。明确指出“深入实践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将贫困地区特色农业项目优先列入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建设一批特色种植养殖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组织国家级龙头企业与贫困县合作创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内蒙古作为我国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具备建设特色产业提升工程的先决条件和发展特色产业经济的优势,应找准产业扶贫的着力点,率先发力确保2020年实现脱贫攻坚。

一、內蒙古产业扶贫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契合产业扶贫的着力点,实现脱贫攻坚

内蒙古应统筹协同区域扶贫与精准扶贫,联合制定系统发展规划,尤其是产业发展规划,持续谋求区域扶贫效能。区域扶贫不仅能够为精准扶贫提供前提条件和环境保障,也可以为区域整体发展奠定基础。要使区域扶贫发挥实效,必须适当加大投入力度。具体包括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将贫困地区纳入全国铁路和公路交通网络;加大对贫困地区建设高质量住房与社会文化服务设施的支持力度,提高贫困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给予贫困地区优惠政策倾斜,如税收减免、资金扶持等,提高贫困地区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吸引力;构建合理的区域间生态补偿与保护资金支持制度,提高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同时逐步完善精准扶贫资金的使用机制。

(二)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区域经济新动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正如纳克斯和罗森斯坦所言:“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是实现工业化,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增加资本投资,促进资本形成”。这就要求在扶贫的过程中应按照工业化发展要求来构筑产业,着意提升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为此,确立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轴心,与辅助产业协同发展的专业化产业布局新体系。在空间知识溢出效应作用下,加强技术信息交流,促进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流动,形成企业集聚区,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针对内蒙古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深层动因以及农区、林区、牧区产业扶贫诉求的差异性等进行深入分析,寻找一条适合内蒙古产业扶贫的发展模式,且根据内蒙古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提出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培育内蒙古区域经济新动力。

(三)有利于打造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新的增长极

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没有产业发展,很难实现脱贫;缺乏产业支撑,脱贫难以持续。给钱给物只能是救急解渴,兴办产业才能开流活源。产业扶贫,必须坚持把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固定在产业链上,注重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不断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构建利益共享机制,确保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实现长久稳定脱贫。以产业扶贫为出发点,合理规划区域产业布局。建立区域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夯实脱贫基础。

内蒙古对内连接京津冀和东北经济区,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链接蒙俄市场和欧洲市场,是欧亚新商道的桥头堡。同时,也是我国西部开发开放新格局的核心区域。内蒙古应重塑“港口——京津冀经济腹地——内蒙古——口岸经济——毗邻国家(中蒙俄经济走廊)——欧洲市场”融入“一带一路”,深度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依托国内国际两个大市场,寻求经济发展新空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建构区域产业集群,打造中国北方新的增长极。

(四)有利于摆脱区域“理性不发展的困境”,寻求发展新路径

根据“中心——外围”理论观点,内蒙古属于外围区域,市场渗透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理性不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第一在扶志和扶智方面下功夫;第二探索产业扶贫的新模式;第三在空间知识溢出上做好大文章。要研究空间知识溢出的承接和捕获问题,为内蒙古经济发展输入内生动力;第四构建区际产业扶贫联动机制;第五提升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体、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以区域品牌的塑造为主线”提高区域产业的渗透能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找到区域经济内部“缺新”的产业发展症结,激活引领产业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使内蒙古产业扶贫和产业经济发展中摆脱理性不发展的现实困境。

(五)有利于执行顶层设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0二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内蒙古自治区贫困旗县较多,属于连片贫困区域,区域性贫困问题突出,迫切需要制定统筹区域扶贫与精准扶贫的系统规划。精准扶贫之于区域扶贫是“以点筑面”,精准扶贫能从微观层面提高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降低区域扶贫难度。区域扶贫相对于精准扶贫是“以面带点”,为确保精准扶贫实施效果提供整体条件。

