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
2020-10-09孙晓露
孙晓露
摘 要:汉绣作为沿袭楚文化传统的中国优秀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在数千年的传承中逐渐向产业化的经营发展模式靠近,本篇文章将其为例结合汉绣自身的特点,浅要分析汉绣作为生产力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两方面,以期对今后研究艺术生产力方面提供典型案例。
关键词:汉绣;生产力;普遍性;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4-0-02
一、“生产力”的含义和界定
所谓生产力,总的来说,即“人类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力量”。具体来说,“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或科学知识)及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主导地位”[1]。总的来说,生产力在横向上可分为个人生产力、企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在纵向上可分为短期生产力和长期生产力;在层次上可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
二、汉绣艺术作为生产力的普遍性表现
(一)从纵向上看,汉绣艺术是一种长期生产力,早在咸丰年间已有苏洪发、万兴发、徐华等绣坊,同治元年(1862年)前后,武昌青山的郑氏兄弟, 来汉口长堤街设立刺绣门户,光绪年间,汉口万寿宫亦即江西会馆周边,发展出32家绣货店,当时的王永丰、杨福顺、双茂和、周乾泰、王义新、李祥茂、王荣新、张义顺、刘万兴等绣坊绣铺已经初具规模,形成刺绣一条街,汉口的绣花街也因此而得名。据相关统计资料, 当年,武昌汉口两地,计有画师、绣工 500 多人, 参与这行业的绣女近2000余人[2],清政府成立绣局后,集中各地有名的绣匠,专门为宫廷服务,洪湖的吴文诱兄弟七人都成为被雇之列,吴氏形成了汉绣世家。吴寿康、吴永芳两兄妹成为吴氏汉绣的第四代传人,直至任本荣先生及其弟子哈斯其木格,历经数百年的汉绣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饱经沧桑,在一代代汉绣传承人手中传承,由此可见汉绣技术作为生产力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历史年代感,是经得住时代考验的优秀的艺术生产力形式。
(二)从横向上来看,汉绣艺术相传是在元朝末年,农民领袖陈友亮他的妻子和当地农妇每日刺绣战旗、军服,以待出征,因此洪湖汉绣得以发源,后来清政府成立绣局后直到后来在汉口一代聚集形成产业链,为宫廷服务或是少量民间百姓, 婚嫁喜事的嫁衣物什只用到如今的绣花、绣字和民俗用品等等。汉绣经历了由个人生产到企业化产业化生产的过程,但百年来仍坚持纯手工刺绣,坚持保留传统手工艺刺绣的精华。
(三)从生产力的层面上来看,汉绣作为以传统的手工业制作形式不仅在物质层面丰富了民间(古时官府为主要的汉绣服务对象)的生活使用和装饰素材,带动了周边的汉绣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当时手工业者的就业机会更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楚国风尚,在不经意中丰富了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从生产力的三要素方面来看,汉绣艺术从业者、汉绣制作工具作品以及汉绣分别对应一般生产力要素中的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汉绣技术在郑氏、吴氏直至如今的任本荣、哈斯其木格等一代代传承人手下不断流传,在工具和技术上层面上,汉绣以铺、压、织、锁、扣、盘、套这七种针法的变化运用而著称。有齐针绣、垫针绣、铺针绣、纹针绣、游针绣、关针绣、润针绣、凸针绣、堆金绣、双面绣等丰富针法。汉绣可绣制花桥、桶伞、龙凤旗帜、桌围、持裕、堂彩、堂帐、婚嫁服饰、戏服等,在1925年修建武当山时,吴氏刺绣第三代传人吴学炳就曾应邀绣制寺庙内大型帐、蟠等饰品,最长达二丈四尺,见者皆惊叹。
三、汉绣艺术作为生产力的特殊性表现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将艺术与道德、科学等称作“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马克思晚年也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 要》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两种生产力”的概念,而且把语言、文学、技术能力等等归为精神生产力。因此,艺术作为生产力,具有生产力的一般普遍性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从生产力的纵向上来看,汉绣艺术属于长期生产力,汉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充分按照汉绣发展的内在规律,继承汉绣特色依托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创意生产,融入民俗风情、现代科技等文化元素,形成特色鲜明多样的汉绣系列,不断满足人们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实现自身品牌的独特性、地域性、文化性和历史性优势[3],如服饰配件里面的腰带、披肩、鞋子、挎包、手包、钱包等。
