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引领浙江省区域经济的发展

2020-10-10王立军史志辉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

王立军 史志辉

摘 要: 抢占科技创新的高地是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挥比较优势的重要一环。浙江是资源小省,素来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说法,可用土地面积少、重点高等院校缺乏、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是摆在浙江全省的难题。加大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发挥改革和创新红利是浙江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必经之路,同时也要认识、看待、审视创新的重要性,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 比较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浙江是全国科技大省,近年来科技事业突飞猛进,能力水平快速跃升,面向新时代新形势新使命,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建设科技强国的题中要义,也是浙江纵深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激发创新活力的责任担当。

一、认识、看待、审视创新的重要性

审时度势,就是仔细研究并估计形势的特点和变化,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和事物发展的动向;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也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题中要义,更是一个地区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抓手。

(一)科技创新是大势所趋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之所在,谁拥有科技优势,谁就掌握了全球竞争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从国际看,欧、美、日这些发达国家之所以成为世界强国,靠的就是科技创新。它们在科技创新上起步较早、积淀深厚,先后完成了历次工业革命,特别是都拥有科技创新的大器重器利器,如美国建成的阿贡、布鲁克海文、橡树岭、洛斯阿拉莫斯、劳伦斯伯克利等五大国家实验室,在核聚变、核裂变、超导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強大辐射力的创新策源地。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也拥有一批高水平国家实验室,掌握一大批覆盖各行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使自己长期保持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话语权、主导权和核心竞争力。

从长三角地区看,兄弟省份都把科技创新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你追我赶,加紧前瞻布局。上海在蛋白质、光源、再生医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创新实力强劲;安徽在量子信息科学、先进激光技术、磁约束聚变等领域一次性布局了10家省级实验室;江苏也在科技创新上聚焦发力,目的都是为了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国内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蓬勃兴起,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浙江如果不能紧跟这轮创新大潮,就将会错失良机。

(二)科技创新是责任所系

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科技创新尤为关心,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在浙江乌镇视察“互联网之光”博览会时对浙江科技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着重强调要充分发挥企业利用互联网转变发展方式的积极性,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创业探索;鼓励企业更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要用好互联网带来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书记希望浙江努力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上更进一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总书记赋予浙江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光荣艰巨使命,为浙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创新强省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浙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科技创新的殷殷嘱托,就必须在立足浙江发展浙江的同时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放眼全球,占领高点,深刻认识浙江在国家科技创新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担当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责任新使命。

(三)科技创新是发展所需

浙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面临许多困难和短板,必须依靠创新来破解困局,补齐短板。首先是基础研究的短板。尽管浙江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领先全国,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更大,而要补齐这些短板离不开创新。其次是“卡脖子”问题。浙江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重大装备等方面长期受制于人,芯片和关键零部件都依赖进口。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中,“卡脖子”问题异常突出,破解这一问题,必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再次是新旧动能转换慢。浙江区域发展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浙东浙北浙西南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只有注入更多创新资源,才能增强浙西南地区创新的内生动力,实现全省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最后是高端人才不足。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的主力军。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和最活跃的因素,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迫切需要打造国际创新人才高地,补齐高端人才不足的短板。

(四)科技创新是浙江所能

雄厚的经济实力是科技创新的坚强后盾。浙江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2019年全省生产总值预计突破6万亿大关,杭州和宁波都分别在2015年、2018年跻身“万亿俱乐部”,完全有实力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不仅能够大量投入在多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而且可以集中力量搞一批大科学工程。

同时,我们也有科技创新的基础能力。多年来,浙江积极加大参与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申请授权、发明专利申请授权等参与力度。至2018年底,浙江省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共有11931家,拥有一批国家大科学装置、省实验室和各类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水平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成千上万的中小民营企业成为行业领域创新的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光是宁波就拥有28个隐形冠军,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因此,浙江有底气也有能力担负起国家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二、做到谋篇布局、统筹规划

写文章不懂得布局谋篇,最多只能算是盲人骑瞎马;人生没有统筹规划,就像是锦衣夜行;发展区域经济,只有学会谋篇布局,方能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赢得光明和美好未来。

(一)看清历史方位

耕地数量少、耕地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足是浙江最大的现实,也是最突出的省情。浙江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正在从快速追赶型工业化向适应引领新常态、实现“双中高”目标迈进、要立足这一最大现实和历史方位,从全省一盘棋的高度,把强化创新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抓手,在创新这盘大棋上,全省统筹、全省布局、全省发力,真正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目标和任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扬长补短。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使命,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质量效益,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创新高地,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的目标。浙西南地区科技创新基础和能力相对薄弱,但也有浙西南革命老区和生态环境的独特优势,要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用好“飞地”策略,吸引更多创新资源,尤其是数字资源流动入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有关部门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创新资源向浙西南倾斜,使各地创新发展相得益彰、协调共进。

(二)创新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是科技创新链中的“润滑剂”,科学的体制机制有利于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运转,创新活力有效激发和充分释放。浙江省不断探索激励机制改革、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加大科研人员奖励力度,激发科研热情。科技创新必须从系统思维的角度,谋划建立一套成体系的运作体制机制。如针对科技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同时科学研究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风险高等特点,要谋划建立稳定可持续的投入体制机制,解决好创新资金支撑问题。针对科技创新难度大、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的特点,加快建立一套管理有效、能够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创新激励体制机制。

针对科技创新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必须汇集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共同参与的特点,加快建立创新合作与协调体制机制;针对近年来侵权、仿冒、恶意诉讼等知识产权犯罪案件不断增多的趋势,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保护与维权体制机制;针对一些科研成果“沉睡”、转化速度慢、转化效率低的特点,要紧抓机遇,加快建立高效、快捷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注重原始创新,化劣势为优势。

