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
2020-10-09鲍敬敬单翀飞杨优
鲍敬敬 单翀飞 杨优
关键词:路径;核心;价值观
基金项目:河北科技大学思政立项课题项目
2006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分三个层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进一步阐述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标准,需要每个人去培育与践行。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措施等提出战略意见,还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价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水平等方面的发展都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是提升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人才的必要手段。
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对是非曲直、善恶好坏等观念和标准的总和,其不同于人类对科学知识的思想认识,是人之所以为人立世的价值标准。核心价值观则是价值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部分,其具备阶级性,是统治阶级维护社会正常快速运行的价值引导;具备整合性,是全社会人员都需要普通认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具备建设性,需要统治阶级根据社会发展规律、价值观培育接受规律等等,帮助社会人员获取、认同、反馈、外化,进而积极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具备以上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外,最重要的是具备社会主义的属性,其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同的国家、民族因客观存在不同,核心价值观也不同。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富强、民族、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倡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概括和总结。“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创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新形态的新课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深刻变革的时代具有指导意义的价值导向;是目前世界上渐具有影响力的“中国道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的思想理论前提。” [1]在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完成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任务,是助力中国梦实现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
一对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对社会影响深度、广度、时间最大的就是社会人员普遍认可并积极践行的核心价值观。能否构建强大号召力和凝聚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安定团结。当今世界,各种思潮交锋融合,西方文化通过各类方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这种情况不仅减少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还导致部分人盲目追从西方文化。与此同时,改革开放40年,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中国的物质水平稳步提升,随之而来的也出现了价值取向扭曲、道德基础滑坡等现象。面临着如此紧迫的价值難题,谁来发声、倡导什么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我国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从世界的文明成果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各个层面提出了基础价值观念,体现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基本价值追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国家直击社会道德矛盾与挑战、直面文化价值观不认同等问题,用“三个倡导”对应该遵循什么,对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和取向进行了界定,形成了社会正常运转的有效粘合剂,统一整合了社会意识,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二对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需要。意识形态是一定的阶级在利益基础上,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关系的反映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具备控制性、排他性、阶级性。纵观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凡是陷入战乱纷争或者党派冲突的国家都是因为缺乏统一的、社会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由众多公民组成,不同的群体具备不同的利益需求,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就不能整合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识形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的各类文化渗透,使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高校中的青年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思想如何、价值取向如何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因此,对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需要。
三对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大学阶段是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在高校中,大学生获取资源、了解世界的途径更为宽广,面临着西方各种文化理论、思想观念的进入,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等媒体往往更加欣赏西方的发达物质,从而接受西方文化,并内化为价值取向,这样的结果是可怕的,背离了我们教育的目标,更背离了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轨道。全球化的深入、虚拟网络的普及,增强了大学生的开放意识,也对大学生固有的生活模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冲击。因此,对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价值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
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2]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阵地要善于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引导大学生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只有深入学习相关理论才能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教师要注重教育方式改革,创新思维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校园活动中要增加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例如举办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专题讲座,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志愿服务、演讲比赛、征文等方式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主题活动。在校园环境中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渗透,通过张贴海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
家庭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培养孩子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家庭活动中,家人要提高自身素质,发挥榜样作用,以身作则,从点滴小事做起,给孩子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及时纠正并引导孩子的不良行为,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融入家庭教育中,向孩子讲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各方面也要发挥好自身作用,为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加强网络监管,抵御各种不良思想,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孙伟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途径[N]光明日报,2013-8-17.
[2]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J]党建,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