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语篇建构

2020-10-10

文教资料 2020年20期
关键词:新妇张籍脚本

李 茜

(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江苏 南京210000)

1.引言

1980年Lakoff和Johnson联手发表了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将隐喻与认知紧密联系,隐喻成为揭示人类认知模式和思维规律的主要入口,为隐喻研究开辟了全新天地。其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探索,隐喻从词汇、句法层面渐渐拓展至篇章层面。诗歌是语篇的重要组成,中国作为古典诗歌大国,能否应用西方隐喻理论探讨中国诗歌语篇建构,是在认知层面对中西方文化共性的一次有益尝试。本文从认知隐喻的角度出发,以唐诗《闺意献张水部》和《酬朱庆馀》为例,从诗题主题、语篇连贯和文体三个方面探讨隐喻对诗歌语篇的建构功能。

2.认知隐喻与诗歌隐喻

隐喻是一种投射,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来源域,一个是目标域,隐喻是从原始域到目标域的投射。从修辞学角度出发,隐喻是对日常语言的一种偏离。但从Lakoff和Johnson开始,隐喻的研究者们提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是语言上,还存在于思想和行动中,从而将隐喻研究与思维认知联系起来。Johnson提出意象图示的概念,Lakoff将意象图示归类于理想化认知模型,决定了人类对隐喻的使用,比如“少女是花”这句话,“花”和“少女”这两个词分别有很多义素,如“花”拥有[+生物]、[+植物]、[+美丽]等,“少女”拥有[+生物]、[+人]、[+女性]等,当听者听到这两个词,脑中会浮现相应的图像,图像蕴藏的各种义素随之出现,“美丽“属于”花“的基本义素,听者挑选这个义素并粘贴到“少女”的图像上产生融汇,“少女”就拥有了“花”的某些特性。“少女是花”这种表达是受到了大脑中已有概念的控制,即“人看作植物”,这种位于概念层次上的隐喻被命名为“概念隐喻”,将隐喻与认知紧密联系。

其后诗歌被纳入认知隐喻的框架,诗歌分析获得了一个全新视角。Lakoff和Turner从认知层面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理解诗歌隐喻:“……人们不自觉地和自觉地已经掌握了许多有助于了解生活的基本隐喻,诗人正是依赖于此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的(Lakoff&Turner,1989)。”即基本隐喻是早已存在的,诗人在基本隐喻的基础上进行具有创新性的诗歌创作。

对于诗歌中具体语句的隐喻分析我们已见到很多,但仅从微观角度并不能完整地剖析诗人的心智模型和诗歌的深层内涵。Lakoff和Johnson早在1980年就论述了隐喻的连贯功能,任绍曾、冯晓虎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探讨了语篇建构(任绍曾,2006;冯晓虎,2004)。因此,诗歌隐喻不仅可以分析具体诗句,还可以把诗歌语篇当作一个整体分析语篇建构功能。

3.诗歌语篇解读

语言的篇章性体现在衔接和连贯上,连贯属于语言的深层结构,概念属于深层结构,语篇连贯与概念是有关系的(冯晓虎,2004)。本文以两首唐诗《闺意献张水部》和《酬朱庆馀》为例,从诗歌主题、语篇连贯和文体三方面分析隐喻对诗歌语篇的建构功能,原诗如下: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张 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1)诗歌主题

诗人选择一个隐喻作为主题,并贯穿整个诗歌脉络。Kintsch于1974年提出了命题模式,根据这个模式,篇章在生产和接受时都被分化为各种命题,但在接受时是无法被完全储存起来的。因为意味着我们每天接触的篇章都要全部背诵下来,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接受者在接受篇章时其实是构建一个命题的层次系统,那些重要的和反复提及的命题在系统中占据较高的位置,其他相关命题占据较低的位置。

《闺意》从诗面上看,是说新妇早起梳妆拜见公婆,询问新郎她的妆扮是否时髦,公婆是否会喜欢,似乎是一首普通的新妇诗,但从题目上可发现不是如此简单。“献张水部”中的张水部是张籍,时任水部郎中,晚唐时以擅长乐府诗又乐于提携后进闻名。朱庆馀以此诗“献”给张籍,是因为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希望其称扬并推荐给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平日向张籍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科考前又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于是写下这首诗,以新妇自喻,以新郎喻张籍,以公婆喻主考,征询张籍的意见。全诗重点在于第三句中的“问”字,“问夫婿”即问张籍,也就是本诗的主题,由此中心隐喻引出其他层次的隐喻,在本诗层次系统中占据高位。

《酬》是张籍对朱庆馀的回答,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绍兴)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当地名胜,所以张籍将他喻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闺意》诗中新妇“画眉”,《酬》诗中越女“新妆”,“画眉”与“新妆”相对,新妇问“入时无”,越女“更沉吟”,“入时无”与“更沉吟”相对,交代了此诗的背景和前文。为了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特别提出“时人”,虽然“时人”穿戴着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裳,但那又怎样呢?这位来自越州的采菱姑娘的菱歌一曲价值万金呢。这首诗的重点在于题目中的“酬”字,酬即酬和,表示用诗词应答的意思,“酬采菱越女“即答朱庆馀,在本诗的层次系统中处于高层。

(2)语篇连贯

Johnson-Laird的心智模型理论中提到,心智模型是以日常生活中无数次重复行为为基础形成的一种样本或知识结构,其中有脚本和框架两个类型,前者以日常生活中行为模式为基础,后者以行为者之间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的类型特征为基础(Johnson-Laird,1983),即行为和物体两个大类。

