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0-10-10姜玉黄岩飞崔克成
姜玉 黄岩飞 崔克成
摘 要: 根据国家和黑龙江省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大兴安岭地区实际,对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短板、布局及定位、目标及对策开展研究。大兴安岭地区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须要加快结构转型升级,培育传统产业增长新动能;打造创新新引擎,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做好戍边稳边固边工作,筑牢国家安全屏障,为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推动大兴安岭全面振兴奠定基础。
关键词: 县域经济 短板 布局 对策
一、全区经济发展现状及短板
2018年,大兴安岭地区全力保生态、抓改革、促转型、惠民生,林区经济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89亿元,同比增长5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10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18元、13288元,分别同比增长65%、98%。经过努力,全区经济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较多,亟待补齐短板。
(一)动力不足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递减。2018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亿元,比2015年减少232亿元,且90%以上投资来自政府。二是市场消费趋缓。消费转型升级受人口限制,限额以上零售额下降,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个百分点。三是创业意识不强。长期以来,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林区人欠缺的创业意识形成了反差。2018年,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全省低4473元和516元;新增注册企业仅有871户。
(二)结构不优
一是产业结构不优。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487:95:418调整为384:123:493,二产仅占123%,支撑二产发展的矿产开发、生物医药和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缺乏自主品牌、没有研发能力,仅停留在一般水平的加工上,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一片空白。二是财税结构不优。全区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国家转移支付和各种补贴,税源主体少、规模小,增收潜力有限,财政属于“吃饭财政”。2018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1亿元,其中税收收入57亿元,占政府总财政收入的63%。三是人口结构不优。人口外流严重,2018年全区常住人口由2013年的508万人减少到456万人。老龄化严重,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上升至158%,尤其是有的边境村人口不足百人,戍边稳边固边压力大。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
(三)特色不突出
生态资源丰富是大兴安岭最具特色的发展优势,但是全区缺乏对生态资源优势定性定量定目标的分析研究,产业发展系统长远规划不明晰。现有发展较好的产业普遍存在产品雷同、特色不突出、规模偏小、品质不高等问题,且同质化竞争严重。
(四)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有的地方还存在谋发展、谋变化、谋改善环境的意识不强,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主动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发展的机制、路径、办法有待于研究,解决好体制、机制、法治之间的关系任重道远。
二、优化县域经济发展布局及定位
依据资源和区位等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着力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南部首府经济区,东南部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中部腹地森林食药材加工中心,北部大北极旅游经济圈,西南部建设百亿矿产基地”。
一是构建南部首府经济区。加格达奇区作为大兴安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全面打造為政治经济文化高地、科技研发高地、精深加工高地、物流集散高地以及旅游服务中心。二是打造东南部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以呼玛县为主的东南部区域,具有富集的土地资源、良好的冷凉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森林资源,有利于生产高端有机农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成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三是构建中部腹地森林食药材加工中心。以塔河县为主的中部地区,努力建设成为腹地经济中心、旅游集散周转中心、森林食药材加工中心、县级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四是构建北部大北极旅游经济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漠河市北极点、阿木尔大北极圈、图强龙江第一湾、富克山石林资源等,加强旅游服务管理,拓展旅游服务领域,增加旅游服务产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改善旅游服务环境,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五是建设西南部百亿矿产基地。发挥西南部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松岭区钼铅锌多金属矿、呼中区飞虎山铅锌多金属矿、新林区小柯勒河铜多金属矿为重点,积极发展生态矿业,努力打造西南部百亿矿产基地。以呼中、新林、松岭矿泉水为重点,整合资源,全力推进水经济的发展。
