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怡心街道打造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实践探索
2020-10-09刘永光
刘永光
关键词:区域党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探索路径
双层构架,双向考量,绘制党建引领“同心圆”
一是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以区域内隶属关系不同、层级高低不同、领域性质不同的各级各类党组织为支撑,在街道层级建立区域党建联盟,在社区层面建立12个“区域化党委委员会”,打造紧密型党建共同体,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动态开放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实现区域内党建工作的目标、机制和运作模式的一致性。
二是优化联盟服务机制,与所有联盟成员单位签订联盟公约,设立轮值主席,制定轮值主席联席会议机制,每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晾晒各成员单位项目开展情况、工作推进成果,查摆工作不足与问题。以联盟公约统筹资源,以固定机制保障持续运行,以各成员单位实际工作开展的成效检验成果。
三是充分了解和掌握党建“同心圆”上的每一环真实状况,街道党政班子对30家驻街道单位基层党组织进行实地走访考察,制定“同心圆”党建信息台账,梳理出每家单位业务开展情况、党建开展情况、优势资源清单,对全街道12个社区治理状况进行精细研判,梳理出普适性需求、热点性需求清单,根据驻街道单位党组织业务特长和优势资源与社区治理实质需求进行精细对应,形成品牌服务清单,实现单位党建与居民服务的实质结合,单位与社区的高效互动。
四是设立品牌化党建微项目,经过8个月实践探索,实施党建“社企联动”特色微项目57个,解决群众问题32项,服务群众4000余名。“党员就应该走到群众心中,做点实事,做点好事,做点老百姓关心的事,通过我们微心愿的实施,我们体会到了群众对于我们党员的认可,这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莫大的荣耀!”一名党员同志在微项目实施过程中感慨到。
三社联动,三维拓展,构建多元参与“共同体”
一是设立社治联盟,引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操盘手”,按照“三社联动”模式,全面统筹政府资源、社区资源、驻区单位、社会组织资源,以社区为平台,按照社区不同形态特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社区保障资金、社发资金引入社会组织,培育社会工作者队伍,联动就业培训、场景打造、社社会区安全、环境卫生、社区文化、物业管理、残障服务、养老助老、志愿服务、儿童教育十大类社区治理型公共服务,设置30项服务计划,有效破解了群众公共服务滞后难题。
二是在纵向维度上健全契约机制、激励机制、轮值活动、项目跟踪指导、全程跟进等系列长效化机制,常态推进区域社治聯盟系列活动,学会理论,掌握方法并应用于实践之中。“以前我们在社区中服务非常迷惘,找不到自己机构的定位和未来的方向,经过与社治联盟督导的沟通指导之后,确定在扶老助残方面还是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专业性,我们马上着手策划,精细打磨,在河池社区落地“爱心助老”微项目,通过项目创新性和可复制性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作为社治联盟会员单位四川星慧集团说。
三是在横向维度上主要参与人群多元性和服务持续性,主动联系动员30家驻街道单位以及单位党组织、8家不同专业类型的社会组织、39个社区的自治组织、4000余名不同属性的居民群众、5所学校、57户商家参与社会治理,举办27场社区服务活动,在互动内容上涵盖居民的全部年龄阶段,涉及了不同视角下的社区生活内容。达到了广泛参与、居民有感、互动有力、积极正向的效果,实现了社区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四是在纵深维度上不断延伸治理内涵,在构建共同体初,党组织牵头、党员带头、社工促动、群众被动参与,共建中,组织督促、社工参与、群众主动参与,共建后,组织监管、社工指导、群众积极接续,同时不断丰富治理主体的多元性,通过社区微创投方式,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网格员、楼栋长、社区文化骨干治理能力,把这群人作用发挥出来,治理活力自然随之而来。
全域覆盖,全程监管,迈向基层治理“新时代”
一是建立“兼容并包,全域推进”的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和分层过滤体系,积极推进“顶层设计+基层实践”工作相融合,开展党建联盟和社治联盟联席会议共计4期,分别从政策方向、需求分析、问题反馈、资源对接对方面进行座谈交流,实时并有力的推动30个项目开花结果,拉近了党员和群众的距离。通过项目pk赛方式,评选共建单位优秀案例6个,激励各单位、社区取长补短,致力发挥更好的社会治理效益。
二是采用“全程监督+落地生根”服务策略,确保项目落地有声。当服务计划发出时,很多群众就表示:“这些服务很符合我们的心意,贴合我们需求,但是否能落地实施”,“我们是安置小区,没有物业,小区环境差的很,很期待有人能够带带我们,搭把手都是没问题的”。项目如何有效落地并产生成效,群众满意才是硬道理,联盟坚持“分类引导、发挥专长、精准对接、需求满足”四个原则,把项目引入到小区,打通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厘米”。同时从项目发布、项目执行管理、项目成效评估整个项目周期全程有督导介入,形成工作闭环。“自从三江社区在我们小区开展“乐融三江·泓济柏林”项目,地面干净了,车子也停安逸了,娱乐活动也丰富了。墙上的小广告都莫得了”棠湖泊林城小区社区居民感受到环境改变,情不自禁地说道。
实践成效