二、内蒙古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参与力量薄弱,重建设轻管理

在产业扶贫中,内蒙古存在重建设轻视管理的现象,管理水平停留于初级层次。“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所塑造的产业体系在产业管理中比较松散。内蒙古地理标志农产品较多,资源禀赋丰富,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未深度挖掘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导致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间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旁侧关联以及单向关联和环向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割裂现象。因此,产业低端化经营、产业参与主体单一、新型经营主体缺位、重复建设现象明显。

(二)缺乏品牌意识,创新动力不足

内蒙古扶贫产业发展中对品牌建设重视不够,品牌意识不强,生产企业对品牌塑造及品牌价值重视不够。同时,扶贫产业求变与创新动力缺乏,企业家小农思想较强,注重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利益,对品牌建设认知不足。生产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中也是片面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品牌建设,缺乏对绿色农产品地理标识的挖掘和培育,高品质产品低端化经营。从区域品牌建设看,对优质特色产缺少“产品—产业——区域品牌”的创新思维,最终导致优质产品售价与品质不符。

(三)分散化经营现象明显,规模不经济

内蒙古扶贫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已形成规模,但是规模不经济现象较严重。在地区生产中有一定的规模,但进行区域横向比较,尤其是与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进行纵向比较上存在很大差距,更与集团化经营和集约化经营相差较远。农村牧区存在土地荒芜化和土地利用效率低的问题,生产要素自主流动性不科学,产业发展中存在规模不经济的现象。

(四)京蒙产业帮扶有待加强

京蒙合作由来已久。1981年10月,在呼和浩特市召开华北经济技术协作会议,中国第一个区域合作组织---华北经济技术协作区正式成立,京津冀晋蒙区域经济合作由此展开。政府主导型的区域合作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与内蒙古的区域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深入。但在京蒙产业帮扶主要集中于中低端产业,中高端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是空白。另外,京蒙产业帮扶深度不够,帮扶较单一,尚未形成联动效应和学习示范效应,正反馈效應体现不尽明显,专家型人才进入企业帮扶不深入,对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力拉动作用尚未凸显。

三、优化内蒙古产业扶贫的对策

(一)建设与管理两手抓,为市场提供高质量产品

从政府角度讲建设与管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供给侧的源头生产端为市场提供高品质产品,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制定行业标准,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进行产业基地建设。并且实施全程田间监控管理,尤其是对化肥和农药进行严格控制,恪守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的红线。同时,建立严格退出机制,构建完备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供给端,优化供应链,实施闭环式的物流管理模式,从源头保证为终端消费市场提供高质量、高品质、健康安全的原产地产品。

(二)塑造品牌,打造中国北方绿色农产品输出基地

政府应该加大农产品推介,宣传高品质农产品,逐步完善和构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京津冀绿色农产品输出基地、蒙俄绿色农产品输出基地。尤其是在中央关于“支持内蒙古深度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政策中寻求产业发展的契合点,着力向北开发开放,建设蒙俄绿色农产品输出基地。企业应该摒弃固化的发展路径,遵从突变论的发展方式,不断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发展理念为根本使企业实施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此同时,企业应该按着马歇尔“三位一体”论,即根据劳动市场共享、中间产品供给和知识溢出,实现地方化经济和产业地方化。内蒙古企业应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塑造内蒙古区域品牌,依靠市场有效需求发展规模经济。在收益递增的推动下形成累积效应并培育新产业的集聚,进一步组建产业集聚区,从而打造中国北方绿色农产品输出基地。

