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声乐演唱中的语言艺术

2020-10-09荆亚冰

艺术大观 2020年12期
关键词:美声声乐演唱民歌

荆亚冰

摘 要:声乐演唱的种类众多,形式广泛,演唱者通过不同的演唱技法与个人感受对音乐作品进行诠释。在对作品进行分析与处理时,除技法与情感外还需要对所演唱歌曲的语言艺术格外关注。在声乐演唱中,运用好语言艺术往往能够使作品在表达上有质的飞跃,通过美声与民族两种不同唱法中语言应用差异,探究声乐演唱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声乐演唱;美声;民歌;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2-000-02

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流的工具,它具有表达个人的情感、对世界的认知和对事物的认识等现实功能。“声乐语言是通过音乐的手段获得旋律节奏感的歌唱性语言。民族声乐艺术的意义在于:通过民族语言的艺术化构成声乐的艺术形式,通过语言传情达意,并构成艺术的内涵。”[1]在声乐演唱中语言艺术尤为重要,它不仅作为歌曲内涵的载体,还关乎所演唱作品表达上的准确性。而往往在实际的声乐演唱中,语言的运用在具备其共性固有功能的同时,需要按音乐作品的表达方式进行特殊性处理,这是由于日常用语中并不具备声乐演唱作品中的音乐性。一首好的声乐作品需要兼顾语言性与音乐性,使用民族唱法或美声唱法,只是作品表达的实践途径与方式不同,脱离语言本身是无法正确表达声乐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的,否则其演唱结果只能是“差强人意”。

一、民族唱法中的语言艺术

我国民族众多,在历史的传承中保留了大量的声乐作品,其内容丰富,演唱形式多样。“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以汉语为语言基础,以民族情感为寄托,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为支架。”[2]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孕育了符合各自地方地点与民族特性的常用语言,民歌是人们在日常劳作和闲暇娱乐时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而这些民歌多采用各自的“土话”进行演唱。用民族唱法演唱民歌时,多出现“同字不同音”的问题,这是由于各地方土话方言的表述不同造成的结果,如果简单的忽略这些方言,那歌曲的语言就失去了辨识度,地方风格与民俗性格也不能够得以充分彰显。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劳动方式的变更,大部分民歌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与场合,当这些属于广大劳动人民的歌曲失去其原有场合,搬上舞台为大众所熟知时,语言问题成为其流传的重要阻碍,分散于不同地区、拥有不同日常用语的听者无法了解其歌词内容,也无法实现音乐中的情感交流与认同。所以出现大部分民歌在进行教学化和舞台化的过程中保留具有地域性特点的语言的同时使用了我国官方用语“普通话”进行演唱这一现象,以便更多人能够理解所演唱的内容。而现代创编的艺术歌曲语言基本为普通话进行演唱,不涉及语言的方言特点。

在民歌演唱中,语言的地方差异性是其显著特征之一。除不同地区民歌的调式结构外,我们凭借歌词运用的语言特点,也能窥探出歌曲大致来源于哪一地区民歌,也正是这些语言上的差异使各地方人民群众在聆听家乡民歌时倍感亲切。如山西民歌“想亲亲”中“亲”这一字的读音,普通话应读一声“qin”,而方言中一般读一声“qing”。语言的叙事性特征在民歌演唱中也较为显著,通常讲述男女情爱、自然风景、劳动过程、历史故事等。如陕西民歌“兰花花”,歌曲语言中讲述了在封建時期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兰花花的爱情故事,既叙述了历史背景,又叙述了爱情故事。在民歌中较多体现了语言的修辞性特征,采用拟人、比喻、夸张、排比、引用等修辞对歌曲内涵进行描述与延伸。如山西民歌“想亲亲”中“想亲亲想的我手腕腕那个软,拿起个筷子我端不起个腕”,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想念心上人的迫切之情。民歌中词汇的使用也凸显了语言艺术的特点,不同地区的民歌有着不同的语气词和衬词,许多民歌中还经常应用到叠词,且使用频繁。山西、陕西地区的民歌叠词在民歌中应用广泛,如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中的“榆树树你就开花,圪节节你就多”;陕西民歌“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中的“上一道坡坡,下一道道梁”。语气词的应用在民歌中应用最为繁多,如:啊、呀、嗨、唉等;衬词有啊呀呀、唉嗨嗨、赛啰啰、啊呀呀呔、咙咚呛等。歌唱语言中这些词汇的运用都使歌曲更具有生活气息,贴合歌曲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二、美声唱法中的语言艺术

