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哈尼族家屋的变化看家庭的变迁

2020-10-09陈永邺曾丽容

时代人物 2020年14期
关键词:哈尼族婚姻家庭变迁

陈永邺 曾丽容

关键词:哈尼族;蘑菇房;婚姻家庭;变迁

基金项目:“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重点支持学科中国语言文学”课题。

作者简介:陈永邺(1970-)男,汉族,云南省个旧市人,法学博士。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学与法律人类学。

曾丽容,女,汉族,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政史学院副教授,以民族史为研究领域。

今日所知,哈尼族是一个跨境而居,人口超过百万的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滇南礼社江——红河、把边江——李仙江再到澜沧江中间地带的崇山峻岭之中,亦即一般所说的哀牢山和无量山的广阔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属横跨亚热带和北温带的山区和半山区,海拔都在1500~2000米之间,年日照时间为1000~2430小时,可谓“长夏无冬”。可是,由于山高谷深,海拔悬殊,从山顶到河畔也时常呈现出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等多种立体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也从山顶的11摄氏度左右逐渐升高到河畔沟谷的25摄氏度以上。

哈尼族的传统家屋形式与婚姻制度

根据易变的这种自然律令的特点,哈尼族传统的家屋——蘑菇房是以泥土或土坯筑墙,房屋占地面积一般是80~100平方米,墙高4米,最上一层覆盖四斜面或三斜面的茅草或稻草顶,斜面角度为60度左右,房门大多开朝地势低凹的方向。这样的家屋具有夏天不热、冬天保暖的特点,能给人提供充分的舒适度。

传统上,人们根据“哈尼历”来安排一年的生产作息时间。哈尼族祖先创制的这一套“哈尼历”非常注重各地区每个月节令的变化,比如根据什么时候哪种树开花,哪种蝉在叫,来确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样的农活。它还把一年分為冷、暖、湿三个季节,每个季节四个月,这些季节对应着作物生长繁殖的节奏。三个季节中的“冷季”是从农历十月至次年二月的季节,哈尼语叫“从塔”,它是村民们农闲和休息的时间;也是很多家庭、家族提亲联姻的黄金季节。哈尼族传统的婚礼过程——例如以元江县那诺乡那诺村的“哈尼”支系为例,一般都要经历三大程序:第一个是提亲,讨妻者的父母要找一位能言善道的媒人去给妻者的家里借提亲的名义测算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互对家谱,看两人是否有命结合。这个过程一般要有二至三次的反复。第二个是送彩礼,按照哈尼族的古规,讨妻者要分三次支付聘金予给妻者家庭,最后一次是在婚礼的当天。聘金总额的多少既表示给妻者家姑娘的“身价”,也表示讨妻者付给妻者家庭的报酬。一般来说,聘金多,陪嫁的东西就多,其总值一般会是讨妻者彩礼价值的5~10%。第三个是举行婚礼:当新郎到新娘家时,要一起将两只小鸡杀掉、洗于净、煮熟,新郎新娘双双端着鸡肉向给妻者家的祖宗祭坛磕三次头,然后再向新娘的父母磕三次头,把鸡肉敬献给他们。婚宴须在给妻者家中举行。婚宴开始前,新娘新郎要先向舅舅敬酒。婚宴中,新娘要给自己的老公喂饭,与老公双双走入席间,向长辈们祈求给予自己家庭多多的祝福。长辈们的回礼可以送礼物,也可以说唱祝词。婚礼完毕后,新娘才能随讨妻者离开娘家去往夫家。接亲队伍边走还要边唱“出嫁歌”,后面还会跟着几个唱“送嫁歌”的娘家姑娘。

哈尼族有“从夫居”的传统,娶妻完成以后,新娘陪伴新郎住在蘑菇房的“子房”里。作为传统家屋结构,蘑菇房一般分成三个部分:地面一层用作禽畜厩,或者堆放柴禾杂物等,二层住人。三楼设有木板围成的谷仓,晒干后的谷子就存放在这里。在要上三层的楼梯口上面设有封火楼,外面用作晒台。人居的楼层:一般是第二层,由母房、子房、外屋三部分组成——母房中的“阿娘奥”,作祖父或父亲之卧床,将火塘围在中间;大小祭献台被称为“侯勾”:一个钉在一进门的墙壁上,另一个钉在火灶旁,是供祭祖宗的地方;子房作儿子、媳妇之卧室。外屋作过道,堆放生产、生活用具。耳房,一般用作年轻人的卧室,也可用作幼子“家”的卧室。新婚的儿子、媳妇之卧室称“子房”,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正房前、左、右都建有耳房,成四合院式建筑。

哈尼族家屋的变化与家庭制度的变迁

哈尼人今天的很多家屋结构,有些还按照传统蘑菇房的样式分成三个部分,但更多的只有两层楼——作禽畜厩或者堆放柴禾杂物的地面一层,住人的第二层一般设有供祭祖先的“侯勾”(供台),也分出祖父或父亲之卧室、儿子媳妇之卧室、幼子“家”的卧室等等。但已没有了火塘,没有了封火楼和晒台。外屋也会作为过道,堆放生产、生活用具。新婚儿子媳妇的卧室一般不再称“子房”,而称为“新房”。族现代的家屋主要是砖混结构,较富裕的盖起土木或砖木结构的“小洋楼”,有些楼房达五、六层,建筑面积估计在700~800平米以上 ,这种房屋住起来更舒适,也更具有现代性的特点。

从家庭的结构来说,哈尼族的家庭一般以父子为主轴,以父子连名谱系承袭血脉。住在传统蘑菇房里的哈尼族家庭,蘑菇房不但提供缔结婚姻、组建大家庭的条件,而且还是延续祖先血脉、连接并加强了不同地域远近亲戚等传统人际关系的纽带,所以它是哈尼传统的父系家庭与父权制村寨社会的象征。然而,今日以土木或砖木结构为主的聚居家庭,受到现代商品意识的影响,人们不再执着于血缘或单个村寨为地域界限的狭小家庭单位,各个家庭和个人的独立自主意识、开放意识和经营能力都增强了。因此,家屋形式的变化反映了婚姻家庭结构的变迁,也是传统的村寨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的折射。

参考文献

[1]陈永邺.欢腾的圣宴-哈尼族长街宴研究[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10

[2]范.杰内普.张举文译.过渡礼仪[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9

[3]鄂尔泰.云南通志[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7

[4]郑天挺等.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2

猜你喜欢

哈尼族婚姻家庭变迁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学校您好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本土与异域:哈尼族民俗体育活动社会化发展研究
湖南加快推进婚姻家庭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
白裤瑶婚姻家庭生活变迁研究
勤劳的哈尼族
配偶法定继承权重塑中对婚姻家庭伦理的考量
论哈尼族文学的“祖先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