三、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及对策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践行“两山”理论,实施“1+1”战略,保障两个安全。一业带动,百业兴旺,发展以林业经济、生态矿业和矿泉水经济、林下经济、有机农业、文化旅游、生物医药和高科技产品为主的森林生态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化林区经济体系,走出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发挥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加快结构转型升级,培育传统产业增长新动能
通过加快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结构升级,使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真正转强变优。
1巩固扩大林业经济。林业经济是林区发展的根本和林业建设的保障,以天保二期为依托,继续完成好人工更新造林、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珍稀树种培育、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天然林管护、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任务。充分利用全区47个苗圃基地,加大北药培育力度。在造林绿化上,重点栽植沙棘、果树、西伯利亚红松等经济树种,逐步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争取提高抚育费用和增加抚育面积,加强森林管护,争取林业年产值达到80亿元左右,实现快速恢复森林质量,稳定人员、防止外流,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目标。力争20年之后,森林蓄积达到开发初期水平,将大兴安岭林区打造成国家级森林公园。
2做强生态矿业和水经济。在保护好生态环境、不触碰生态红线的前提下,坚持大矿带动战略,积极构建生态矿业产业体系,发展绿色矿产经济,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目标。(1)推进重点矿产开发。积极推进松岭钼铅锌多金属矿、呼中飞虎山铅锌矿、新林铜多金属矿开工建设,全面打造大兴安岭绿色矿产经济。项目达产后,将增加税收15亿元左右、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2)坚持矿泉水资源整体开发。整合矿泉水资源,以漠河农夫山泉为龙头,全面开发图强、新林、松岭、加区、塔河、十八站、呼中等矿泉水资源,形成龙头带动,点状开发,蓬勃发展的矿泉水经济。(3)综合利用自然水资源。积极推进塔林西、三间房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在发展水利清洁能源的同时,带动大数据冷凉产业、水上防火(水上飞机)、水面养殖、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
3做实特色林下经济。依托管护区,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提供就业多、带动能力强的特色林下经济。(1)建设林下种养殖标准化基地。积极解决原料来源问题,开展林下半野生木耳、灵芝、菌类等森林食品养殖。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通过2~3年的努力,打造亿袋食用菌基地5个。推进马、牛、羊、鹅、蜜蜂“五养”产业发展,寻求在有限的林地上实现“长期得林、短期得利”,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新型模式。(2)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建设森林生态食品加工厂,力争3-5年内建成肉类养殖—屠宰加工—熟食品生产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5家,产品就地加工率提高到50%以上。(3)组织好山产品采摘,加强入山管理,办好采集证明,收好资源补偿费。组织好蓝莓、山野菜等野生山产品采摘,不抢青,不浪费,保障产品质量和产量。
4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培育绿色有机农业龙头企业,以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引领和推进全区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农业新动能。(1)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以优质大豆、小麦、杂豆、特色果蔬、马铃薯为重点,建设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大兴安岭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和驰名商品。(2)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以面粉、豆油、果蔬、马铃薯等加工为重点,打造一批亿元以上绿色有机农产品龙头企业,培育一批3000万元以上的精深加工企业。(3)建设特色优势品种种植基地。林区冷凉型气候,最具种植优势的品种是马铃薯和芜菁甘蓝(卜留克)。科学合理利用现有2个马铃薯加工厂,创新体制机制,增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好脱毒种薯的市场开拓。调整芜菁甘蓝种植面积和种植产量,引进精深加工企业,逐步做大做强芜菁甘蓝生产加工基地。
