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高节目质量上理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020-10-09赵宇
赵宇
关键词:美好生活需要;接地气;正能量;后期制作;人民群众
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发展到对“美好生活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我已经从事各类节目后期制作工作18年,从饮食娱乐到专题晚会、新闻报道,从最早的线性编辑到非线性编辑,制作技术在这些年中飞速不断的更新让我对于人民群众这一需要感受颇深。
那么,作为节目的制作,如何理解新时代的人民群众需要呢?從1983年中央电视台有了春节晚会开始,大年三十晚上全国举家团聚的日子里,看春晚就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节日活动之一,成为了我们老百姓年三十晚上的精神年夜饭。随着人民群众物质上的满足,对于精神上的需求,要求也越来越高,春晚也从一面到的叫好声到逐渐增加很多的批评声,是节目质量退化了吗?从历届晚会对比中不难看出,晚会质量不仅从歌舞,小品,相声这些传统节目上不断创新,还增加魔术、武术、杂技、特别设计、科技元素等新形式,那么为什么节目出现了批评声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何星亮在《人民论坛》撰文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中第三个方面就是心理性需求。心理性需求是体现人与精神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显著标识。人类这种在物质需求之外对精神、价值、道德、信念、理想、情操、智慧等的需求,催生和孕育了不同于物质文化的另一种文化形态——精神文化。随着精神文化的提高和需要,人民群众对于现有需求的不满足,于是就出现对于春晚这一年三十不可少的"大菜"的挑剔,这种代表精神文化的典型形式中各类节目的赞誉和批评。立足于本职工作,我对人民群众在节目需要有几点感受:
首先,坚持守正创新,奋力开拓文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目前鉴于国家大力扶贫政策,也涌现出一批扶贫发展的节目内容,单调和重复的内容观众是不会买账的,如何应对重复主题,避免审美疲劳呢?扶贫地区一般比较偏僻,未曾开发,原始,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以及独具特色的当地文化会让观众感受到不一样的节目焦点,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感同身受,对于一同见证国家扶贫成果有了极大兴趣,乃至于引导观众对于扶贫地区推出的旅游项目和扶贫产品都有了欲望。在人物类栏目更多的是对优秀人才的卓越贡献以及他们的精神肯定和弘扬。比如大工匠精神中的人物其实都是在我们生活中极其平凡的人,但他们对于工作的细致入微,精益求精,不仅要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这样才能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树立起这种精神。还有在此次新肺疫情中涌现出的医疗战线的医生,护士,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在节目中播出不仅感动了无数人民群众,也为肃清社会良好风气,树立榜样的力量。在以上这些节目中,聚焦中国精神,生动反映当下的时代风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新时代奋斗者的风采,不仅节目受到人们群众的关注和喜爱,还传播了正能量。
接地气。我们的节目是给我们的人民群众观看的,去关心他们关心的内容,去聚焦他们想知道的内容,是我们节目的主旋律,对于民生类一向都是收视率比较高的栏目就证明了这一点。相关媒体对于主持人外景要求比较高,既要符合观众的感受,也要尊重和帮助到节目中的求助人,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不仅合法还要合理的解决这些矛盾和纠纷,对于政府的新政策,新动向,及时报道和引导,不但是人民群众最关注关心,也是国家对于新政普及的重要手段和宣传渠道。
随着时代的进步,法律越来越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个国家法律体制的完善与否也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在法制类节目制作过程中,需要制作人员,策划人员了解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后期制作中更是要对相关法律条款准确阐述,保证节目的质量,因为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次给人民群众进行相关法律普及的过程,提高群众对于法律法规的了解,并且懂得知法守法。这类节目也是比较受欢迎且收视率比较稳定的类别。
下大功夫抓好制作的基础环节。切实提高前端的原创能力,坚持深耕细作、精益求精。近几年各卫视推出了大型综艺节目,这些节目针对不同的观看群体细分,比如星光大道,中国好声音等等,在这些节目中不光是屏幕前收看的是人民群众,这些参加节目的人也是普通人民群众,他们自己就是来自最基层最普通的人,他们中有工人,农民,教师,医生各行各业,他们表演歌曲,小品,舞蹈等多种曲艺形式,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能,由观众自己打分评选出自己喜欢的人,主持人和现场观众的互动不仅亲民,而且具有感染力。从中走出的优秀者亲切的被大众称为——草根明星,这个称呼凸现出了人民群众对自身才能的肯定和骄傲,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在好声音栏目中,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突显声音,评委背对演唱者,当歌曲打动评委后,评委才会转身,歌手的评分不仅有专业老师点评,也由观众投票淘汰制等规则,这些细节上的处理,无一不体现出人民群众对于公平公正,维护自身权益的一种观念转变。这种心理上的需求正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公正,是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生动体现。在春晚,大型综艺这些节目中,不仅对前期录制条件很苛刻,对于现场观众的互动,镜头切换,主持人控场,以及不可预知的意外情况处理等等,到后期中的同期声、花字、分屏等剪辑技巧,穿插大量音效,片花,时间控制等都需要我们制作人员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学习体验,随着能力提升,我们对于后期制作中的文艺性、流畅度、自然感、审美标准才会不断提高,节目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认可度才会提升。
坚持人民至上,要坚持以普通百姓为主角,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要看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节目不仅仅是国家向人民群众宣传政策新动向,法制法规,了解政府运作,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借由这样一个平台向政府发出自己诉求的方式,方法。我们的节目制作要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制作的节目好不好看、真实不真实,人民群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只有人民群众真正认可的正能量,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被接受,才能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引导人民群众正确的道德观约束群众的行为,带来社会秩序的良性循环。《人民的名义》中描述的反腐剧,不仅让人民群众看到腐败人员的狡猾和反腐工作人员的信念,也表达政府对于腐败零容忍的态度。《都挺好》中由于父母的偏心而耽误学业的女主,却勤奋努力学习,以及最终为了陪伴父亲放弃事业的故事,更是在家长里短中描述了中国的孝道。这些剧受到群众老百姓的欢迎成为热播剧,正是因为它不仅切合我们的生活,更是符合老百姓价值观,道德观,能够引发他们共鸣的原因。
据中新网统计,2020年春晚观众规模达12.32亿,除夕当晚,国内有225家电视频道对春晚进行同步转播,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家媒体对春晚进行了直播报道。直播期间,通过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终端多渠道,其中新媒体端直播用户规模为6.06亿人,到达人次达11.16亿次。网络正向评价比率达98.65%,这些数字不仅表明了有多少人在看我们中国人的春节晚会,也表明了我们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欣赏水平正在和国际接轨,我们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是独有的,也是所有喜欢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所认可的中国文化自信,中国价值观,道德观和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