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优化探讨
2020-10-09张敏
张敏
摘 要 区域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带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的调整。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优化的策略,包括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引领专业人才培养、企业积极参与共建加大专业人才储备、学校主动对接产业加大专业建设。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高职专业优化 湖北
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常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来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对于完善我国的供给体系,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匹配性、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经济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紧密相连。地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对地方高校的专业结构提出了适应性要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指出,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优化专业结构设置,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和主要阵地,推进人才供需结构的平衡,减少重复和低质量的人才培养,扩大优质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良性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责无旁贷。为适应湖北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需求,湖北高职院校有责任和义务积极主动地搞好专业优化设置,培养优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湖北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1湖北省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
湖北省作为长江经济发展带和“一带一路”兩大战略落地的重要节点,正面临发展的黄金时期。2015 年印发了《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纲要(2015—2025)》(鄂发[2015]25 号);2016年印发了《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若干意见》(鄂政发[2016]82 号),对产业发展进行周密部署,精准施策。2020年湖北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推进“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松劲。
以上战略实施,推动了湖北一系列产业行业的发展。培育发展了一批信息技术创新、高端装备材料、生物技术、数字创意、新能源汽车、绿色低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向创新驱动型、绿色低碳型、质量效益型、生产服务型、智能融合型转变;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转变;推进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价值延伸,生活服务业向精细化、个性化和高品质转变;发展了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研发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商务咨询、科技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等行业。湖北省各个城市产业发展特色明显,武汉市电子产业、智能制造、生物科技、现代服务业发展尤为突出,产业结构呈现综合性特征;襄阳在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上特色突出;荆州、荆门、黄冈以农产品行业为支柱产业;宜昌和恩施以旅游业为特色产业;十堰、随州以商用汽车、专用汽车成为特色产业;孝感在汉孝经济方面凸显特色;恩施在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富硒产业占优势;黄石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咸宁在绿色发展、武咸同城、“香城泉都”方面,鄂州在水生态文明、城乡一体化方面,潜江在水产养殖方面都呈现各自特点。
2湖北省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新要求
湖北省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有以下方面表现:
一是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要结合学校实际。不要为扩大招生规模,追求专业大而全,要结合学校师资情况,扬长避短,在稳步发展的前提下,不盲目新增专业,量力而行,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精准育人。
二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湖北武汉高职院校和地市州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特别是特色专业建设,要紧紧依照地域特色经济发展来开设专业,从而形成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使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实现人才就业与行业无缝对接,有效供给当地人才需求,行业需求。
三是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要结合湖北经济发展。就湖北省产业发展新格局来看,重点发展与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服务相关的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当地经济的发展需求。
四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结合时代需求。2020年教育部明确指出,今后要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方面加大招生规模;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挑战,临床医学、公共管理、养老服务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人才社会需求供不应求;在新形势下,对高铁、机场、电商、旅游、汽车、互联网+ 、生物医学、医养康养、 社区服务行业提出新要求。
3湖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3.1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
一些院校仅仅从有利于招生角度盲目增办一些热门专业,难以形成专业优势。一旦毕业生产生就业压力时,又不得不再重新更刚换专业。一些专业刚上马就面临下马的局面。据统计,湖北省高职院校中绝大部分院校专业设置都覆盖了电子信息大类、财经大类、文化教育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和旅游大类。由此看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重复率比较高,趋同现象较严重。一些热门的专业在很多院校都有开设,院校之间的专业设置区分度不高,导致院校之间的竞争优势难以凸显,影响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水平。湖北省所辖地市中除了武汉有30多所高职院校外,其他基本都有高职院校。各个地市均有自己的产业特色,都有自己的产业支柱,要充分寻找与区域产业对接,否则无法满足当地经济与产业发展。例如随州市重点发展改装汽车,然而当地的高职院校在相关专业建设方面远远达不到产业发展需求。
3.2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不匹配
第一产业专业较少,在三种产业比重中偏低,成为普遍现象。这与湖北属于农业大省,鱼米之乡,发展现代农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背景不一致,而且涉农的专业也少,在整个专业建设中地位低下,力量薄弱,特色不明显,也缺少竞争力。
3.3专业调整灵活度欠缺
专业调整应该具有灵活性及时性的特点,在湖北省“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在这种产业升级背景下,部分高职院校及时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开设机器人、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专业,但也有一部分院校专业设置没有及时调整,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不利于学生发展,也制约了学校今后的招生。
3.4专业建设与湖北重点产业存在偏离
通过湖北近年来有关发展规划文件报告中不难看出,湖北将大力发展高铁、机场、电商、旅游、汽车、数字、智能、网络、绿色、芯片、互联网、物流等。但纵观目前整个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来看,还有一定的距离,有些行业还存在高技能技术性人才短缺的情况。对接食品、石化、纺织、钢铁、建材、电力、有色等湖北省支柱产业的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轻工纺织大类等专业及专业点的设置数量偏少。 对接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点数也明显不足。
4供给侧改革下湖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优化建议
4.1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引领专业人才培养
地市州在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后都有自己的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布局。其中人力资源需求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地政府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加大资金和政策保障力度,支持本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鼓励协调企业参与人才共建,出台相关政策,引领人才培养融入区域发展。特别是对企业有突出贡献专业加大扶持,创设良好的建设前景。
4.2企业积极参与共建 加大专业人才储备
企业要有长远规划,和高职院校形成命运共同体,为培养高质量技能技术型人才储备资源,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强化校企深度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理念,和学校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向学校输送工匠,参与课程改革,推动课堂革命,协同育人。和学校联合建设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备和设施共同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4.3学校主动对接产业 加大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要面向区域和行业重点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专业建设,实现人才供给侧需求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结合湖北产业人才需求在学前教育、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汽车、大数据、互联网、物流、交通等领域调整专业配置。同时加强专业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在前瞻性和高质量上下功夫。例如黄冈小龙虾深加上还需向沿海地区学习,可以借鉴江苏、上海等地的做法;黄冈中药材上进一步打响李时珍的品牌,做大做强;打造“湖北好水养湖北好鱼”的金字招牌,将水产养殖做出特色。加大双师队伍建设,从企业中聘请有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派送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锻炼、参加职业知识技能轮训,以改善教师结构。专业结构调整要围绕、紧跟、引领供给侧改革结构调整。例如随州是专用汽车之都,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更好地服务于随州第一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建设为“湖北省特色专业”,主动与齐星公司、重汽华威、恒天楚风、江南专汽等大中型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专用汽车技术技能型人才。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职业素養等均有较高提升,受到用人单位青睐。
服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湖北高职教育目前的重要使命,服务供给侧改革、引领供给侧改革是湖北高职教育当下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参考文献
[1] 李洁.基于湖北产业发展需求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18(08):46-48.
[2] 廖伦建.供给侧改革与湖北高职专业结构优化[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7(07):12-15.
[3] 李文渊,肖潇,汤艺.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协调发展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3):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