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画短片中的图像二次创作与分析

2020-10-09刘晨

艺术大观 2020年14期

刘晨

摘 要:本文将在不同类型的动画短片中,将图像运用的创作方式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重点论述二次创作后的图像新概念呈现,用“二次创作”这一概念,阐述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个人情感体现以及对于当代动画形式中的新型发展方向趋势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动画短片;二次创作;情感体现

中图分类号:J2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4-00-02

动画作为一个较为轻松的艺术呈现形式,在影像发展的历程中已有百年历史,由于世界电影市场的发展势头猛势,动画在其大范围内也被分成了多种风格与形式,本文着重探索在短片动画中的图像运用的体现,区别于商业影视动画以受众认可度为最高评价标准体系,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其内在艺术价值及情感表达。

一、图像二次创作的概念

图像的二次创作往往与挪用二字相关联,挪用这一手法在后现代艺术中得到了初始的发展,它的产生往往打破了一个固有的以传统美术为审美标准的艺术体系,更多是对于创作原始手法的纯粹性追求。图像是社会文明最易产生同样也是最迅速被替代的产物,而它也成了各类艺术形式中最频繁被呈现的元素之一,对于图像的二次创作,艺术家们往往有着个人对于原始图像的深层次探索以及通过二次创作后所产生的新意义。[1]

二、图像的二次创作在动画艺术中的发展情况

(一)早期的图像二次创作,要追溯到二十世纪,欧洲动画的创作形式与技术的革新就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求到图像对于动画创作的新意义,同时欧洲这一时期也诞生了许多动画大师,例如扬·勒尼卡、诺曼·麦克拉伦、萨比格尼·瑞比克金斯基等,他们在动画的创作中不断运用图像丰富其动画内容的显性或内涵表达,形成了一部又一部风格怪异,空间层次感鲜明的动画,在画面的构成上更倾向于超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扬·勒尼卡擅长营造出一个极端的主题,在短片《房子》中,他将图像进行拆分,与影像的结构拼合,在画面上看似跳脱,但讲述了一个极端的个体在自我意识被困中的挣扎的内容,影片氛围诡异,色调复古,通过机械以及重复的手段,使得短片成为一部具有图像创作新手段的实验作品。而麦克拉轮式的图像二次创作,并不仅仅局限于对于图像的直接运用,更多地体现在其对于图像产生的符号性挪用,例如他的早期代表作《星条旗》则明显地呈现了这一特點,在《星条旗》这一短片中,麦克拉伦使用了美国国旗的图案,将富有节奏感的音乐,与国旗的图案进行动画式的趣味性表演,一方面通过色彩的高饱和度使得短片的认知度易被认可,另一方面,则通过声音技术,产生了一个多种介质与视觉相关联的短片动画。[2]

(二)当代动画短片中的图像二次创作,在媒体技术发展迅速的当下,有了更多的展示媒介,以及对于图像的创作也有了更多元化的思考,动画的意义也不仅仅只是局限在对于导演的个人情感表达,同时也被运用到影视动画以及广告动画中。

在各种形式的动态影像中,一方面,通过图像的堆叠产生了一种更直观的视觉信息接收。在当今商业短片更受青睐的影视环境下,这种具有实验性的手段,往往需要一个突破本身意义的载体,在崭新的环境下,拥有与时代并进的话语权,而在动画短片不断出新的当下,图像的二次创作在其中已然成了一种可行的策略。与早期的图像二次创作比较,当代动画中的图像使用则更偏向于愉悦轻松主题,同时在受众的范围上也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发展。[3]

另一方面则提供了一个逆向思考的可能性:技术手段产生的动态其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真实生活中的图像。这种逆向思维在对于图像的传统定义上打破了对于图像静态呈现的标准,同时也给创作者们提供了一种更前卫的创作方向。

三、动画中图像二次创作的文化寓意具体分析

(一)民族文化的符号性

图像其本身包含了最直接的文化显性,在受众被动认知的情况下,图像可以作为一种主动方式,给予受众最直观的文化信息输入。在名族文化上的创作上,图像可以呈现出不同地域中的民族文化典型符号。例如在趣味短片《火鸡》以及《悉尼歌剧院壁画》这两部短片中,均使用了图像的二次创作,前者对于图像的创作更多地体现在了角色的结构拼贴以及不同空间物件的跨次元整合,通过对于一个美国家庭妇女忙碌的一天,向我们展示出国外对于节日的仪式感。后者则使用了真实影像、图像与绘画相结合的方式,向我们呈现出一个多元化多色彩的悉尼歌剧院,打破了人们对于历史悠久的歌剧院的一贯认知,使得看似庄严的歌剧院同时也获得了新的年轻的活力。

