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粮食颗粒归仓 把饭碗端在手上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全力抓好粮食收购工作促“六稳”“六保”任务落实
2020-10-10
吉林省某粮食储备库库区 马卓伟/摄
粮食收购是粮食流通工作的基础,事关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大局。
本刊了解到,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粮食安全带来的大战大考,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把抓好粮食收购工作作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举措,及早谋划,加强调研调度,认真分析研判形势,统筹研究应对举措,确保丰收的粮食颗粒归仓。
夏粮收尾 形成优粮优价的市场化收购新格局
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夏粮产量为1.43 亿吨,同比增加121 万吨。其中,小麦产量1.32亿吨,同比增加76 万吨。早籼稻产量2729 万吨,同比增加103 万吨,结束了连续7 年减产的局面。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表示,夏粮上市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密切跟踪收购进展,分析研判市场形势,加强实地督导调研,指导各地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夏粮收购工作顺利开展。湖北、安徽、江苏、河南四省先后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江西启动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截至8 月底,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4926 万吨、早籼稻累计收购472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收购分别为615 万吨、40.5 万吨。
据介绍,近几年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积极指导各地积极为粮食市场化收购创造条件,加强农企对接,强化资金保障,深化产销合作,支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做活市场流通,推动形成主体多元、渠道多样、优粮优价的市场化收购新格局。今年夏粮收购期间,市场机制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不同品质、不同区域粮食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价差。特别是优质品种需求旺盛、购销活跃,价格优势明显,比普通品种高出10%以上,呈现出市场化收购比重提高、优质优价特征明显的态势。截至9 月中旬,小麦市场化收购比重超过87%,同比提高6 个百分点;早籼稻市场化收购比重超过90%。
夏粮开秤初期,小麦价格出现一定回落,随着部分省份启动托市收购,价格稳定在最低收购价水平以上。据监测,9 月中旬主产区小麦均价约每斤1.18 元,较去年同期高3~5 分钱;优质小麦需求旺、销路好,部分优质品种价格在1.27 元以上,较普通品种高0.1 元左右。面粉加工企业补库需求较旺,饲料企业增加小麦采购,加上储备粮轮换工作开展,市场化收购十分活跃。
“这既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引导种植结构调整,增加绿色优质品种供给,更好地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秦玉云表示,市场化收购保持较高水平,充分说明粮食市场流通顺畅,各类主体市场经营意识浓厚,市场形成价格机制日趋完善。
秋粮登场 抓好当前粮食流通工作的重中之重
眼下,占全年粮食比重3/4的秋粮逐渐登场。
秋粮涉及的品种多、范围广、数量大,特别是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秋粮收购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交织叠加,因此,秋粮收购是当前粮食流通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何看待今年的秋粮收购形势?秦玉云表示,秋粮种植面积稳中有增,今年仍将是一个丰收年。为增加种粮农民收入、保护种粮积极性,今年国家有关部门将中晚籼稻(三等)最低收购价格每斤提高1 分钱,为1.27 元/斤;粳稻保持不变,仍为1.30 元/斤。9 月中旬,中晚籼稻、粳稻收购价格略高于最低收购价水平,预计新粮上市后将有所回落,部分省份启动托市收购的可能性较大。玉米价格涨幅明显,属于恢复性上涨,仍处于合理区间。
为做好秋粮收购工作,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加快腾仓备库步伐。聚焦部分主产区反映的仓容问题,加快仓储设施维修改造,敦促已销售成交粮食及早出库,千方百计扩大收储能力,确保“有仓收粮”。总体看,主产区仓容能力基本能满足收购需要。各地加强摸排调度,细化工作方案,积极筹措收购资金,开展质检、计量、统计、保管等一线人员的业务培训,备足各类计量、检化验仪器,确保及时开秤收粮。
9 月11 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八部门、单位联合印发通知,对今年秋粮收购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秋粮收购作为当前粮食流通工作的重中之重,毫不放松抓紧抓好,坚决守住“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对于今年的秋粮收购工作,秦玉云表示,将重点抓好“两个收购”、强化“四项保障”。
抓好“两个收购”,即精心组织开展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购。一方面,督促各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健全完善市场化融资支持机制,引导支持各类粮食经营主体积极入市,组织多种形式的粮食产销合作活动,推动粮食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逐步健全优粮优价市场运行机制;另一方面,督促中储粮集团公司严格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主体责任,认真组织开展政策性收购,合理布设收储网点,切实发挥好政策托底作用,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强化“四项保障”,一是强化协同联动。健全完善粮食收购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上下联动和部门协同,全力做好收购资金、运力等保障。二是强化监测预警。有效发挥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作用,密切跟踪市场形势,紧盯收购进度、价格走势、仓容变化、售粮进展、企业库存等关键环节,及时妥善解决收购中的矛盾问题。三是强化收购监管。加强对收储库点定点、收购、质量验收等各环节监督检查,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加强“四不两直”暗查暗访,发挥12325 全国粮食监管热线作用,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收购市场秩序。四是强化督导调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适时赴重点产区开展督导调研,确保秋粮收购工作顺利开展。