框架与脚本两个概念是由语言学家从人工智能领域引入语言学的。脚本与行为有关,类似于一个剧本,由各个分行为构成,一旦某个分行为被激活,那么在正常的文本制造者和接受者的大脑里,同属一脚本的其他分行为同时被激活,以“他去看电影”为例:

图1脚本“去看电影”

每个小框都是一个分行为,当听到“他去看电影”这句话时,“看电影”这个分行为被激活,同属该脚本的其他分行为一并被激活,因此听者才能理解“他去看电影,路上很拥堵”这句话,因为脚本中有“去电影院”这个分行为。

在《闺意》诗中,“新妇问夫婿”也是一个脚本,如图2所示:

图2脚本“新妇问夫婿”

在该脚本中,由前两个分行为确立了新妇和新郎的身份,之后才有接下来的一系列分行为,以该脚本作为来源域,对应“朱庆馀问张籍”这个目标域脚本,如图3所示:

图3脚本“朱庆馀问张籍”

两个脚本相互投射,如表1所示:

表1《闺意》诗脚本对应

虽然该诗中并未提到“拜堂“这个分行为,但通过整个脚本读者能自动填补这一空位,再结合当时唐朝行卷这一风俗,整个诗篇的背景得到补充,同样诗篇中虽未细致描写“拜舅姑”这一事件,但通过脚本分析能引申出诗人将要参加科考这一行为,整篇诗歌的背景与结果得到完善。

如《闺意》诗例所示,《酬》诗的脚本对应如表2所示:

表2《酬》诗脚本对应

框架也是一种知识结构,主要用于对物体的说明,表现的是物体及静态的特征,如同剧本中的场景,由场景中的各个物体构成,当提到其中一个物体时,属于同一场景中的其他物体一同被激活,以“他坐在第三排中间“为例:

图4框架“电影院“

如果把“电影院“称之为主框架,其下的所有物体都为主框架的次框架,每一个次框架如“卫生间”还能往下扩展,由“洗漱台”“吹风机”“镜子”等再次框架构成,同样“电影院”也能称为“娱乐场所”的次框架。当提到了“前排座位”时,同属于这一框架的“屏幕”也被激活,所以听者才能理解“他坐在第三排中间,看得很清楚”这句话。

在《闺意》诗中,第一句的“洞房”点明了事件发生的地点,由此建立了一个层次框架:

图5框架“婆家”

以框架“婆家”作为来源域,对应目标域框架“朝臣”,如图6所示:

图6框架“朝臣”

两个框架相互投射,如表3所示:

表3《闺意》诗框架对应

正是因为张籍赏识朱庆馀的才华并愿意提携,朱庆馀才在《闺意》诗中大胆地将场景设在“洞房”,体现他们之间关系的亲密。按照风俗,洞房这一晚的红烛要烧一整夜,新妇“待晓”,说明她很早就起床了,在红烛光照中细细梳妆准备拜见公婆,正投射了朱庆馀参加科考前的忐忑之情。

如《闺意》诗例所示,《酬》诗的框架对应如表4所示:

表4《酬》诗框架对应

人类的知识框架以心智模型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脚本和框架是其中最基本的两个心智模型,是人类认知的基础。激活心智模型可以帮助在语篇深层结构上构建语篇连贯,这也是理解文章的前提。

(3)文体

当隐喻的内涵贯穿整个语篇并渲染语篇的主题时,应认为隐喻的使用构成了语篇的文体特征(胡壮麟,2004),来源域和目标域在文体层面的相互投射应保持一致。

在《闺意献张水部》诗中,应试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那时的女子嫁到夫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处境就比较顺当,因此诗中的新妇及早起床,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因为是新娘子,当然带些羞涩,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于是“低声问”便是合情合理的。从目标域来说,士子如果考取了功名,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有可能蹉跎一辈子,因此朱庆馀在细心准备考试之后,依然心下忐忑,便以通篇隐喻的《闺意》诗献给张籍,请教张籍的意见。古时女子从夫,女子和男子之间的地位差与朱庆馀和张籍之间的地位差正可比较,这是以夫妻关系比拟师生关系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也是本诗隐喻预设的前提。张籍赏识朱庆馀的才华并愿意提携,双方建立了一定的亲密关系,但在涉及科考这种人生大事上,朱庆馀依然不敢直白地询问,“低声问”正体现了朱庆馀向老师请教时的恭敬和谨慎。同样,在《酬》诗中,张籍将朱庆馀喻为采菱越女,将自己喻为诗篇框架中的看客,越女献菱歌,看客赏万金,如同学生交试卷、老师表扬或者打手板一样,之间的关系也是可以相互投射的。

4.结语

本文研究表明,西方隐喻理论可以用于中国古典诗歌语篇分析。比体是中国文学传统的修辞手法之一,从《诗经》《尔雅》到唐诗宋词,使用的隐喻不胜枚举,《文心雕龙》《文则》等著作也对隐喻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引入西方隐喻理论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的应用,是探究各民族、文化认知层面之间的共同性和特殊性的有益尝试。

猜你喜欢

新妇张籍脚本
韩愈与张籍的金石之交
酒驾
基于响应面法的土茯苓中落新妇苷提取工艺研究
数据库系统shell脚本应用
常见食品组分及金属离子对落新妇苷稳定性的影响
快乐假期
落新妇苷稳定性的研究
HPLC-MS/MS法鉴定落新妇苷在大鼠尿中的代谢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