图像的二次创作在现如今的传播方式上,选择是极为广泛的,在短时间内进行随机的传播中,短篇动画的作用在对于民族文化的输出上,将复杂的名俗习惯以轻松幽默的方式介绍给受众,区别于传统的文字信息录入,短片中的图像尽可能地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得受众获得最关键的信息,从而了解一个民族的地域文化乃至宗教文化。

(二)商业文化的价值提升

图像同时也具备了能够展现商业历史的一种载体,而图像所涵盖的商业符号介质也是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它的形式相对于复杂的媒介而言,在实现呈现的过程中具有更显著的便捷性。上文提到,图像的二次创作往往离不开对于原始图像的挪用,从远古时期的图形第一次被发现时,我们就已经从可视化的图像中推测出当时的商业文化情况。同时,图像的二次创作也在不断地拓宽其被运用的条件,以及在不断被运用的过程中所展现的不一样的商业意义。[4]

图像的二次创作所呈现出的商业特征,在短片《商标的世界》中则被呈现得淋漓尽致。导演挪用了3000多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商标去构成画面的角色与场景,运用了每一个商标在真实世界中的特性,结合了实际消费观念的直观性特征,运用巧妙的世界观以及剧情,在不到20分钟内的时间里,向我们表达出当下社会中的品牌恶性竞争的情况。《商标的世界》作为一部具有商业价值的短片,在其制作手段上运用了图像的二次创作,又为其标上些许实验的手法,是一部实验与商业结合较为典型的例证。而在媒介多元化发展的现在,动画的作用也不仅仅局限于院线或媒体平台,供给娱乐观赏所用。同时它也与广告影像进行结合,在普遍大众接受影像广告输入的大环境下,动画的趣味性手段也在不断被创作的过程中,展现其本身的魅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体现了受众的商业心理需求。[5]

(三)社会文化现象的再呈现

图像被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是其在时代中的特征,不论是图形还是文字或是影像,这些载体的包容度以及被认知情况都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更迭。区别于文字与影像,动画的自由度则更高,具体体现在画面空间的可实现性以及主题的选择上,在对于某一特殊时代中的特殊话题或是社会现象,动画往往能够运用其不受限制的空间,进行不断的创作,从而体现出某一种现象所产生的社会意义。[6]

当我们看一张以社会变革为主的图像时,图像构建出的意识形态必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因为图像用其本质规定了所有事物的指向性。而短篇动画的时间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在对于主题的表达上则对于动画艺术家的概括能力有了一个较高的标准,在创作过程中的图像选择上,就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这其中的大众元素在主题的表达上以一个动态的形式进行更直接表达,或是图像的直接挪用,从而使得动画变成某种社会现象的代名词,在观者观赏的过程中以较庞大的冲击力刺激观者的视觉,从而形成对于某段时期的社会文化认知;或是通过对于圖像的不断创作,体现出的导演对于真实社会现象的某种认知及态度,通过导演的个人情感表达,观者获得的高于图像本身的意义。[7]在经济商品时代的发展环境下,短篇动画中的图像运用是较为广泛的,在图像的二次创作上,需要通过不同层面的创新,确保图像与社会符号的适配性,从而更加直观的体现经济画淮下的图像价值。[8]

四、结束语

动画的制作方式在随着不断的技术革新,也产生出较为便捷的手段,在致力于讨论动画本质的过程中,图像的二次创作颠覆了传统动画形式呈现的叙事性,而图像的隐喻性是无限的,其本身被运用的过程中就具有一定的实验性,因此在动画短片中,图像所具备的意义不仅仅是其本身的价值所向,也是艺术家们的个人情感呈现,更是观者通过这种形式获得的新的感官体验。

参考文献:

[1][英]莉斯·费伯,[美]海伦·沃尔特斯.动画无极限[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孙立军.动画艺术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3][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

[4][美]马里安.艺术与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杨君.论隐喻的认知作用[J].修辞学习,1996(02):1-2+45.

[6]陈晓娟,肖丰.从罗聘《鬼趣图》看异文化的图像挪用[J].文艺研究,2013(03):107-114.

[7]张结宜.机械复制时代的挪用图像与艺术创作[J].艺海,2017(02):87-89.

[8]张建忠.公共图像的在创作[D].西藏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