创新渠道 保障企业“有钱收粮”
充足的收购资金,是做好收购工作的重要保障。随着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粮食收购逐步由政策性收购为主转向市场化收购为主。由于粮食行业具有基础性、弱质性、微利性等特点,粮食企业特别是基层小微企业大多底子薄、有效资产少,资信等级不高,市场化收购粮食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每年夏粮、秋粮收购开展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均在有关通知中对保障收购资金提出要求,如建立健全粮食收购市场化融资支持机制,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主产区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和完善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机制等。
据了解,近年来,为帮助企业“有钱收粮”,搞活粮食市场流通,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财政部、银保监会、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单位共同指导各地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自愿、统一管理、封闭运行、市场运作、风险共担”的原则,由政府和企业按照一定比例出资,组建运行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为粮食企业市场化收购融资提供担保,帮助参与企业获得存缴基金10~15 倍的贷款,支持企业入市收购,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16 个省份已经组建运行信用保证基金,基金总规模达到75 亿元。到今年8月末,通过基金增信融资,累计向2318 户企业发放贷款1710亿元。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基金项下贷款按照基准利率计息,比全国银行贷款平均融资成本低约2 个百分点。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信用保证基金组建运行纳入粮食流通全局考量,作为“优粮优购”的重要支持政策,与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建设各环节扶持政策叠加衔接,撬动金融资本,发挥乘数效应。江苏、广西、河南等省份将信用保证基金用于支持优质稻谷和小麦收购,支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较好地推动了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粮食市场化收储制度改革的重要配套支持政策,信用保证基金通过为粮食企业融资增信,发挥托底保障和引导带动作用,有效激发各类资金投入粮食市场化收购,推动实现“优粮优价”,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民持续增收,同时也大幅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湖北、黑龙江、山东等省份粮食企业通过信用保证基金增信融资,获得贷款65.4 亿元。信用保证基金政策有力支持粮食企业迅速开展粮食收购加工销售,在支持粮油产品保供稳市、帮助农民售粮变现、推动粮食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紧贴需求 提高为农服务质量
售粮不再排长队、预约用上了APP、储粮有了科学储粮仓、粮库设立了“候车室”式服务大厅、产后服务体系帮助农民对粮食提级进等……近年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指导各地紧贴售粮农民需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提升服务水平,让农民舒心卖粮、便捷卖粮、安全卖粮,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吉林省某大豆加工企业厂区 马卓伟/摄
“今年的粮食收购出现了一个新特点,即农户储粮数量有所增加。”秦玉云介绍说,近几年,由于国内粮食生产连获丰收,市场供应有充分保障,多数农户减少了家庭储粮数量。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不少农户储粮防灾应急意识增强,家庭存粮相对往年有所增加。对此,各地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加强了农户家庭储粮的技术指导,帮助农户减少储粮损失;有的地区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建设推广农户科学储粮仓,有效提高了农户储粮能力。
对于今年的秋粮收购,秦玉云表示,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点抓好“六项服务”:一是预约服务。对售粮量较大的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及粮食经纪人,尽量采取预约收购方式,有条件的可开展预约检验。二是产后服务。发挥好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作用,积极提供清理、干燥、收储、加工、销售等社会化服务,帮助种粮农民提高粮食质量等级、增加卖粮收入。三是储粮服务。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指导做好庭院储粮,避免发生霉粮坏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配备科学储粮装具,推广科学储粮新技术,推动节粮减损。四是信息服务。及时发布秋粮生产、质量、价格、供求、收购进度等信息,引导收粮企业积极入市、售粮主体有序卖粮,稳定市场预期。五是掌上服务。拓展手机客户端、微信小程序等功能,继续推广“互联网+收购”,提高粮食购销自助化、便捷化水平。六是防控服务。认真落实好疫情防控措施,指导收粮企业和售粮主体做好必要防护,确保疫情防控和粮食收购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