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视域下工匠精神的价值与内涵
2020-10-09绳克胡月
绳克 胡月
关键词:工匠精神;个人;社会;国家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教育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研究”(项目号:XJZJKT-2019Y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此后2017~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要在培育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成为党和国家推进制造强国的重要抓手。此后,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一般认为工匠精神是工匠个人在其工作中所形成的职业风范,表现在其职业技能、工作态度、工作理念、价值取向上。新时代的中国工匠精神,除个人之维的精益求精外,还传导到社会层面的“协作分享,开放传承”、国家层面的“重工尚器,融合创新”,从而成为激励广大劳动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工匠精神三维价值追求的必要性
个人维度:工匠精神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从个人层面来说,培养工匠精神是人更好实现自身劳动价值的逻辑指引,获得在精神层面中追求卓越的无限提升,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职业发展,这种线性逻辑指引要通过改造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实现。正确的职业态度促进自身能力的进步,从而有益于集体和社会;而错误的职业态度则导致对自身价值的扭曲和错位,毫无疑问,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构成了个人职业发展的必要前提。然而具有工匠精神并非是随着人自身工作时间的增加顺其自然就能达到的必然结果,而是以追求、以“精益求精”为核心的职业态度为指导才能实现的对普通职业态度的超越。归根到底,人自身价值的实现要靠劳动,现代劳动集中于企业,而企业的竞争则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人才往往是职场中的领头羊,工匠精神在职业技能的提升、职业发展的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些具备“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把制造出经得起市场和时间检验的作品作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主要标准。另一方面,工匠精神中所蕴含的职业敬畏、求实求真、持续专注、尽善尽美等精神特质也为劳动者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从而既有回顾传统、不断创新的格局与胸襟,也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力与能力,激励自身敢于锐意进取、沉潜蓄势,不断追求卓越。
社会维度:工匠精神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体现
从社会层面来说,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敬业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工匠精神直接体现,其他的构成要素如精益求精、技艺精湛、尽善尽美、严谨求实、持续关注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可以说,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职业要求层面的具象化和现实化,是劳动者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样本。另一方面,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能够实现其劳动价值,就在于其主动自觉地践行了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
身为炎黄子孙,人们在论述皇帝功绩时总提到“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考工记》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具有娴熟技巧和创造精神的人被视为圣人,在当时已形成了制物济世的价值观。秦代军队能顺利一统六国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其依靠铜材料所制造的兵器非常精良,通过对秦俑坑兵器实测,数百件弩机的牙、栓、悬刀和其他部件,其中轮廓误差不超过1毫米,完全可以通用互换。工匠精神在现代也非常重要,以进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服装为例,因为要保障航天员在太空中健康运动所以要求特别高,其中每件衣服重量误差超过1克就不合格,特殊部位误差超过2毫米就要返工,要满足这些技术指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必不可少。可见工匠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劳动实践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必将有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国家维度:工匠精神是民族复兴的本质要求
从国家的层面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践行工匠精神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美国当代著名发明家迪恩·卡门说:“(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一部分,更是让这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营造尊重高技能人才、尊重优秀劳动成果、尊重勤劳认真、尊重守正创新的社会氛围,让“精益求精”成为普遍的价值遵循,有利于实现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中国梦的实现不是凭空想象就能完成的,而是靠广大劳动者拼出来、干出来的,现代市场经济的经验警示我们,缺少核心竞争力、粗制滥造的企业不仅害人害己,还危害国家的信誉和发展。《中国制造2025》指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有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使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才能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飞跃,从而提升综合国力建成世界强国,也唯有如此,中华民族才能凝聚更坚实的力量,中华文明方能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辉。
工匠精神的主要内涵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劳动者在劳动时专注于产品所展现的精益求精的精神状态,视产品质量为生命,将产品好坏与个人荣辱关联在一起。工匠精神不仅仅适用于工人,而是所有进行有意识从事创造性过程的人,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就是其产品;对于学生而言,所获取的技能和知识就是其产品。工匠精神根源在于个体对造物的热忱和执着,为实现这一目的,个体需要高超的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外化为继承前人成果、与他人协作,以实现产品质量的整体提升。所以个体是工匠精神践行的主体,传导到社会之维和国家之维,最终构建起个体与集体、个人与国家民族融合发展的共同体。
个人之维:要有高尚的品德、精湛的专业技能、精益的职业素养
