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身份对《黄帝内经》译本特征及传播效应的影响分析
2020-10-09郭雯任荣政严钰淑
郭雯 任荣政 严钰淑
摘 要 本文从译者身份与译作之间的相关性角度,对《黄帝内经》多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译者的身份对译者的翻译目的、预期读者群、翻译理论与策略选择以及获得的相关研究资源等均有较大的影响,从而决定了译本的特征及其最终的传播效应。
关键词 译者身份 译者主体性 翻译策略选择 传播效应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从译者的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有关译者在翻译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翻译理论界的关注。而以往的翻译研究大多关注的是译者通过选择不同的翻译理论与策略来发挥其译者主体性,而对于导致这种选择差异性的原因关注却较少。实际上,除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外,广义上的译者身份涉及译者的所处的语言文化环境、教育背景、从事的专业学科领域、学术地位与影响力等诸多方面。正是在这些身份要素的影响下,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展翻译实践,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翻译作品。本文试图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译者的身份与其译本特征及其传播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1《内经》英译本概况
众所周知,作为海内外知名度最高的中医经典,《内经》(含《素问》与《灵枢》),也是对外翻译频率最高的中医典籍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自1925年德国人道森选译了《素问》部分章节并发表论文以来,目前已至少有16位国内外学者全译或选译、编译了并出版了20多个相关的译本(见表1.)。从表中可见,《内经》的译者来自不同的国籍与文化背景,在专业领域方面,有医学史专业,语言学专业、中医专业等;在翻译时,他们有的是年青学者,有的已经是著名的学术权威,有的则是海外从医多年的临床专家。因此,《内经的》译者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十分适合开展译者身份及主体性的相关性研究。
2主要译本的译者翻译理念及策略方法比较
由于《内经》的各种英译本数种类繁多、跨时久远,且部分译本的相关信息缺失,我们的研究选取了目前市场上在售的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5个译本进行重点分析,它们分别由威斯、文树德、李照国、倪毛信与吴氏父子所译。鉴于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秉承的翻译理念或理论以及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方法对其翻译风格和实际作品有重大影响,我们先基于各译者在其译本前言中的自述及其在翻译理论方面的论述等对相关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详见表2.)。
3译者身份与译本特色间的关联性分析
在以上对各译本所采用的翻译理论和策略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以下重点结合对译者的身份分析,探讨其是如何通过主观翻译目的、目标读者与市场定位、掌握的学术研究与翻译资源等方面影响并形成了译本的最终特征与传播效应的。
3.1 威斯及其译本
威斯将“从医史学角度介绍中医文化及哲学思想”作为翻译内经的出发点,显然是其作为一名医学史学者的研究兴趣所决定的。在其确定了以西方大众读者及潜在的汉学研究者为目标读者后,翻译目的和译作的效用则分别为向前者抛砖引玉性地介绍中医文化及哲学思想以及引起后者对中医典籍的研究兴趣。因此,在正式译文之前,威斯先用大量篇幅对中医思想作了整体介绍,以便让读者了解《内经》的内容大意。考虑到当时国外中医典籍资料较为缺乏的限制,给全面考证内经中出现的疑难文字以及开展深入研究造成较大的障碍,因此只是选译了1-34章,并且大多采用普通词汇及西医术语来译介中医概念而不深究字义。虽然与其后出现的内经译本相比,该译本对原文理解并不完全准确,存在一定的漏译、误译的情形,但是其在内经翻译中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加之目标读者与市场定位明确,符合当时的需求与趋势,因此其在《黄帝内经》的诸多英译本中堪称生命力经久不衰,广受好评。
3.2 文树德及其译本
相比之下,同为医学史研究学者的译者文树德,其无论是研究背景还是研究成果方面都要远超过威斯。由于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使得文树德的英译工作在各方面都有较高的保障。除了能够获得较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他还拥有丰富的科研文献资料以及与中国高水平的中医药学者长期合作的科研平台。这些都为他历时十余年投身于内经的深入研究与浩大的翻译工程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作为国际知名的医学史家、汉学家,文树德在英译《黄帝内经》时确定了“学术翻译”的基调,其目标读者为汉学、东方医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具有一定认知基础的高端读者,而非迎合一般性的阅读市场需求。基于专业研究和学术翻译的定位,他将自己的翻译实践置于医学史研究的框架之中,注重学术研究与语言翻译相结合。通过对《内经》各版本进行详尽的考证,以注释的方式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背景资料,在其译本中,注释的篇幅甚至远远要超過译文本身。此外,他还反对用西医学术语来意译中医术语,认为这样会误导读者,而主张使用一些英语读者已熟知的音译词来表述中医术语,而为了尽可能再现内经原文风格及源语言的特色,译文还尽可能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形式和音韵。由于较高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可能会限制文树德译本的目标读者群规模,但是其学术水平与影响力无疑成为了内经翻译史上的一个新的标杆。
3.3李照国及其译本
