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多媒体图像技术消解的当代绘画

2020-10-09秦天星

艺术大观 2020年21期
关键词:绘画创作绘画语言

秦天星

摘 要: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图像处理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间为绘画创作带来了绘画性的冲击、艺术性的冲击、主体性的冲击。这消解了绘画的创作思维、绘画语言、绘画内容以及接受思维。这之间反映的是传统创作与科技进步之间的矛盾以及艺术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要求绘画创作不能一味地讲求创新,需要在继承中发展。

关键词:多媒体图像技术;绘画创作;绘画语言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1-00-02

数字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摄像机、投影仪、计算机、移动终端设备等更新迭代,这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更为艺术创作开辟了一条新兴之路。路的背后,一方面是现代多媒体图像技术所引发的绘画创作革新,另一方面则是当代绘画面临被多媒体图像技术消解。只有立足于当代绘画面临被多媒体图像技术消解的现状,探索这期间所遭受的冲击和影响,才能更好地实现绘画技术的传承和发展。以下,首先将从宏观上的视角来分析多媒体时代带给绘画创作的冲击,再进一步以微观的视角,层层分析多媒体图像技术如何消解了绘画的创作思维、绘画的语言、绘画的内容以及接受思维。

一、多媒体时代带给绘画创作的冲击

(一)绘画性的冲击

传统的绘画创作依托于绘画者的图像记忆能力,绘画技法以及绘画表现力。一张绘画的完成,需要通过写生来感受现实、汲取灵感、捕捉素材,再通过日积月累的绘画技法来进行练习,最后经过精神世界过滤再呈现出来,其过程根本在于创作主体,基本在于绘画手法。期间,在刻画对象时,画家不是照抄照搬,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或审美取向有意或无意与客观对象形成一定差异,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感受通过油画材料及有个人趣味取向的绘画语言反映出来,这就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符号,这种个性语言就是油画绘画性。[1]但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多媒体图像处理技术,使得绘画创作“绘画性”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创作者过分依赖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掌控画面形式语言的能力减弱,机械式的进行元素图像的拼贴和复制,引发“泛图像”时代的到来,使得图像挪用、剽窃变得更为普遍和泛滥,严重削弱了绘画的原创性。同时,用影像绘画取代写生绘画,使得绘画和图像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架上手工绘画的艺术价值也因此大打折扣。

(二)艺术性的冲击

多媒体图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意味着大量图像的产生,使得“泛图像”时代的到来,社会表现为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为突出特征。这样一来,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界限变得模糊,图像媒介的功能转向用视觉为时代提供实用信息,图像与消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消费时代,对于图像的接受和品鉴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和實用色彩。在视觉形象的强烈冲击下,人们失去了辨别真实的能力,视觉图像以一种感性的、浅薄琐碎的形象弱化了人的理性思维,使人们沉溺其中,对现实迷失了方向。[2]视觉化的快感代替了对艺术作品的深度思考,功利性的消费心理削弱了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享乐主义弱化了对于艺术的追求,从而在根本上失去了绘画创作的灵魂,让绘画作品失去艺术价值和情感意义,成为时代物质的附属品。同时,由于对于艺术性的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内容的冲击,绘画不再是以表现创作者精神世界为主,而是迎合大众消费文化,其媚俗的内容不可避免。正如社会学家阿诺德·豪泽尔提出“在所有社会力量中对艺术家影响最大的就是公众趣味,他可以无视公众趣味,但也无法躲避它的影响,每一件艺术作品,无论怎样富有个性和独创性,总是或多或少地与流行趣味有关系。”

(三)主体性的冲击

主体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强调艺术用形象反映生活不是单纯的模仿和再现,而是融入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3]但是在多媒体图像技术的发展下,这种突出思想情感的主体性越来越弱,一方面是因为创作主体接受更为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忽略了绘画的能动性和独创性,用机械化的复制取代了个性化的追求;另一方面,体现在欣赏主体在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渗透下,对于艺术的感受力下降,整体倾向于消遣式接受,更加追求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忽略艺术启迪思考的重要性。

二、多媒体图像技术对当代绘画消解的表现

(一)创作的思维

创作思维是整个绘画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基本决定着绘画语言和绘画内容,它不仅代表了创作者的主体思维,更表现出大环境背景下艺术发展的趋势。多媒体图像技术的发展,让图像元素产生和图像消费都变得更加机械化,图像逐渐成为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产物。这使得创作者在创作思维上发生变化,艺术的价值观发生变化,艺术的流行面得到拓展,现代派艺术中照相写实绘画、达达主义、波普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皆可作为典型代表。整个创作思维由传统的高雅文化认识转向大众文化认识。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绘画的流派和绘画的内容,但整体创作由于顺应消费社会,呈现出快餐式的创作,创作的精神内涵也从表现内心世界转化为传递信息,使得原创性和艺术性得不到保证。同时,由于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让创作者片面依靠技术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写生能力、记忆绘画能力、事物解构重组能力。

