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绘画中的审美诉求
2020-10-09曲木子
曲木子
摘 要: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其作品被人们所熟知和赞美,然而从绘画的专业角度来客观分析达·芬奇的作品是对其作品真是真正价值和伟大意义的印证和解读,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奖赏品评,我们能够了解到达·芬奇绘画作品时的审美诉求以及创作思路,是观者与画作的直接对话,也是观者与画家的直接对话。
关键词:达·芬奇;画作分析;审美诉求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4-00-02
众所周知在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莱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的艺术群体创造了绘画艺术的巅峰,并开启了整个文艺复兴的兴盛期。达·芬奇无疑是公认的最卓越的画家。达·芬奇为人所知的伟大之处对于普通人们来说是他创作了历史上最昂贵的拍卖纪录,其作品《蒙娜丽莎》成为世界上被印刷数量最多的最有名画作。在艺术评论家及艺术史学家的研究中达芬奇则是无于伦比全才和划时代的人文主义者,这些都無须赘述。而我们将要去探究和体味的是达芬奇绘画本身画面所呈现的内容及其思路。这是出于同样以绘画为业的人的观看视角,来源是画与人之间的对话,而非印证其他人的说教以及理论研究成果。[1]
达·芬奇展出于卢浮宫的几幅杰作:《蒙娜丽莎》,《美丽的费隆尼叶夫人》,《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着圣约翰》,《旷野中的圣约翰》等。从这几幅达芬奇的代表作中我们可以很好的品味与分析达芬奇创作中的审美诉求。
一、达·芬奇肖像画中的表现手法
在人物肖像画之中,达·芬奇所追求的人物美感是一种摄人心魄的精神沟通,也就是画面中的人物通过眼神传达出强烈的内在意念。
例如《蒙娜丽莎》,目前有研究将其定名为蒙娜丽莎效应(Mona Lisa Effect),这个效应是说当你注视画作中人物眼睛的时候,无论你移动身体到哪个角度人物都在注视着你。而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的研究表明这种效应虽然存在于一些作品之中,但《蒙娜丽莎》并不具有这一效应,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I—perception期刊上。通过对24名观者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在这幅画作里蒙娜丽莎实际上是看向了观看者的右方约15.4度。
这些基于科学实验的研究结果确实可以帮我们明晰和分辨这幅神秘画作的种种疑惑。但是,无论蒙娜丽莎是否注视着观者,是否与观者眼神交流,整幅作品给人的强烈的印象都是由画面中人物形体面容的整体态势,以眼神为重点所传递出来的。这种画面影响力也是一般肖像作品所难以企及的。
而达·芬奇的肖像画艺术高度在《美丽的费隆尼叶夫人》中更为突出。因这幅作品创作目的更为单纯,创作周期短,改动较少。这幅作品中描绘了一位美丽的,有魅力的女性。与《蒙娜丽莎》不同,《美丽的费隆尼叶夫人》中的人物并没有笑意。这幅作品选取这样的表情是符合文艺复兴当时的作画规范的。在文艺复兴及更早的中世纪时代,画作中并不允许出现笑容,这也是为什么《蒙娜丽莎》的微笑若隐若现,难以捉摸的原因。这样严肃的表情有助于增加人物的“气场”感。带给人更多深层次的感受。从而产生传达内心精神情感的效果。我们看到画面中的女子以四分之三侧面注视着观者而这眼神的角度同样是有产生向右偏移十几度的情况的,但这些并不会被我们察觉到,我们所感受到的是她对画面外观者的凝视,而正因为眼神些许的偏差,不与观者对视,因此营造出了这位女士更加高冷超然的精神气质。
《美丽的费隆尼叶夫人》这幅作品画面整体气势感强,精神性突出,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画面中采用戏剧感的光线处理,画中人物处于一片漆黑的背景之中,这种摒弃了背景描绘的手法更有利于突出画面主体人物。 画中只有费隆尼叶夫人在光线中被突出出来,并给以经典的上侧打光。因此形成了标准的五大调子黑白灰关系。这样的明暗关系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经典性、永恒性。
