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报传媒融合创新的探讨
2020-10-09许谊
许谊
关键词:地方党报;传媒融合;新媒体;客户端
党报在公众心目中一直有着“高冷”“阳春白雪”的外在形象,而实际上,党报在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过程中,也在试图获得更加广泛的话语权,为有序的信息传播环境提供内容支撑。为了实现“民生华”的目标,地方党报不仅在内容上下功夫,还不但开辟新媒体传播渠道,尽可能与网民、读者的需求相契合,形成新的新闻传播格局。
地方党报媒体的“把关人”特征
党报的“讲政治”是新闻传播领域常说的一句评价,相对而言,生活类媒体更加倾向于社会新闻、家长里短和娱乐性,这与我国报纸发展历程中的分工有一定的关系,造就了一段时期里的报纸传播格局。但随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必需品,信息传播也借助网络和移动载体,逐渐脱离了报纸媒体的掌控,并在影响力方面逐渐超越了报纸媒体。
基于地方党报的特殊习性,其拥有十分稳定的阅读群体,传播影响力并未迅速降低,这是生活类媒体无法相比的。同时,党报在新闻采编的监督环节更加严格,以“社会职责”、新闻“把关人”等因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不受影响,这让党报的公众口碑较好,内容的可信赖度较高,成为辟谣、官方发布的主阵地。不难看出,党报由于内容的真实性有保障,拥有了更明显的社会责任,即维护信息传播秩序、引导公众正确认知。新媒体环境下,党报应该获得更广泛的读者关注,才能让自身的“把关人”功能更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并在新媒体领域获得新闻传播的话语权。
党报媒体传媒融合遇到的問题
媒体影响力尚有不足。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党报媒体在传媒融合领域的投入越来越大,但除了部分全国性的党报媒体之外,地方党报影响力往往无法与知名度社交媒体、门户网站相比,比如腾讯、新浪和搜狐等媒体,不仅自身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而且衍生出的社交媒体也成为自媒体账号的集中地。地方党报的影响力往往集中在辖区领域内,这种安于偏居的思维,制约了纸媒的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是发散性、无区域限制的,任何有影响力的信息,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顺着互联网的痕迹扩散开,影响全网络的人群。从当前的情形来看,地方党报的影响力尚有不足,覆盖面和影响深度都存在明显的问题。
融合平台缺乏聚合力。党报媒体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借助党报在区域范围内的影响力,能够实现线下活动的高效开展。在传媒融合的大环境下,党报媒体开始将视角转型了网络环境,利用线上的互动、信息传播和自媒体品牌,创建党报旗下的新媒体品牌,一系列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搜狐公众号、凤凰号等自媒体平台应运而生。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地方党报所运用的网络账号,并不属于“自媒体”的范畴,而是狭义上所指的“媒体”,具有与党报、生活类报纸等类似的传媒地位,能够发挥舆论监督、信息传播、官方发布等职责。只不过一系列网络平台建立后,即便经过了传媒融合历程,这些平台依然缺乏聚合力,彼此之间关联度较低,尚未形成“联合作战”的能力,无法形成“1+1>2”的融合效果。
传媒融合人才不足。任何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人才作为基础。地方党报在实现传媒融合的过程中,存在人才匮乏的问题,根源不仅在于人才培养力度不够,也与党报的招聘原则有关,一批擅长新媒体运营的人才因学历、毕业院校层次等原因,无法获得工作机会,而吸纳的应届毕业生则缺乏工作经验。地方党报的人才储备出现了不足之处,已经暴露出技能缺乏、理念落后、人才流动性差、待遇偏低等问题,这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制约地方党报媒体实现传媒融合的重要根源。
改善地方党报传媒融合水平的建议
提高报纸新闻的网络传播意识。为了实现信息网络传播的目标,地方党报媒体在人才培养、出版报纸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从业人员的网络传播意识,核心在于党报内容的网络传播。每一篇新闻采写后,都会迅速进入新媒体传播渠道,成为网络传播的一份子,能够在网络方法效应的基础上,提升纸媒新闻的影响力,同时,对纸媒负面新闻、虚假信息也会放大影响力。具备报纸新闻的网络传播意识,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新闻必然会上网,上网必然会扩大影响范围,从业者的创作务必谨慎。
从业人员要有危机意识。作为地方党报的从业人员,笔者甚至党报对新闻传播尤其是网络传播的影响力,因此要对地方党报媒体的传媒融合给予更多关注,让报纸影响网络,让网络回馈显示,实现网络环境信息传播有序、高效、稳定,避免虚假信息带来传播环境的混乱,影响人们的生活。党报的严谨性让记者编辑对网络新闻有一定程度的抵触性,尤其是缺乏危机意识,不能单纯认为新媒体不会撼动党报地位,要迅速建立危机意识,在传媒融合环境下,任何落后于时代的事物都有可能被淘汰。
人次流动打破部门局限。地方党报旗下一般还会有生活类媒体、新媒体和杂志媒体等,是一个综合性的传媒机构,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党报需要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执行综合性的人才录用、培养和晋升机制。受到不同编辑部或不同部门的格局影响,地方媒体的人才往往不能随意流动,编辑部之间各自为战,无法实现新闻内容的共享,同一个新闻事件需要多批记者参与采访,人力资源浪费严重。为了实现传媒融合,党报应该让人才汇聚,选拔出不同层次和特点的人才,对新闻资源进行重新分配,让人才流动起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文扬,闫冰.温义遥:以改革创新为抓手,不断加强党报“四力”建设[J].城市党报研究,2018(10):47-50.
[2]严功军.走出思维困境:媒介融合的认识论反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11):23-26.
[3]蒋东亮.传媒融合中新旧媒体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探索[J].科技传播,2019,11(1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