基层党建迸发蓬勃活力。在党建共抓、组织共建、党员共管的基础上,向民生改善、人居整治、综治联防、小区治理等领域深度拓展,是党建工作有效升级,驻区单参与党建工作由“无责”到“有责”、参与角色由“配角”到“主角”,实现了“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活动联办、人才联办”的党建社治工作新格局,迸发了蓬勃活力。
社会治理模式日趋成熟。政府职能逐渐向基层下移,社治主体逐渐多元化,标志着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有效转变,作为一个刚刚成立的街道,迫切需要在这方面下真功夫、显真本领,以“区域化党建·全域化社治”为顶层设计的社会治理模式,内容形态不断丰富,方法路径逐步清晰,治理模式日趋成熟。
社区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在整个社会治理模型设计中,无论是基层党组织引领参与,还是社区、社会组织、社区自组织、驻区单位,能够厘清职责边界,共享社治资源,参与社治行动,接受项目评估等每一个环节都是一次自我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和体验,各主体之间更加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做,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群众“三感”明显增强。微项目的落地实施,走近了群众的心坎里,群众在接收服务的过程中,思想意识形态发生一定变化,主动性更强,也更愿意加入到社治这个大队伍里,去发挥自身的光和热,一件件小事的完善,一个个微心愿的达成,有效促成了社区资源良性互动,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意义纵深
四川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张传能副教授认为,怡心街道“区域党建绘好同心圆·全域社治建强共同体”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可谓应时而生,正当其时。
一是契合了当前的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势。党的十九大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社区是市域社会治理的基石。社区稳则城市稳,社区兴则城市兴,社区强则城市强。探索党建如何引领实现城乡社区的有效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对于完善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其二,成都市被中组部列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唯一试点城市。成都市通过建好“一核”“条块联管、组织共建、责任联动”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增强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区域党建);通过“自治、法治、德治”并举,还权赋能,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做实网格党建和建设好党群服务中心等举措,形成社区治理合力。因此怡心街道的三年计划就是成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鲜活实践。
二是顺应了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社区中国,即从单位中国-到社区中国。改革开放后,快速的社会分化特别是新的产权属性的商品房小区的扩展,使得基层社会再次面临“原子化”,正在形成一个复杂社会、流动社会、网络社会、风险社会。所以,一个社区治理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良性和谐发展。加强社区治理不仅是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发育的必然要求。
三是适合我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需要。社区是基层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基本的社会生活单元和平台,连接着千家万户。一个人不仅仅是一个自然人、家庭人、职业人、政治人,更是社区人。作为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是一个“扩大的家庭”,社区应该给社区居民归属感。这个计划含五项内容,其中第四项是优化体系,实现高品质生活;打造熟人社区、培育社区情感、营造社区文化等,来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贏得“社区人”的尊严。美好社区应该一个有温度、有温情、有温暖、有风度的情感空间。治理好街道社区事关事关基层和谐稳定,适合每一个人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2019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试行).2020年,成都市.
[3]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发展 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模式—以成都为例[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4(06)
[4]成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观察和分析[J]先锋,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