李照国是国内著名的中医翻译专家,与威斯和文树德等国外译者不同,他翻译的出发点是向外译介中医药典籍、介绍传播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译本的目标读者群为对中医感兴趣但不懂中文的普通西方读者以及部分关注东方医学及医学史的专业人士。作为一名英语语言学专业背景的学者和从事中医翻译的专业人士,他的目标是努力保持中医药理论与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中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原质性,因此也更加忠于原作本身,维护其权威性,不会为了适应国外读者的理解与接受能力而削足适履。所以,他的翻译严格以原作为中心,尽量保存古汉语遣词造句的风格。对于中医的一些特有的概念,以音译为主,释译为辅;对于篇章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采用拼音直译时,将拼音列于前,英译作为附注。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抽象的中医知识,译文很多地方采用了夹注、尾注等方式给予必要的解释说明。这些处理手段比较适合已经具有一定中文基础的中医爱好者或者研究中医的汉学家/学者,而较多音译法的使用以及先拼音后英语释义的编排方式对于不熟悉中文和中国文化的英语读者而言,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影响了阅读的兴趣,也会对实际的传播效果造成一定影响。
3.4倪毛信及其译本与吴氏父子及其译本
与上述三位医学史或语言学专业背景的译者不同,倪毛信和吴氏父子都是家传中医世家,后移居美国行医的中医师。与其他非中医专业背景的译者相比,他们本身对中医理论的掌握和理解更为深刻,尤其是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历。另一方面,他们长期在国外生活和执业,能够接触到较多的国外患者以及中医从业者,因此也比其他的译者更了解国外潜在的中医爱好者和学习者的阅读兴趣。如此,他们同时具有资深中醫师与海外中医从业者的双重身份,使他们具有从事中医典籍翻译的特殊优势。他们英译《内经》所针对的目标读者主要为有志于学习和从事中医的外国人,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更倾向于传递中医学专业知识,译文大都使用简洁明了的非学术化语言来解释说明原作中的疑难与奥妙,并且更多地从医生的角度进行解释,有助于西方读者和中医学习者理解中医概念。他们的译本都较好地满足了目标读者的需求,因此很受欢迎。
二者相比之下,倪毛信的译本更侧重于突出《内经》作为中医临床指南的属性,并没有完全照搬原文,而是按照中医临床教学需要进行了编译,还将各家注释及个人见解等融入译文,便于英语读者尽快熟悉中医理论并能用于临床实践。译本出版后20多年来畅销不衰,在国外的中医学习者群体中树立了极佳的口碑。美国针灸杂志也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此译本“拨云见日”,在海外中医教学界影响力颇大。吴氏父子则是以完整的英文译本再现中医经典,并大量采用释译与增译,以及加入个人临床经验等来解释原文所蕴含的“言外之意”,从而有助于国外读者准确理解解晦涩难懂的中医知识和医理。该译本在第三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上荣获金奖,在国外的中医界也受到了好评。
4译者身份对《内经》翻译实践影响的启示
相较于一般性信息文本资料的翻译,包括《黄帝内经》在内的中医典籍的对外翻译不但承担着准确输出中医药知识的重任,还肩负着文化传播的责任,是提升我国外交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只有成功、有效的翻译才能切实提升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亲和力。在典籍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身份会直接影响着其翻译的目的、预期的目标读者或市场,进而决定了其翻译理念、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可支配的学术资源等,这些都会影响译文的质量与特色,并最终决定了译文的传播效应。这就提示我们在今后开展相关的翻译实践时,应该在主观上对自身身份与翻译行为之间直接的关联性有深刻的认知,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应该努力打破自身的局限性,着眼于中医药对外传播的全局,充分调动一切因素,充分考虑传播效应,以读者接受度和满意度以及学术界的影响力等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引领自身的翻译实践,以期达到最理想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 石雨,李伟荣.《黄帝内经》英文译介与传播考略[J].智库时代, 2019(15):245-246.
[2] 杨莉,李昊东,于海兵,耿冬梅.《黄帝内经》英译本出版情况[J].中国出版史研究,2016(01):134-144.
[3] Ilza Veith.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Chapter 1-34 [M].Oak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2 .
[4] 施蕴中,马冀明,徐征.《黄帝内经》首部英译本述评[J].上海科技翻译,2002(02):46-49.
[5] Paul Unschuld.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Huang Dis Inner Classic – Basic Questions[M].Oak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1.
[6] 李照国.译海心语[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
[7] 李照国.黄帝内经素问(英译)[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5.
[8] Maoshing Ni.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Medicine: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Neijing Suwen with Commentary [M].Boulder: Shambhala,1995.
[9] 吴连胜,吴奇. The Yellow Emperor's Canon Internal Medicine[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7.
[10] 张国利,王小潞.译介学视角下黄帝内经国外英译本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7(23):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