(二)从生产力的横向上来看,汉绣在逐渐走向企业化生产的过程中,正在面临生产率低下、生产专业人员较为稀缺等局面,同时由于宣传力度较为薄弱,汉绣相较于苏绣和蜀绣,品牌影响力较弱等问题。
(三)从生产力的层次上来看,即汉绣艺术从生产力的层次方面分析包括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即汉绣艺术在作为生产力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汉绣早期作为官宦朝服上的装饰品,时而作为民间嫁娶的物什促进了武口一代的刺绣行业甚至形成了绣坊聚集区,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汉绣承袭楚风,尚鬼崇巫,集清秀俊丽于一身,常描绘龙跃凤鸣、花草等几何纹,用它们来明喻或暗示“龙凤呈祥”“花开富贵”[4]等吉祥含义,色彩上惯用楚文化中最为代表的“五色”来作为刺绣的主要颜色,每种色彩都有自己的象征意义。满足购买者实用需求外也在无意识中进一步地丰富了购买者的精神层面和文化需求,使得购买者在汉绣的纹样设计中找到了血液中自然而然的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和手工业文明的亲切感。
(四)从生产三要素角度来看,生产者上,由于早年间汉绣行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行规, 那就是男工制作绣品中的人物禽兽、亭台楼阁和盘金、勾金、片金等圖案,绣女亦即女工只是担任花草图案的刺绣加工。故汉绣行业中就传出“女绣花男收饰, 一画、二绣、三更改”的说法, 意即绣女绣完后, 必须经男工收饰修改, 以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近年来汉绣传人任本荣先生也坚持每幅汉绣作品都要加入自己的设计,忌讳照别人的绘图进行刺绣,因此,汉绣的图样必须由绣工自己绘制,任本荣也承认,汉绣的工艺太过复杂,当年学艺时就鲜有人能将设计、打样、针法、组装等技能学完整,入门难、精通更难,近年来汉绣的传承人也一度无人,哈斯其木格和杨小婷等新兴势力的出现稍稍缓解汉绣艺术的传承问题。杨小婷的汉绣研究室“红绣轩”坐落在始建于明朝洪武四年的昙华林融园。其高徒最大年龄已 65 岁甚至包括法国、乌克兰等外籍人士。更令人惊叹的是,她的高徒们的作品每件最低几万元,高的几十万元,在市场上仍非常抢手。[4]但整体看来,汉绣的艺术的优秀的传承人数量依然有限,武汉本地高校云集,可充分发挥高校学术界优势,深层挖掘梳理汉绣艺术,从而激发汉绣艺术的可再生性,拓展出新的艺术内涵,以此促进汉绣艺术的持续和全面发展。
不仅如此,在生产技术和工具上,不同于苏绣、湘绣、蜀绣等刺绣借助电脑打样、趋于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汉绣坚持传统手工艺,外围启绣, 后层层向内走针,层次分明,又对比性强,传承了汉绣艺术“五色休夸花似锦, 清香尽在一囊中”的盛名,如汉绣传人杨小婷从苏绣大师顾雯霞、肖像绣民间大师王秀琴 、朱大华刺绣研究所长朱成军等优秀刺绣前辈中学习,集齐群长,在和同行不断的交流和大胆摸索中,历经六年,形成风格,重拾游针绣,极大增强了绣品的轮廓感和动感,使得汉绣区别于四大名绣的地方之一,其游针绣作品如油画般传神。但是与机器生产相比较,手工生产优劣之处可见一斑。
同时由于现代审美观的改变传统手工刺绣在原本的服装装饰、用品装饰等大范围应用途径上饱受挫败,退守工艺礼品市场。如苏绣紧跟潮流时代,在题材上脱离了对于传统的花鸟鱼虫,静物、风景、人物的刺绣选材,但凡你想得到的图都能用刺绣的方式表现出来,早年间任本荣等一代汉绣大师仍坚持以浓墨重彩的龙、佛、花卉为主,这些题材固然迎合了一些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却错失了更广阔的市场,但近年来汉绣传人杨小婷年轻一代汉绣传承人重振拾汉绣技法游针绣,擅集刺绣众家之长,甚至在2014 年 8 月初,其汉绣作品《少女》,被法国维诺列博物馆以 100 万元的价格买走收藏,在业内引起不小的轰动。汉绣艺术逐渐,且由于汉绣的文化内涵,杨小婷认为汉绣需走“阳春白雪”的高端精品路线才可长久流传和更为原生的保留汉绣古老的刺绣艺术。在汉绣题材不断变化创新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汉绣艺术的独特性特征是否保留,这也是汉绣艺术在时代浪潮中如何处理创新和继承的一个大的问题。
由于漢绣艺术不同于一般生产力,需要面临更多更为复杂的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未来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将是艺术和科技结合的生产力,发展如何利用文化根源以及适当的结合时代背景,利用恰当的技术手段让寂寞冷清的汉绣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光盘版)[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2]彭建新.刺绣·汉绣[J].武汉文史资料,2008(01):54-57.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刘魁立.张旭.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刺绣[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