(二)绘画的语言

1.结构的设计

在现代多媒体图像应用于绘画创作中,绘画者越来越注重笔触、画面解构、色彩来深层次挖掘画面本身的元素,注重画面形象和组织结构的平面化变化。[4]这种趋势是源于时代的需求,技术的进步以及思维的突破,因为平面化的结构设计相较于立体化的设计更具有符号性,能够更加简明扼要的传递信息,更能为绘画创作营造一种平滑感和真实感,同时,平面化的结构设计显示出一种自由和随意,刻画出时代的特征。平面化的结构设计的设计自诞生以来就饱受争议,它消解了传统绘画的空间透视感以及空间立体感,但是客观来讲,也在一定程度上基于绘画的一种新思路,突破了写实主义的瓶颈,利用简化来实现视觉上的另外一种表现力。

2.画面的处理

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现代派绘画登上舞台,这使得在绘画创作中表现思维明显,处理上利用多媒体图像处理技术,让画面采用了大量个性化的夸张、对比、变形等怪诞手法,同时,绘画主题上也向科幻小说、电子游戏、商品消费的时代产物延伸。这是现实主题和内心想象力碰撞的结果,更彰显了创作者的精神世界,这是时代现实下的个性张扬,更是审美异化下的产物,这消解了传统绘画下对美的理解,使得艺术美得到一种新的跨越。

3.色彩的配置

颜色作为绘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宏观来讲,绘画色彩的配置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写实为主要特征的理性色彩配置,另外一种则是以主观情感表现为主的感性色彩配置。传统的绘画主要以理性色彩配置为主,强调写实和光影,但是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的消解了这种模式,让感性色彩配置得到了很强的表现。这是时代所带来的个性张扬和内心世界的一种宣泄,也正是这种感性色彩浓重的配置模式,极大地刻画了当下创作者内心的状态。

(三)绘画的内容

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发展,让绘画艺术从高雅的艺术殿堂走向商品,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绘画主题出现了新的方向,绘画的内容也做出新的改变。但迫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绘画者从消费心理出发,为了迎合而创作,导致整个绘画的内容走向媚俗化和同质化。市场上充斥和泛滥着毫無艺术价值的作品,长此以往,消解了创作者对于绘画的初心,也在潜移默化中消解了受众对于绘画的审美认识,创作者和受众会对艺术变得麻木,绘画艺术走向黑暗。

(四)接受的思维

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不仅包括前期艺术创作和作品内容本身,更包括艺术鉴赏和艺术吸收。艺术鉴赏和艺术吸收强调的是受众主体,受众对于整个艺术创作具有反作用力。但纵观当下,多媒体绘画图像技术使得绘画鉴赏也转向于消遣接受,受众形成快餐式的文化消费习惯,对于绘画艺术已经失去原有的那份“敬意”。例如,20世纪,罗中立老师油画作品的《父亲》问世,受到很大的关注,因为大家对它极其细致的写实刻画震撼,但是现在摄像技术的普及,消解了受众对于写实绘画的新鲜感,从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作者的创作。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绘画的创作带了更多可能性,不仅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和形式,更在图像处理上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技术支撑。这是时代的优势,更是艺术进一步发展的契机。但是,时代所夹杂的许多不稳定因素,也在潜移默化间消解和冲击着传统绘画,这需要创作者警惕,不能唯技术是举,要客观地去看待时代的机遇和挑战。要在继承中发展,要在发展中不断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岳龙.图像和数字技术对中国当代油画的影响[D].西安美术学院,2011.

[2]唐苏.对泛“图像时代”下油画创作的思考[D].西南大学,2012.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李茂泉.现代多媒体图像在绘画创作中的应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绘画创作绘画语言
再识当代艺术绘画创作
论《韩熙载夜宴图》的画面机构与形式特征
中西方绘画趣味性的表达方式
关于青少年科幻画创作辅导的几点思考
试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中的体现
浅析中国油画的绘画特征
浅谈王宏剑
浅析构图程式在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孤独对画家创作的影响
豪气吞山河 风骚独自领——傅抱石毛泽东诗意画创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