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0-10-09李冬辉
李冬辉
摘 要 如何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效果,是新时期对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目前,在融入方式、细化环节、突出重难点等方面还缺乏足够的实践。文章分享了一些针对该课程的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和教学成果,并提出优化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建议,为新时期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探索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1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习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在新的时期和新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措施——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这对于高校今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如何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也一直是摆在各专业教师面前的难题。
2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及效果
2.1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
如何在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呢?我们在审计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2.1.1审计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科技发达让地球变成了村落,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但对于信息如何进行筛选,哪些信息是可信的,哪些是可以吸取的,学生往往缺乏基本的经验,所以通常是拿来主义,接受了什么就相信了什么。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开了我国审计发展的悠远的历史长河。就审计发展的时间长度而言,我国远超于西方很多发达国家。很多为我国审计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就像星星一样,闪耀在历史长河里。比如开创了我国赋税制度的第一人——夏禹。以前学生只听过“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却并不知道夏禹早在公元前2023年就召开过我国最早的会计审计会议,浙江境内的茅山就是人们为了纪念夏禹而改成了会稽山。通过教师的讲解,给学生打开了历史的另一扇窗子,很多学生熟悉的历史上有突出政治贡献的历史人物在审计视角下重新变得鲜活生动,很多学生重新燃起了对我国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掀起了重读历史的小高潮,使学生既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一种敬意和自信,又不乏清醒和批判性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了极强的文化自信。
2.1.2审计实验中团队工作的思政教育功能
以前的审计实验,通常都是学生单打独斗去完成的,学生没有团队意识,只按照教师给定的资料完成任务即可。可是实际审计工作是以团队展开的,在工作过程中,审计人员互相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客户的委托。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从矛盾重重到相互磨合,意识到了每个成员的重要性,意识到了团队的重要性。通过分组进行团队实验,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大局意识,也促进了班级的团结。
2.1.3审计学教学中课程思政形式探索
在审计教学中,有些教师会问,什么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最佳契机?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会不让学生反感,让思政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实现应有的教育意义呢?
审计人员为客户提供鉴证报告的前提是要有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获取审计证据,需要了解鉴证客户的环境,以事实为依据,继而进行谨慎的职业判断,才能得出鉴证结论。那些抹黑武汉、抹黑湖北、抹黑中国的言论,没有事实依据,没有可靠证据。而作为一个合格的审计人员,要想得出权威性的鉴证结论,审计证据是基础。在讲解审计证据的内容时,联系实际国情,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能擦亮学生的眼睛,让他们不传谣不信谣,用实际行动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本分。
2.2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效果
在审计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中,针对试点班学生进行有关于基于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问卷调查,共回收211份,有效211份。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得到下述结果,为下一步在其他专业课中陆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数据基础。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在专业课的授课中加入课程思政是肯定和接受的,在专业课中加入课程思政也确实能让学生有所收获,只是形式可以更多样一些,这样才能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满足学生的需求。
3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建议
3.1以时事热点为切入点易于学生产生共情
开展课程思政,教师可以选择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这样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共情就不会“抵触”上专业课,既便于在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又能拉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选对话题很重要,教师既要考虑国家环境的宏观因素,还要考虑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的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展国情教育的同时,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学会理性思考、辩证批判。比如,全国各大中小院校积极采取措施快速实现了“停课不停学”,以往只是挂在嘴边的“互联网+翻转课堂”的新的教学方式被迅速的普及。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已经不再是从前人们眼中娇生惯养的90后了,而是脱胎换骨成了有了职业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这让正在成长中的00后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坚定了让青春在党员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的决心。
3.2学生参与体验感悟是关键
专业课程发挥“育人”功效的关键在于学生亲身的参与、体验与感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吸引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理解和认同教学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反复强化,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课堂的授课时间有限,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课后拓展自学和作业的形式,延伸学生思考和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再通过适当的作业点评进行引导和强化。
3.3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是基础
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内容要做到“盐溶于汤”并非易事,既要实现教学目标还要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需要教师课前“显性”备课,课堂“隐性”讲授,保证专业内容的講授深度广度不打折扣,还能适当延伸课堂空间,赋予专业内容新的价值内涵。例如讲述审计证据时,以往授课多获取证据的方法和途径、种类为主要内容,开展课程思政后,引入了如何分辨证据的真假和可靠性,如前面提到的疫情期间抹黑中国的言论,没有证据就没有立足点。引申到教学内容上,即获取审计证据,既要保证充分性又要保证可靠性,理论联系实际,课程思政贯穿其中,要学生认识到审计证据对审计结论的重要性。
3.4价值引领是成效
专业育人课程与综合素养课程开展隐形思政教育的主旨是强化对学生的品格教育和人格历练提升,与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相得益彰、互为补充,才能真正实现“协同育人”的成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逐步达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的目标。审计学基础课程是面向大二审计学和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了解专业的第一扇窗口,在求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是为大学“立德树人”的宏伟目标迈出坚实的第一步。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为抓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以“大国工匠精神”为典范,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当然这一门课的思政教育只是起点和链条中的一环,只有在大学四年不断线的持续引导,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目前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在实践中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多实践、多总结、多反思、多改进,任重道远,仍需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 刘兴.“互联网+”驱动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8(47):219+225.
[2]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