(三)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

基础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基石,必须前瞻谋划、系统谋划。一方面是要谋划“硬核”基础,主要包括人财物。人是科技创新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创新的主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引进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引进人才”是我们必须认真谋划的;财是基础中的关键支撑,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投入,特别是现代科技创新必须有强大的资金投入作后盾,必须谋划好钱从哪里来,谁来投,怎么投,投向哪,投多少等问题;物是创新的必要基础条件,科技创新必须有仪器设备和科研基础设施,随着科技创新模式的转换、技术创新的快速变化,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前瞻谋划,特别是要从实际出发,全力布局打造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是谋划“软核”基础。目前浙江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仍有巨大空间,科研项目管理、经费使用、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一些老大难问题尚未完全破解,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还不够顺畅,需要认真谋划。

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是科技创新的催化剂,直接关系到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目前,一些科研机构和高校把发表论文数量和期刊级别以及项目数量、级别、金额作为考核科研人员的重要指标,客观上导致了科研功利性和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必须进行改革和完善,加快形成以追求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考核体系。就在今年2月下旬,为破除论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高效良好创新环境,加快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教育部、科技部研究制定了《关于规范高等院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樹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要求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应用,树立正确的论文评价导向。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科研诚信和伦理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如果把科研作为追求名利的跳板,就必然引发弄虚作假,走邪门歪道,甚至利用新技术新发明新创造实施犯罪,背离科研的初心。因此,必须加强科研诚信伦理道德教育,把创新和守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科技人员树立爱国主义和科学家精神,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惩处力度,激浊扬清,确保科研的纯洁性不受污染,科研正能量得到弘扬。

(四)在关键领域下足功夫

在复杂事物自身包含的多种矛盾中,其中必有一种矛盾与其它诸种矛盾相比较而言,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就叫做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就是要抓关键,就是要胸怀大局,放眼世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浙江最紧迫、最需要、最重要的科技创新领域入手,精准发力,重点突破。对浙江创新而言,要特别重视抓住三个方面深谋远虑。一是铸长板。浙江创新最大的特色优势是数字经济领先、生态环境优美、民营经济发达等,如何继续保持这三大指标领先优势,是浙江必须认真谋划的。二是补短板。浙江创新动能、市场主体、开放程度等虽然在全国排名靠前,但与国内先进省市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创新主体相对较少、创新投入相对较小、创新产出相对较低等。三是占高地。占高地就是奋力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要密切追踪全球科技发展脉搏,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掌握科学技术创新和演进的热点和发展阶段,真正做到人有我有,力争在某些领域做到人有我优,努力掌握全球新一轮科技竞争的主动权。浙江省抢抓数字化浪潮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面布局,将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打造,激发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三、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既要有高的站位、深的谋划、干的担当,又要有强有力的保障,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一)组织保障要加强

科技创新关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乎浙江能否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把创新抓在手上、放在心上、扛在肩上,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各地市要从实际出发,全力抓好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研发机构建设、企业技术改造、高水平大学和理工科大学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科技金融结合等重点工作不放松,把创新驱动发展实实在在落到具体工作上。省直部门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各环节协同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创新的强大合力。

加大财政对公共科技活动的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和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财政资金对创新园区配套设施的支持以及对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平台的扶持。加大财政对科研经费的投入,积极拓宽科研经费的筹集渠道。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快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

(二)政策保障要精准

政策是执行路线的重要保障,对科技创新具有鲜明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近年来,浙江先后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科技新政50条、《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含金量高、针对性强、企业获得感多、促进创新效果好的新政,在全国始终保持创新政策的领先优势。接下来,必须以更解放的思想、更开放的胸怀、更超前的眼光、更进取的姿态,针对科技创新中存在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出台更多更好针对性强、好用管用的政策措施,最大程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科研人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服务保障要到位

要强化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科研人员服务的理念,坚持为科技创新亮“绿灯”,为科技项目开“绿道”、为科研人才办“绿卡”;资金要向科技创新投入,资源要向科技创新倾斜,人才要向科技创新供给,为科技创新提供一流的科研仪器设备、工作平台和生活配套等服务;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龙头骨干企业等牵头申报全省重大科技项目。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大一流的科技服务发展研究力度,为创新创业量身定制精准、贴身的科技服务;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用好浙江省创新创业基金,继续开展普惠性科技金融试点,健全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

(四)环境保障要优化

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健全科技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紧密合作,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通过“科研合作开发、共建科研机构或开发机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服务地方与企业技术需要的科技成果转让、技术服务与合作”等产学研合作形式,不断促进产学研的一体化建设。

要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支持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努力让一切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的人才获得机会、擁有舞台,使浙江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创业动力。加快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创新环境,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加快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争取在全省新建设若干重点产业快速维权中心,完善集快速审查、确权、维权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协同保护平台。进一步发挥科协等群团组织、学术团体的作用,加大科普教育和科技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营造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打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生态。

参考文献:

[1]王淑玲,吴宁德国弗朗霍夫协会系统与创新研究所运行特色初探[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0,5(01):82-87

[2]徐梦周,吕铁数字经济的浙江实践:发展历程、模式特征与经验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19(24):67-71

[3]王宇琦,陈又阳,袁晨涵,冯旭雅,郭婧琨论科技创新人才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02):14

[4]姜赟以科技创新筑牢强国之基[N].人民日报,2020-01-16(005).

[5]郑秀梅,张慧浙江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23):484-485

[6]高兴夫十大举措推动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N].中国企业报,2019-11-05(021).

(王立军、史志辉,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如何服务于汽车经济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