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钢琴音乐中看美学

2020-10-09景琦

艺术大观 2020年14期
关键词:钢琴家美学钢琴

景琦

摘 要: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进步,电影中的钢琴音乐也成了热门话题,音乐与美学密不可分,我们从美学中看待音乐,从音乐中体会美。本文从美学和钢琴音乐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电影《钢琴家》中音乐和美学的综合解析,探究钢琴音乐中的美学元素及美学意义。

关键词:美学;钢琴;音乐;《钢琴家》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4-00-02

何为美学?何为音乐?何为艺术美学?我想这可能是很多人乍一看题目会发出的疑问。美学是研究人与美之间的关系的学科,这门学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那时的古代思想家们对于美的深入追求和实践可以看作是美学的起点和萌芽,但美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是近代社会才有的。十八世纪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逐渐确立起来,鲍姆加登是第一次提到“美学”这个词的人,他认为“美学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美即感性认识的完善”,他把美学看成是哲学的组成部分,后来康德、黑格尔等人进一步丰富了对美学的认知,随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才为美学的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且至今影响深远的美学观点,为美学理论的发展完善做出了突出贡献,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我个人更倾向于该观点。

一、音乐艺术与美学的关系

说到音乐,多数人可能都会认为它是一种感性的艺术,没错,我不否认此观点,如鲍姆加登所说,音乐的确是研究人的感情世界的艺术,它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的日常劳作息息相关,从最初人们劳动时喊的“劳动号子”到庆祝节日的“欢歌”到现在抒发情感的“流行音乐”“通俗歌曲”,这都与人的感觉密不可分,但音乐的感性是有讲究的,它不是完全凭个人意志对音乐的好坏做出判断,也不是纯粹的个人判断,在这种感性的外表下包含着理性的因素。我们对音乐艺术进行哲学角度的研究时常会有这样的疑问:音乐的本质是什么?音乐的内容是什么?音乐与现实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些对音乐的探讨都离不开对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学习,众所周知,哲学是各门学科的根基,万事万物都要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变化,各类学科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们在学术研究时要综合、全面地看待问题,这样的研究才具有科学价值,才能被大众认可。所以在认识美学和音乐的过程中,我们要辩证且全面综合地看待问题,不要急于去否定某一种观点,甚至是由此否定一类人、一个派别,有些表面看似矛盾的理论经过仔细研究、反复推敲,会发现它也有值得借鉴之处,比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他并没有像费尔巴哈那样直接抛弃辩证法,反而充分肯定了黑格尔辩证法对哲学发展的贡献,这便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总是在认识中不断发展认识、完善认识,如音乐一样,何为美的音乐呢?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1]

二、对电影《钢琴家》中钢琴配乐的美学探究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进步,人们对美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对事物、感觉、艺术、审美等方面的美的需求更为具体,电影的大银幕时代成为人们娱乐生活的不可或缺之物,各种风格类型的电影作品层出不穷,电影中的钢琴音乐也成了热门话题。自有声电影诞生之日起,配乐艺术就与电影本身密不可分,当你听到什么样的配乐,你便会下意识地联想到与此相关的情节,而钢琴音乐作为配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电影赋予了剧情氛围营造、表达人物个性与情感、预示剧情转折等重要美学意义。

(一)电影《钢琴家》的故事情节

电影《钢琴家》是由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丽雅·福克斯、米乔·赞布罗斯基、爱德·斯托帕德等主演的一部战争片,这部影片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电影的故事情节主线上并没有太多的涉及钢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犹太人的辛酸血泪,主人公是波兰一位犹太籍钢琴演奏家。1930年的华沙是一个动乱的年代,犹太在一夜间成为罪恶的代名词,犹太人被所有人唾弃,随意殴打、谩骂,他们每天都要戴着绣着蓝色星星的白袖章,就像是被贴着标签的另类,走在马路上会被随意地打骂,只因为有人心情不好,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情况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愈演愈烈。在1940年,德军在华沙圈了一小块地,将所有犹太人驱赶进入,并在周围修上了高高的围墙,犹太区的街道拥挤混乱,到处都是肮脏感,德军近乎荒诞的屠杀的场景在电影中被直白地表现出来,围墙分割的对比镜头,使人感觉到围墙两边就是天堂与地狱,围墙内人性的分歧与悲哀被表现的淋漓尽致,酒吧里肖邦的音乐和验金币的商人,墙角小男孩的死与周围人的漠视,人们为了抢夺食物而发出的无奈的捶打和哭泣等等……零散的镜头塑造了完整的社会状况。