(二)打造创新新引擎,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高科技、大旅游、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1提升做大文化旅游业。发挥文化、旅游、生态三位一体优势,大力提升旅游设计能力、景区景点建设能力、服务管理能力、对外宣传市场能力、交通送达便捷能力,把旅游业做成首选带动产业。(1)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景区景点的旅游服务功能,完善交通干线、重要节点旅游服务驿站、旅游厕所、自驾游营地、商服亭、加油站等配套服务设施;加快推进旅游景区、景点、公路网络信号建设。(2)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以保护开发古驿站道历史文化为载体,以大兴安岭域内呼玛县十二站到漠河市三十三站为开发建设主轴线,形成一站一特色、一站一品牌。深度挖掘“北”文化、鲜卑文化、开发文化、铁道兵文化等,把文化植入到每个景区景点。加快发展研学旅游,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着力發展房车露营、自驾游、低空旅游、山地户外运动等体育旅游业态。推进寒地汽车测试项目,丰富漠河前哨林场、松岭大扬气303工段等体验产品。形成“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魅力兴安”的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3)推进“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旅游+”工业、农业、文化创意、医养健康、现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做火夏季、做热冬季、春秋互补、四季皆游”旅游发展新格局,着力让“神州北极·大美兴安”旅游品牌享誉国内外。
2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以提高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养殖水平、延伸中药加工产业链、做优现代中药制造产业为目标,构建种养殖、加工、销售、临床中医药全产业链,形成一批中药材产值超5000万元以上的中药企业。(1)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种养殖。推进产地道地化、种源良种化、种植标准化,把种子种苗繁育作为一个产业来抓,提升种子种苗的效益,充分做好全区中药材种子种苗的“北种南用”推广工作。(2)提升中药研发加工能力。积极发展中药材产地加工、做大饮片加工、配方颗粒、延长成药生产从而延伸加工产业链条。以新产品开发为切入点,全力推进招商引资,重点对林区灵芝、黄芪、返魂草、金莲花、赤芍等11个特色品种进行深度开发,力争在溶栓、降糖、抗癌、抗病毒等生物新药的研发上实现突破。
3加快发展康养产业。发挥林区优质的森林生态资源、景观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与医学、养生学有机结合,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森林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打造绿色经济新引擎。(1)加快丰富森林康养产品。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森林资源为依托,积极发展森林游憩、度假、疗养、运动、教育、养生、养老以及食疗(补)等多种形式康养产品,培育一批独具大兴安岭特色的优质森林康养品牌。(2)建设森林康养基地。继续谋划建设呼中林业局、新林林业局、松岭林业局、加格达奇林业局4个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培育一批独具特色的林区康养基地。(3)发展“候鸟式”养老服务业。以大北极旅游区为引领,盘活林场、管护区等现有闲置资产,整合县(市)区和林业局连片成栋的棚改房资源,采取共享林场(农庄)和旅游服务驿站等方式,发展“南来北往、寒来暑往”的候鸟式养老服务业,提升整体竞争力,采取租赁、合作等多种灵活形式,实现康养资源价值最大化,打造中国北方健康养老产业中心。
4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和开发高科技产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开展对外合作,推动林区经济高质量发展。(1)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畅通对俄远东地区国际大通道为重点,加强跨境旅游、科工贸等领域合作,继续推进洛古河大桥的建设进程;加强与嫩江、黑河、揭阳、内蒙古等地交流与合作,加强县域外部合作。(2)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和资源,发动全区各行各业各界人士、全区人民,就加快经济发展,开展“点子”工程。引进院士专家团队,在加区和漠河成立2个院士站,建立实验室,满足我区对技术创新的需求。
(3)打造“双创”升级版。引导网红培养,培育网络直播新业态,全力打造兴安网红城市;鼓励发展场站节点经济,在二十二站、雄关等旅游道路节点上,发展汽车营地、民宿、特色饮食等产业,带动林业职工创业致富。
(三)戍边稳边固边,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1用足用好用活兴边富民政策。研究和落实好国家出台的各项“兴边富民”优惠政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群众增收致富的目标。
2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补齐边境地区突出短板,增强边民的获得感。(1)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将哈尔滨至加格达奇至漠河铁路提速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快速推进塔河、呼玛通用机场建设,扩建漠河机场。推动公路提档升级,做好延边与内蒙的连接,全面打通边境线路。(2)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边境县乡镇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垃圾治理、“厕所革命”、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3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协调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1978-2018改革四十载[Z].大兴安岭地区行署统计局,2018
[2]森林生态食品“十三五”规划评估报告[R].大兴安岭地区绿色产业发展处,2018
[3]大兴安岭地区土地矿产资源基本情况[R].大兴安岭地区自然资源局,2018
[4]大兴安岭地区水利志[Z].大兴安岭地区水务局,2014
[5]大兴安岭地区全域旅游规划[Z].大兴安岭地区文旅局,2019
(姜玉、黄岩飞、崔克成,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