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分析
2020-10-09邓洪敏
邓洪敏
关键词:义务教育;城乡差异;区域差异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变动趋势
我国基础教育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教育经费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2016年我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4.22%,我国已经连续5年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超过4%。2016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首次突破2万亿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财政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和发达国家来说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直到2012年才实现了这个目标4%的目标,然而4%是世界衡量各国教育投入水平的最低标准。
从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总额来看,一直处于逐步增长状态,尤其是2006年我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经费更是大幅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义务教育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是7794.97亿元,是2000年该金额的6倍。就义务教育占教育经费总额来看,比例近年来有所下降,教育经费在分配上的安排存在一定的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
义务教育资源的城乡差异
随着我国政府对教育日渐重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出现了校舍面积大于城镇学生的校舍面积,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校舍建筑质量就不存在差距了。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在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还是存在很大差距。
城乡小学教育差异
师资力量差异。由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乡村小学校数最多,这是由于乡村地面较广,不像城镇学生居住比较密集,难以集中,所以校舍较多,但是我们可以从校均教师数量看出,城区为56.17,镇区为41.5,而乡村仅为17,城区是乡村的3倍多,镇区则是2倍多;在专任教师中,乡村教师人数最少,城区次之,镇区教师人数最多;在2016年度的教师调整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乡村教师缺乏的情况跟下,依然减少了近4万的乡村教师,城区教师增加82924人,镇区增加60887人;从学前受教育率看,城区镇区和乡村都在95%以上。
辦学条件差异。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有一定的关系。从表中我么可以看到,体育器材、音乐器材、美术器材以及理科实验器材城区、镇区以及乡村,大致可以分为三档,城区90%以上的优秀区,镇区80%以上的良好区,乡村70%以上的较差区;校园网校数占比也可以分为你那三个档次,三档的级距要更大,城区镇区乡村差距更加明显;差异最大的要数计算机了,城区的学校平均计算机达到130.58台,镇区71.46台,乡村的学校平均计算机数量只有25.99台,城区是乡村的5.2倍,镇区也是乡村的2.74倍。从教学设备校平均值也可以看出城镇和乡村的差异。
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配表现为典型的二元结构,城区的教育资源明显优于乡村,镇区则属于二者的过渡区。
城乡初中教育的差异
师资力量差异。乡村学生数量少,一部分是因为随父母外出成为务工子女,在城市读书,一部分则因为乡村教育质量较差选择去城镇读书;在专任教师中,乡村教师人数最少,城区次之,镇区教师人数最多;从外语老师占教师比重我们可以得出,乡村教师师资单一,语文数学以外的老师严重缺乏,学生难以培养广泛的兴趣进行全面发展;在2016年度的教师调整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乡村教师缺乏的情况跟下,依然有19019的教师的流失。我国乡村软实力和城镇有一定的差距。
办学条件差异。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有一定的关系。从表中我么可以看到,体育器材、音乐器材、美术器材以及理科实验器材城区和镇区持平,达到了90%的合格率,而乡村的各种教学器材合格率低于城镇的合格率;校园网合格率城区最高86%,镇区次之75%,而乡村仅维持在及格线边缘,66%;差异最大的要数计算机了,城区的学校平均计算机达到近200台,镇区也在100多台,乡村的学校平均计算机数量只有64.34台,城区是乡村的三倍多,镇区也是乡村的两倍多。由此可以看出,乡村的办学条件远不如城镇,各种硬件设施无法跟上。
我国城乡教育差异较大,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分不开,农村教育经费相较于城镇教育经费明显减少,在校学生数量更是远远低于城镇在校数量,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农村教育资源短缺,导致学生流失,农村义务教育和城镇教育之间的差异需要得到改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资源的区域差距
基础教育属于公共品,其正外部特性要求其需要政府的投入才能满足需求,但是我国基础教育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
小学教育资源区域差距。从图中可看出,2000~2011年我国各地区小学阶段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年平均值逐年不断增长,表明地区政府对小学阶段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都在加大,东部地区增幅尤为明显。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我国东部地区小学生均经费投入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同时差距还在逐年加大,现有的不断倾斜的政策并不能弥补这一差距。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从数据分析来看,东部地区的生均教育经费是最高的,远远超过中部和西部,中部和西部虽然差异较小,但是中部是全国三个地区中小学阶段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水平最低的地区,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是因为我国对西部的转移支付比较多,导致西部地区的生均教育经费超过了中部。
图中的数据也可以看出,2000年时候东部地区生均教育经费是中部和西部的2倍左右,金额差距为1000元左右,然而到了2010年,东部地区生均教育经费超出东部和西部近6000元,从折线图也能清晰看出,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越来越大,这一点值得我们重视。区域教育非均衡现象亟待缓解。
图1 东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数据分析图
初中教育资源区域差距。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纵向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初中生均教育经费不断增加,但是进行横向比较久可以看出,我国东中西经费差异仍在逐年扩大,东部地区仍处于优势地位。初中教育经经费的投入和小学情况类似,东部地区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水平是最高的地区,中部是支出最低的地区,由图中的折线图可以看出,总体而言,我国东中西三地区生均教育经费都处于连年增长趋势,但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差异处于逐步扩趋势。
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都是情况相似,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差异逐年增大,主要是因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纳入地方政府自给支出。,分税制以来,我国地方政府事权增加,财权减少,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增大,且各省份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东部经济比较发达,自然而然地,能够承担足够的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压力很大,中部地区经济相比西部较好,但是我国对西部地区采取大量的转移支付,弥补西部地区经费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资源分配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许多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会向发达地区流动,比如,优秀师资力量都会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义务教育区域差异的进一步增大。
政策建议
增加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虽然目前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水平已经达到4%,但是并不能满足于此,然而4%只是国际基本标准我国仍然应该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继续加大教育支出。在考察政府绩效的时候不能唯GDP论,也要考虑一个地区教育水平,从而促使当地政府能够足够重视当地教育发展。
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向中西部偏远地区倾斜。我国教育水平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东中西差距较大,且城乡之间差距也较大,因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给出建议,一是缩小东中西三地差异。二是缩小城乡差距。我国地区幅员辽阔,各地區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仅仅靠各地区自给自足满足当地教育水平,只会加剧我国教育非均衡状态,这就需要中央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针对偏远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进行针对性教育经费补贴,同时对该地区实行相对应的优惠政策,帮助其发展经济,进而平衡我国各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马驷驹,尹瑶.从教育公平原则看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现状[J].农家参谋,2019(05):16.
[2]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30(11):3-10+26.
[3]张传萍.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4]肖桐,邬志辉.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投入的均衡现状研究——基于2005-2014年全国31省的面板数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8):22-27.
[5]曾满超,丁延庆.中国义务教育资源利用及配置不均衡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5(02):34-40.
[6]王定华.中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教育科学,2013(04):3-23+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