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创新研究
2020-10-09陈金伟
陈金伟
摘 要 当前的高校教育处于信息时代全面来临、网络社交蓬勃发展、移动终端加速覆盖、观点思潮无缝渗透、学生主体00后转化等错综复杂的“新时期”,同时也是国家顶层设计高度关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的“新时期”。此种形势之下,高校如何通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建设与创新以达到二者的高效协同,就额外值得关注。本文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改的背景意义、协同效应、创新方向及建设路径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并给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协同效应 新时期教改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改的背景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要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2019年3月,习总书记又提出“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要点。至此,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辅相成且互成体系的高效协同关系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认可。一般而言,思政课程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课程,属显性教育;而课程思政则强调通过除思政课程之外的各门专业课程所承担的思想教育任务,属隐性教育。习总书记的这一系列讲话精神是与当前信息时代全面来临、网络社交蓬勃发展、移动终端加速覆盖、观点思潮无缝渗透、学生主体00后转化等错综复杂的新形势所匹配的,是新时代的要求与召唤。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全国高校应积极探寻可以提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效应的创新与建设路径,进而理顺二者关系,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分析
按照习总书记的讲话指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是指:高校在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需始终保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心圆轮动,二者共同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形成事半功倍的高效协同性。
这其中,思政课程是整個立德树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点。通过对学生进行国家意识、政治意识、民族意识的培养,帮助其树立为国为家、民族振兴的伟大志向及不惧苦难、锐意进取的积极态度,使其形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从客观公正的角度来解读中国面临的新问题、新环境、新现象的立场,并力求帮助其拥有想到新思路、找到新方法、寻到新突破的能力。课程思政作为提出时间不长的一种教育理念,则强调通过将思政内容春风化雨般融入日常的专业知识传授与专业技能培养中,侧重各学科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导入思政元素,以使得大学生得到专业知识与专业思政教育的双重加成,通过更好的价值认知、品德引领、人格培育,最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可见,二者在教育目标、责任使命、标准要求方面具备高度一致性,但也在具体的教育内容、载体及方法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高校在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性时,需妥善处理二者关系,充分认识各自的特殊地位和独特价值,既要发挥思政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又要发挥课程思政的有益补充作用,合力打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前者要求高校加大思政课程建设力度,不断创新思政课程的教学载体、教育模式,以提高教育教学实效;后者则要求高校关注专业教师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素养的教育培训,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水平,确保与思政课程的高度一致性。
3创新方向与建设路径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创新方向、建设路径要以高校教育目标为指导、为参照,并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高校教育的最根本任务是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并予以完美解答,具体的解答过程则消解与日常的教学过程。因此,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创新方向应朝着怎样将思政课程做的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同时怎样将这些思政要点更好的融入各学科的专业知识点行进;具体的建设路径则包括课程设计创新、内容体系创新、方法运用创新、理论阐释创新、课程组织创新、效果评价创新等等,共同作用与大学生立德树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创新方向与建设路径的高效实施落实需要有制度层面的保障,因此,建议高校尝试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专业学科学院的双院联动制度。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的交流研讨活动,选派优秀思政课教师深入二级学院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增强该类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对课程内容的全面反馈、对课堂教学的实施评价,都将大大有益于思政课程教学,最终达到提升二者协同效应的目的。
4总结
当前是中国民族振兴的关键时期,亦是高等教育亟需改革、更好完成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攻坚阶段。不论外部国际环境的日趋严峻还是国内环境的复杂多变,都要求高校高度关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通过不断创新、完善建设,既增强了思政课程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又丰富了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与方法,二者同行同向、高效协同,才能真正切实为祖国培养经世之才、可用之才、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郑晋鸣,许应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N].光明日报,2019-04-02(08).
[2] 唐芳云.发挥“课程思政”培育时代新人的合力作用[N].广西日报,2019-0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