(二)电影《钢琴家》中钢琴音乐的运用

这部电影的独到之处在于没有用过于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去反映当时战争的残酷性或是过分渲染波兰人们顽强斗争的英雄性,它只是用较为平淡的叙述性手法来真实的阐述历史,但这并不影响它的悲壮性,尤其是剧中对肖邦钢琴曲的巧妙运用更令人印象深刻,相信每个看完电影的人脑海中都会回荡着肖邦的钢琴旋律。在影片的开头《升c小調乐曲》就已经奠定了悲伤的基调,这种不和谐的也许我们认为不够美的音符组合与灰暗的色彩预示着这场灾难的来临;随着二战的结束,钢琴家终于可以在和平自由的蓝天之下弹奏《大波罗乃兹舞曲》,这种流畅欢快的节奏和扣人心弦的旋律给人以美的享受,将影片推向高潮,还有在影片中出现的各种小片段式的音乐,都非常符合当时的情景,让人们更加有身临其境之感,由此可见音乐配乐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它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三)电影《钢琴家》的艺术推进

影片主人公是钢琴家瓦列,他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从最初本来就窘迫的生活到被拘禁做工,再到流离逃亡,衣衫褴褛,被饥饿病痛折磨的无法忍受,他的行为再卑贱,灵魂却是纯洁的。瓦列作为钢琴家,他有着别人没有的柔韧,还有着骨子里的坚强,他所追求的物质享受比他人少,仅仅是生存和温饱已经够让他头疼,在那样惨烈的杀戮里,存活下来的可能性已经很小,更别提追求艺术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就是在这样的危急时刻他的钢琴演奏被一位德国军官发现,从刚开始的双手紧握,紧张、尴尬的上琴键,到后来琴声逐渐地缓和且温柔,和声渐出,仿佛琴声是出自内心的最深处,时而缓慢,时而热烈,时而轻柔,时而强劲,将自己对战争的愤恨,对悲惨遭遇的无奈以及内心的坚定、隐忍和不能言说的痛苦一气宣泄而出,表达得淋漓尽致,直到最后,随着指尖下几个坚定有力的和弦的倾泻,音乐戛然而止,令德国军官陷入沉思。因为受尽了灵魂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只有音乐能够陪伴他,抒发心中的苦闷,使他坚定信念,也正是如此,他的音乐打动了这位德国军官,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时常来看望他,并给他带去食物和生活用品,在关键时刻保护了他。没有人能说得清楚这是一种什么情愫,是出自同情还是被他的音乐所折服?或许这只是人性的一次同情和怜悯。[2]

三、钢琴音乐的表现方式

钢琴在这部影片中作为一种表达工具成为服务于目的的手段,通过这种手段使音乐丰富多彩、跌宕起伏,表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精神的生活世界,在这种言语无法诠释的场景中,音乐便是很好的呈现方式,声音是音乐的表现手段,有喜悦时的欢乐性、回忆叙述时的平稳性、愤恨时的激动性、悲哀时的断续性和紧张时的恐惧性等。这种美和艺术是欲望、技术和智慧的完满体现,因为他们有需要、有需求、有渴望、有向往,他们渴望和平向往自由,需要民族独立和解放,需要早日夺回属于自己的沃土。看完这部电影给我的最大感受便是:艺术本身不是奢侈品,它的根基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绝境中让我们更加坚韧,始终秉持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去坚持心中的信念,坚守本我。[3]

四、结束语

美在生活世界,音乐也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艺术,它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形成的艺术现象来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在反应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可以加之艺术家的个人创作,这其中的创作方式可以分为很多种。音乐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工具,是人类的正常行为,与美学密不可分,因为我们一直在不断地创作和挖掘美的音乐,无论是国乐还是西方音乐亦是如此,在各自不同的思想文化范畴内通过作曲家尽力地表达着美,又通过演奏家进行二度创作,演唱、演奏着美,升华着美。钢琴音乐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随着钢琴音乐和钢琴元素越来越广泛的被运用于电影音乐中,使得电影艺术的美学价值得到极大提升,有了更为深刻的美学内涵和意义,它“既是生活所创造的美的形象,也是生活世界美的形象的创造”,要善于在美学的范畴内去客观的看待音乐艺术,也要从音乐艺术里体会美带给人的乐趣和精神的双重享受。

参考文献:

[1]斯琴.论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美学意义——以《钢琴家》为例[J].音乐创作,2015(07):132-133.

[2]潘屹.电影《钢琴家》中钢琴音乐的美学意义[J].电影文学,2010(05):134-135.

[3]侯李游美.试析肖邦钢琴音乐的美学意义在电影《钢琴家》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2013(10):165-166.

猜你喜欢

钢琴家美学钢琴
印花派对
最具有诗人气质的大钢琴家
弹琴与补鞋
纯白美学
纸钢琴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