(三)建立产业集聚区,助力脱贫攻坚

应强化土地流转,建设高标准农田产业区,为建设农业产业集聚区创造条件。同时应该遵循产业化发展要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规模化发展路线,实施精细化管理。以“龙头企业拉动,生产合作社带动,新型经营主体促动”的模式,将分散的小农经济进一步聚合,形成市场竞争的合力。在要素自主有序流动中,内蒙古应抓住契机打造内蒙古草原肉牛肉羊产业密集带、高原高寒水稻产业密集带、内蒙古果蔬产业带、中国马鹿产业集聚区、中国草都、草原肉驴产业带、绿色饮品产业密集带等特色产业聚集区。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强调,“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具备条件的产业集群化发展,在培育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改造升级上迈出更大步伐,促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广泛应用并与之深度融合,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内蒙古在扶贫产业中,应充分利用好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不断壮大产业经济,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按着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优化发展模式。以草业经济为例,内蒙古应该按着发展大草业产业发展优质牧草,以“基地种植→现代机械制造→机械服务→草业生产→草业深加工→现代养殖业→草原绿色食品→草原文化旅游”的大产业模式发展产业,使农牧民脱贫。再以中药材为例,应该遵循集成创新的思路,即“绿色中药基地→中药材深加工→中药企业整合→现代大型中药企业和现代特色中蒙药企业”,构建中药材产业生产深加工基地和康养基地。

(四)开拓京蒙合作新领域,助力内蒙古脱贫攻坚

第一,发挥高校经济和总部经济的职能,使产业扶贫与消费扶贫融合发展。内蒙古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农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输出基地,京蒙之间应做好消费扶贫这篇大文章。为拓宽扶贫产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内蒙古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应该为北京市各高校提供安全的农副产品。直接建立产区与销区、供给区域与需求区域的深度融合关系,使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直达北京,在“高校经济”中拓展消费扶贫的新领域。同时,应充分利用北京总部经济的优势,将内蒙古扶贫产业所生产的农副产品放进总部经济的“菜篮子”,使产业扶贫的效能与消费扶贫的功能形成合力,从而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第二,内蒙古是承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承接地。从京蒙合作和疏解对象看,内蒙古承接重点应集中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型企业、健康养老产业、企业总部和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引进北京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型企业,促进内蒙古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内蒙古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辅助产业和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同时,按着利益共享机制,发展飞地经济,建立京蒙“飞地经济”产业园区。

第三,建立专家院士团队长期长效帮扶机制。与北京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组织专家院士团队和博士团队服务于内蒙古产业经济,组建一支稳定的专家队伍和科技特派员队伍,将

内蒙古原有的“农户+经纪人+生产合作社”粗放型低效的单一经营模式转换为向“院士专家团队+科技特派员+农户+经纪人+生产合作社+企业集团”集约型高效多元化经济模式。逐步完善专家服务团长期长效帮扶机制,稳步提升内蒙古劳动者素质技能,使内蒙古地区的劳动者对空间知识溢出的领悟能力、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渐提高,从而为内蒙古产业经济发展夯实稳固的内生动力。

四、结论

内蒙古产业扶贫应从资源禀赋、市场辐射空间出发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建立中国北方产品—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区。产业扶贫要以技术帮扶为主题,以消费扶贫为主线,以产业扶贫为主体,构建区域合作融合发展新体系。产业扶贫应避免产业同质化,使要素有偏向的异质化,实现产业经济帕累托最优。同时,还需建立完备的产业扶贫保障机制,从政策层面和制度层面予以保障。

参考文献:

[1]梁琦,蔡建刚资源禀赋、资产性收益与产业扶贫—多案例比较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4):85-92

[2]张可云,蔡之兵京津冀协同发展历程、制约因素及未来方向[J].河北学刊,2014(06).

[3]张可云环京区域经济合作问题探讨[J].北京社会科学,2004(02).

[4]陆大道,樊杰2050年中国的区域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赵然锡赤经济带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的路径选择[J].前沿,2014

[6]陈成文,陈建平,陶纪坤产业扶贫:国外经验及其政策启示[J].经济地理,2018(01).

〔本文系内蒙古社科规划办重点项目“内蒙古东部地区产业扶贫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7ZJD027),内蒙古社科规划办一般项目“赤峰市冷链物流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9JD028)阶段性成果〕

(赵然,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供给侧改革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产业联盟”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