美声是最早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歌唱方式,发展至今这种歌唱方式流传在世界各地,许多声乐学习者对美声进行系统的学习与探索。对于学习美声唱法的学者来说,绕不开的是对异国语言的拼读与歌词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学习需要一定的合适的环境,不论是对字母的发音还是音调的把握,都需要结合语言本身与音乐旋律进行演唱。一个优秀的美声演唱者往往能够很好地掌握意大利语原本的语调语气、发音特点、语境变化等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真正融入音乐旋律。美声是伴随着歌曲而产生的,根据语言的变化来丰富演唱所塑造的形象,控制音色明暗薄厚的转变,把握情绪悲喜高低的游离。

美声作为从西方歌剧中产生的演唱形式,其演唱语言来源于西方本土的文化体系和音乐结构的结合。从学习西方美声作品的角度看,抛开演唱技法,在演唱语言的学习上学习者需要通过应从两个阶段进行学习和实践,即学习文化语境中的语言和学习舞台化歌唱语言。第一阶段的学习是根据美声作品所使用的不同语言,例如意大利语、德语、法语、英语、俄语等,不同语言分属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受到不同文化的深刻影响,在元音辅音的发音读法、音调升降、语序的过渡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只有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生活用语,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才能准确的还原作品中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与演唱状态。第二阶段的学习是建立在第一阶段学习基础上进行的,当能够掌握所演唱作品的语言后,需要结合作品本身对演唱语言进行再度处理。一方面是处理日常语言的舞台化,符合演唱作品在表演时的实践与规范,另一方面是处理语言从说到唱的转变,当加入音乐性质后许多日常生活语言中的音调高低、语序过渡都将随着旋律的进行发生改变。在演唱国外美声作品时,只有将上述两个阶段的学习完成,才能最大限度的诠释作品本身,使语言和旋律完美的结合,成就声乐演唱中最终追求的和谐。

美声在中国声乐的发展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声唱法演唱中文歌曲成就了许多经典作品。“意大利语与汉语的语言音节差异主要体现在字尾上,正是因为这个差异,演唱者用美声演唱汉语歌曲时,字尾部分才会出现咬字不清的情况。”[3]由于西方语言的发音构成方式、声调变化方式、咬字方式等方面不同于汉语,汉语发音“字正腔圆,丁卯分明”,而美声唱法发音中很多辅音并不做实际发音,从而在用美声唱法进行中文演唱时出现了演唱僵硬、旋律与语言不和谐等一些尴尬之处。另外,中国民歌中多有方言和语气词的应用,美声唱法无法很好地适应这些汉语中的特点,所演唱出的歌曲也是有音调但缺乏词曲和谐,有技法但缺乏情感。这些问题与矛盾都是美声唱法在中国实践中出现过的语言上的问题。美声唱法在中国本土的发展中除保留了原本语言的发音规则,在此基础上许多演唱家融合了汉语的语言特点,以至于出现“民美”等结合汉语语言特点的演唱形式。所谓“民美”这种方式的提出本质上是美声唱法在中国实践注重演唱语言艺术的结果,美声唱法能够有效地调动人体发声机能,科学地进行演唱,音色浑厚自然,极大地丰富了歌曲的演唱效果,结合汉语语言中方言的保留,拉近了人们与美声唱法的陌生距离感,演唱语言符合语气节奏,将唱法、旋律、语言很好的糅和在一起,体现出了歌唱本身的魅力。

三、结束语

历史的流变中人们对于歌唱的审美情趣与表现内容一直在發生变化,但歌唱语言始终追求与音乐浑然天成的特点,从古代诗歌语言中的韵律性到当今声乐演唱的艺术性都离不开音乐作品创作人和表演者对语言艺术的理解。声乐演唱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更是一种能力的检验,只有将语言艺术、肢体艺术、舞台艺术、技法技巧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在内才能够演唱出“和谐之声”,才能够赋予歌曲以精神内核和情感共鸣。对于语言艺术的把握,不仅是演唱者进行再度创作的关键,也是区分演唱水平的重要依据,语言节奏的转换、声调声腔的变化、发音咬字的特点都影响着演唱的表现。声乐演唱中无论采用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都需要对所演唱作品进行语言艺术的解读与分析,这有助于演唱者更快找到表现途径,避免语言问题对情感表达的干扰,最大程度还原歌曲所表达的真实意义与内涵,让声乐演唱更准确,更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成.中国民族声乐的语言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李梦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语言的审美特征[J].大众文艺,2012(17):167-168.

[3]李琼.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问题研究[J].黄河之声,2015(21):81-82.

猜你喜欢

美声声乐演唱民歌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浅析如何建立科学的声音概念观
美声唱法的特点研究
声乐演唱中的跨界现象分析
浅谈声乐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乐感
论当代中国民族唱法的演唱趋势
气息在美声演唱中的运用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