产品是劳动者存在的原因,产品的质量是劳动者的生命线,反复改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是每个劳动者都必须具备的对自我实现的追求。践行工匠精神要具备高尚的个人品德,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就要求医者具备“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同理心,“大慈恻隐之心”的同情心,进而有“普救含灵之苦”的志愿。日本匠人精神的代表秋山利辉先生强调:“对于工匠来说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人品”。经验和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和工作在实践中逐步培养,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个人品行一旦形成,就很难在短时间内突然变好。如果没有好的个人品德,表现不思进取、以次充好、丧失职业操守,这样对自己工作毫无敬畏之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工匠精神的主动践行者。
践行工匠精神需要追求精湛的专业技能。李克强总理于2016年在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要求“要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精湛的专业技能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载体,大国工匠的故事和精神广为流传,就生动的证明了劳动者需要做到知行合一。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精湛的技能才是立足职场的根本,更是在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对劳动者能力强弱的评价关键要看劳动者能否胜任相关岗位,这就要求劳动者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关键环节发挥突出作用,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
践行工匠精神需要追求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劳动者要每个零部件、每道工序的静心打磨,在已经做得很好的基础上不断要求自己做得更好,在每个细节中不断积累优势,丝毫没有“差不多就行了”的心态,瑞士手表誉满饰界的背后靠的就是历代钟表工匠们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精细严谨的打磨和对完美的极致追求。工匠精神对产品的严格要求也意味着人要执着,即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在中国古代有“艺痴者技必良”的说法,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更是每个中华儿女都能耳熟能详的成语,随着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精细化,社会越来越重视高质量高品质,这对现代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中追求卓越的人才获得市场的青睐和社会的尊崇。
社会之维:协作分享、互利共赢的风尚
工匠精神之所以具有开放协作,互利共赢的社会意蕴是由其内在规定性和外在的约束性两方面共同决定的。从内在规定性看,工匠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其技艺的获得来源于对前人经验的扬弃;产品从原料到最终使用的过程也并非个体能够单独完成的,离不开社会群体的协作。从外在的约束性来看,工匠从事的活动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会受到当时特定的经济条件和科技水平的制约,从而具备当时的时代烙印。从历时性的角度考察工匠精神,可以发现其始终具有开放协作,互利共赢的社会内涵,早在手工业时代,工匠在生产时面临取材不便,产品质量控制不易等问题,想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必须进行协作。大工业时代以来,工厂的流水线生产取代了以往的手工操作,协作更是提升产品的品质,减少失误的关键,因此协作分享依旧作为一股精神在劳动者中得到很好的展现。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协作共享是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重要要求,大局意识、协作精神、服务精神是新时期改革发展背景下衍生出的新型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表现为劳动者在创造过程中通过团队协作,实现共赢共进的工作成就。日本制造业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不仅仅在于员工个体具有高超的技能独立可以完成任务,还在于企业中无处不在的协作共享,个体能够与其他人一起团队协作完成更高难度的任务,与企业荣辱与共。共同的信念与共同的目标可以将集体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现代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迫使许多任务都需与他人合作完成,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要求劳动者在具备协作分享的思维意识,主动把自己放在产品生产中的积极组成部分,将自己放在集体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团队中保持一致、协调,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体的作用,从而推动产品向更加精益的层次发展。
国家之维:重工尚器,融合创新的大国精神
创新是人创造性的实践行为,任何技艺的发展都需要工匠的反复实践和总结经验,创造性地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促进工艺和社会的发展。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作为源自古老时代传承下来精神遗产,传统工匠精神不等于因循守旧,它不仅是现代社会中所缺乏的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坚守,更因为怀有对职业的敬畏、对质量的严格要求、对极致的追求,所以在坚守旧有技艺的同时不断突破自我。不断追求突破与革新的创新是现代工匠精神的必然外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发展缓慢的年代,人们对品质要求不高导致创新的热情不大,所以在很长的时间内中国制造是便宜与山寨的代名词,正如吕乃基先生所言“中国的企业缺少高端产品,缺乏自主创新和品牌,没有自己的标准,时时处处受制于发达国家”,但这绝不代表中华民族的特征。从对世界文明发展史起到巨大作用的四大发明,到广受欢迎的共享模式,已经证明富于创造性的中华民族从来不缺推动历史进步的工匠精神。在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模仿经历后,中国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华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必须走创新型道路,所有劳动者都应以不断创新来诠释工匠精神的价值底色,这也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注释
[1]李克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汇编编写组.政府工作报告汇编 1954-2017[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7年,第1546页。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 年10 月8 日,A01版。
[3]李东日.标准化是富国强兵的催化剂,第十四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2017年第692-697页
[4]林柏成,陈树文.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工匠精神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08)
[5]秋山利辉著,陈晓译.匠人精神Ⅱ一一追求极致的日式工作方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第167页
[6]吕乃基.开放的历程及其对改革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