第二,人物的衣饰简练而庄重,与其他肖像画的日常服装,华服美裙不同,这幅作品中的服装颇为正式。如同中国古代宫廷肖像画中人物所穿着的朝服,呈现出了权威感与郑重感。而这种不带蕾丝纱曼的衣裙更增强了画面简洁有力的造型感,不会由于花哨的衣饰使观者分散注意力,进一步的突出了人物的面部表情。在首饰方面一条长长的细细的项链简洁的如细绳一般,并没有繁杂的结构和珠宝镶嵌。头上细细的额间饰品也同样具有极简的设计感。这些衣饰元素使得画面具有更强的凝重感并辅助突出了画面的重点。
第三,人物的头部处理是画面的重点,达.芬奇设置的光影,黑白灰形状布局等都是为了让观者将注意力集中到人物面部,而且其他元素的存在也有作用于整个构图,进一步增强面部的表现力的作用。画面整体感很强,并且没有无用多余的元素。
第四,费隆尼叶夫人的头发整齐,梳理光滑,这体现了画面中一贯的极简审美诉求。因此人物的五官成为重中之重。面部五官的造型在抽象的线、形、体积几方面达到了完美的平衡,达.芬奇对形的归纳十分简练,描绘手法并非是写实,而是表现一种内在真实,他所描绘的是形体和精神所在的永恒性真理。因此,可以推断,画中人物在细节上甚至五官位置上不一定与本人完全一致,但这样的归纳总结表达能力,是建立在达·芬奇对解剖和写生极其纯熟的前提下完成的。因此我们看到:费隆尼叶夫人的脸有“多一分嫌胖,少一分嫌瘦”的完美效果。在整个绘画过程中达·芬奇专注于二维画面营造立体的形体,通过细腻的描绘五大调子使人物十分饱满。虽说塑造立体形以及描绘皮肤五官是西方绘画的基本能力,但相较于同在卢浮宫展出的拉斐尔和安格尔来说达·芬奇的形体丰满程度还是更好的。
通过对画面的审视与体会,可以感受到在绘画这幅作品时达·芬奇的创作意图是十分纯粹的,他追求人与画面的单独沟通。也就是说他不去思考与画面有关但属于画面之外的内容。他在创作过程中完全的投入到营造形体起伏,以及形体之间相互关系之中。这种情况是十分罕见的,我们惯常所见的名作虽然都各有其优点,但是可以洞见画面中夹杂的其他思绪都很多。比如对画作是否受到别人赞赏地在意,绘画技术的炫耀,对于低级审美趣味的满足,着力彰显与其他画家不同的风格等等,相比于其他画家,达.芬奇的画作并没有很多在意到别人的眼光,在绘画进行时,也不是去考虑金钱和名誉。 因此,达·芬奇的绘画让人能感受到他触及的是绘画艺术的本质,是一个真正在画画的人,从而他达到了无人能企及的艺术深度。[2]
二、达芬奇的全身人物画和多人画作中的画面处理
在达.芬奇所作的全身人物画和多人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物造型的高超把握,以及对画面布局的精心设计。
《旷野中的圣约翰》作于1510—1515年之间,这是在他去世前的几年所作,这幅单个人物作品带有很强的乐观意味,人物周围有山石树木 有强烈明朗的自然光風景。以及安详的趴在地上的小鹿。圣约翰的表情十分和蔼温婉,不具有的神秘与严厉的气质。这幅画中的人物的全身造型十分舒服匀和。点线面关系搭配得当,这是画家处理画面布局以及主观描绘人物造型的结果。首先 模特的坐姿确实经过精心的摆位,他右手抬起右脚垂下,反之,左手垂下左脚翘起放在右脚上,这样交错的动势为进一步绘画塑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幅作品的人物形象十分舒服,原因在于人物造型很整体,结构很紧凑。达.芬奇是通过改造人物本身形体体积来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圣约翰的身躯是比较壮硕的,他并没有十分修长的四肢,也没有挺拔的脊背。它呈现出的是很厚实圆润的四肢和躯干。圣约翰的左边大腿是明显被缩短处理的,现实中一个人坐下来大腿会向前支出去更长,如果如实描绘,画面会变得的分散、单薄。同样人物的左边边大腿的位置粗细也被主观改动过,为的是让画面更紧凑,另外人物的左小臂也明显被拉长了。
经过主观处理的人物造型在符合解剖的基础之上,进行微妙的改造。呈现出我们所看到的十分舒服,形式完美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造型是画面的需要,是为画面构成服务的。
达.芬奇在作画过程中把画面的处理放在第一位,它力求十分严谨的完成画面设计和描绘,使画面符合人的视觉美感需求。达·芬奇在研究画面构成方面的建树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他所领悟到的自然法则,画面的秘密是他与其他画家拉开层次区别的所在。
三、结束语
在达芬奇作品面前,除去他本身的盛名对观者的影响,以客观的角度,科学的观察对他的作品进行分析可知:达芬奇在具象的画面中追求的是抽象的形式美感。他运用视觉原理营造画面,并且通过极高的画面修养和悉心描绘,创造出举世无双杰作。
参考文献:
[1]胡跃生著.细看达·芬奇[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意]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DaVinci)著.达·芬奇论绘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