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心理服务建设要变被动为主动

2020-10-10荆秋慧

人民论坛 2020年24期
关键词:组织架构工作模式服务平台

荆秋慧

【关键词】社会心理服务  组织架构  工作模式  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分层、分类落实主体责任,建立标准化组织架构;从“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形成多样化工作模式

当前,我国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主体众多,彼此之间容易产生权责不明、相互推诿现象,应明确落实主体责任,形成“地方党委统筹领导、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新型共治格局,建立标准化的社会心理服务组织架构迫在眉睫。一是分层落实主体责任,设立市级、街道(镇)级、村(居)级三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村(居)级主要负责了解辖区居民心理状况、普及心理健康常识;街道(镇)级主要负责居民心理问题咨询与干预,协助公民进行专业就诊;市级主要负责社会突发事件心理干预,重点服务心理咨询对象,引导社会公众形成积极健康心态。二是分类落实主体责任,卫计、教育、司法、民政、妇联等主体均负有社会心理服务责任,应根据心理问题产生根源进行区分,由对应部门承担主要服务责任,其他部门积极配合。通过分层、分类两种方式落实主体责任,既有助于发挥相应职能部门专业优势,提高社会心理服务质量和效率,又有助于划分责任,防止不同部门相互推卸责任,形成标准化社会心理服务组织架构。

一直以来,我国社会心理服务多属于“被动式”服务,即由社会公众发出求助,相应的职能部门提供心理咨询、心理干预服务,此种模式具有较强的滞后性,不利于尽早解决心理问题,应从“被动式”服务向“主动式”服务转变,形成多样化工作模式:沿用传统心理辅导热线工作模式,但要加强心理辅导热线宣传推广工作,让更多社会公众在遭遇心理问题时能够找到相应的解决方式;开拓新型心理辅导工作模式,社会心理服务主体可以开通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借助便捷网络渠道解决公民心理问题,提高社会心理服务效率;探索社区志愿者工作模式,由志愿者主动深入社区,了解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开展心理咨询及辅导工作,将居民心理疾病消除在萌芽阶段。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居民建档立卡,定期进行回访。通过沿用心理辅导热线、网络心理辅导等方式,提高“被动式”服务水平,再利用社区志愿者工作模式,实现“主动式”社会心理服务,两种模式相互融合、逐步转变,形成多样化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模式。

兼顾人才质量与人才数量,组建专业化服务团队;关注特殊群体、特殊时期,打造多元化服务内容

我国社会心理服务在人员配置、专业水平上均有所欠缺,暂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服务需求,应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人才数量、人才质量双重增長,组建专业化社会心理服务团队。一是增加从业人员数量,组建专业服务团队时,也要重视兼职队伍、志愿者队伍建设;二是强化从业人员培训工作,为从业人员提供实践锻炼机会,提高社会心理服务成功率;三是注重专业人才储备,鼓励高校开设社会心理学专业,增加从业人群基数。同时,注重培训社会工作者、心理教师、辅导员等具有心理辅导基础的人员,鼓励该部分人员考取心理咨询师资质,成为社会心理服务储备人才。

目前,我国社会心理服务对象以重点群体为主,服务内容以心理咨询与辅导为主,不仅覆盖人群范围狭窄,且服务内容较为单一,无法满足社会心理服务需求,为此,应拓宽服务领域,实现多元化社会心理服务内容。一是拓宽服务对象,社会心理服务不仅要关注精神疾病患者、吸毒戒毒人群、服刑人员,还要拓宽至特殊人群,比如性格孤僻者、就业困难人群、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这些群体心理都较为脆弱,需要社会提供相应的心理服务;二是加强重大事件心理疏导服务,在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经济危机等重大事件中,社会容易出现普遍性心理焦虑,应在特殊时期,对社会公众开展普惠性心理辅导服务;三是开展多元化社会心理服务,社会心理服务不能仅停留在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层面,还要拓展至心理评测、心理状态判研、心理危机干预、转诊治疗等,通过多元化心理服务内容,提高心理服务质量。社会心理服务既要关注到重点人群,又要涉及特殊群体,既要注重日常心理服务,又要注重特殊时期心理服务。同时,要不断拓展社会心理服务内容,从简单的咨询和疏导,逐步延伸至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

以指标准确化、评估公正化、监督透明化,实现科学化效果评估;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多措并举,打造数字化网络服务平台

我国虽然注重社会心理服务建设工作,但始终缺乏明确的评估指标,尚未形成公正评估体系和透明监督机制,应以指标准确化、评估公正化、监督透明化,实现科学化社会心理服务效果评估。一是设立科学评估指标,社会心理服务成果抽象,需要借助量化指标,判断社会心理服务成效,应以公众安全感、服务满意度、知识知晓率等作为科学指标,判定社会心理服务质量。同时,也要根据社会心理服务次数、时长、评测成绩等指标,判定社会心理服务开展状况;二是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是一项长期工作,服务主体难以对服务质量、体系建设、取得成效做出客观判定,应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运用专家咨询、公众参与、专业评测等方式,对社会心理服务全面评估,对照评估结果,不断优化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三是构建考核监督机制,上级社会心理服务主体应履行考核监督职责,及时纠正下级社会心理服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改善建议。同时,将社会心理服务纳入政绩考核范畴,提高下级社会心理服务主体重视度,激励主体积极作为。在指标设置准确的前提下,第三方机构能够作出公正客观的评断,借助有效的监督考核,更容易提高社会心理服务质量。

当前,我国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化进程缓慢,很大程度上只是将传统心理服务迁移至网络平台,还未有效涉及先进技术,社会心理服务质量和效率未得到根本性转变。为此,应积极引入现代化网络技术,打造数字化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平台。一是善用人工智能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缓解疫情期间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焦虑现象,应善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AI心理服务机器人,携带疫情科普、心态评估、心理援助、心理咨询、游戏减压等功能,提升社会心理咨询服务效率;二是净化网络媒介平台,部分媒体热衷于“贩卖焦虑”,善于将微小事件无限放大,甚至引发群体性恐慌,尤其是疫情期间,无良媒体夸张报道、过度报道现象严重,应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媒体监管,永久封禁“唯恐天下不乱”的无良媒体,减少居民摄取网络负能量信息;三是科学预测公民心理变化,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借助互联网企业信息收集能力,针对网民“数据痕迹”深入分析,判断和预测公民心理变化倾向,第一时间做好社会心理服务应对预案,防止公民心理疾病恶化、负面情绪爆发。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构建数字化社会心理服务平台,有助于预防和削减社会公众不良心理状态,促进社会公众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葛明贵、高函青:《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分析》,《心理科学》,2020年第1期。

责编/周小梨    美编/陈媛媛

猜你喜欢

组织架构工作模式服务平台
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平台
基于O2O的校园服务平台应用研究
高校财务“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探讨
我国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问题梳理及组织架构选择问题分析
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的理性构建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机构的专业化建设研究
平安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组织结构框架研究
浅析小型医疗生产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及应对措施
从平台、架构、机制看地方党报媒体融合路径选择
富裕县 搭建平台提升社区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