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广场舞在广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020-10-09王晶

艺术大观 2020年17期
关键词:广场舞蹈文化

王晶

摘 要: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中国传统文化与信息时代虚拟社交的激烈碰撞,促使文化呈现两极化发展趋势,一方面是键对键的社会交往、电子竞技式的娱乐健身,催生出大批宅男腐女,一方面是异军突起、方兴未艾的以广场舞为代表的广场文化,衍生出“中国Dama”“舞蹈神曲”“狂欢式娱乐”等文化现象。广场舞既是回溯人类社会属性本源的基因顺承,又是广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广场文化;广场舞蹈;地位影响;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7-00-03

一、广场文化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广场文化,是指在社会人群聚集处形成的文化形式及其文化设施。一是指广场基础设施,例如建筑群体、附属设施等蕴含的文化内涵;二是指在广场上开展的活动,这是一种文化形式,例如舞蹈体育活动。本文探讨的广场文化是指后者,且对象为城市。

(一)广场文化的起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旗飘扬在东部沿海,现代城市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代表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人民精神生活的愈加丰富,由此衍生出众多广场、绿化公园、人工河畔等休闲场所,尤其是部分广场区域的修建和创新,人民群众享受充沛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可享受休闲娱乐带来的精神生活。广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特别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推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方针,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建设了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色的文化设施,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国内大量城市开始为广大人民建设休闲娱乐的区域,竭尽所能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开拓创新。近者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浉河公园、震雷山湿地公园、浉河沿岸绿化带,天伦广场、茶之韵广场等。从发展趋势看,随着广场建设趋于体系化、个性化、专业化,相应的广场文化也呈现出广泛性和包容性,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二)广场文化的特征

经过调查研究,不同区域的城市文化相差甚大,加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导致广场修建的风格和大小,设施的齐备等方便参差不齐,但是,都以一种宽容,开放的理念构造。伴随而来的是广场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究其原因,既有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内在因子驱动,又有外部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影响。实践活动不用,风俗文化也展现出区域性和民族性,在政府号召或者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中,专场的团体演出或竞技比赛、又有各类知名人士的个例演出;也有体育活动,广场中在安静场所设置锻炼器材也证实了这一点;广场文化包含着高雅的文化形式,又富有全民参与,全民娱乐的大众活动。广场文化区别于其他的文化在于区域,此类文化衍生于广场之中。有以下特征:

1.广场文化的基础特征——公共性

广场是人们社交活动的聚集地,体现政府的行为导向,是以人为本的积极体现,展现着国家不同城市的软实力。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广大市民娱乐休闲主要场所,广场上的任何文化活动、文化设施,均向公众开放,且逐步无偿开放,近年来许多城市公园免费向民众开放,就是顺应了这一趋势。广场文化的公共性,导致此类文化走向广大人民群众,人人均可参与,即使存在高雅的艺术形式,也必须兼顾其平民化的特点。同时,公共性决定了参与此类文化的人员是社会广泛的人民群众,广场文化没有广泛的平民参与就失去了活力和生命意义。

2.广场文化的外在表象——娱乐性

广场文化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公益性使广场文化成为全民娱乐的重要平台,只要人们步入广场,就可以直接参与、欣赏各类文化活动。比如,近年来兴起的广场舞、演艺活动,等等。参与的广泛程度前所未有,演员和观众可进行无障碍交流互动,台上表演投入,台下掌声热烈,掌声、欢呼声连成一片,不绝于耳。有的参与无门槛,无论什么身份,不管贫富差距,大家同听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各类文化活动也是老少皆宜,展现了现代社会的文化特性和文明程度。因此,广场也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剧院。”[1]

二、从广场舞的时代变迁为切入點看其衍生出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

笔者撰写此文时对广场文化进行了实地调研和网络查询,总体感到,在各类文化样式中广场舞的比重较大、参与广泛,对广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和主导作用。

(一)广场舞演变动因浅析

舞蹈是人类通过肢体动作,衣着服饰和神态,表达内心状态的艺术形式。广场舞,顾名思义,就是依托社会公共空间——广场而进行的舞蹈。广义的广场舞历史非常悠久,产生于人类早期的生产劳动实践,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狩猎成功时的集体狂欢,宗教祭祀仪式上的图腾巫舞。在人类起源地非洲,很多原始部落都庚续了舞蹈传统,在苏丹等国家的原始丛林,只要音乐响起,男女老少无一例外地走出家门,翩翩起舞。经过数万年的演变,广场舞样式更具多元多样,泛指全部含有舞蹈艺术表现形式的群体性活动。而狭义的广场舞,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从20世纪60、70年代表明政治态度的红歌会、忠字舞,到改革开放后以娱乐、社交、恋爱为主要目的的卡拉OK、舞厅交谊舞,进入二十一世纪,室内舞蹈带来的社会负面效应日渐显现,由此造成的经济、伦理、道德、婚恋问题层出不穷,加之健康、阳光、开放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集体舞蹈室外化、广场化应运而生。从城镇公园广场到乡村田间地头,从定点集中到“高速路等车”“国外旅游”集体舞蹈的随时随地,无论是群众自发组织,还是政府调控引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成风靡各地、老少皆宜的文化景观。本文研究的“广场舞”主要是指自发性的、以健身为目的的在广场上开展的健身舞蹈。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久违了的交谊舞、迪斯科在北上广等城市应运而生,不光青年人跳,不仅在舞厅跳,并且大模大样地在公园和街头广场跳。[2]

以下是广场舞发展过程的几个剪影:

1994年,河南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加,消费热情不断高涨,催生出各种歌舞团,经常组织巡回歌舞表演,舞蹈似乎变成了一种随时随地都可以伸展开来的简单动作;那一年,辽宁大连市工人的工间休息也以跳舞来舒缓身体。200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省会银川,人们开始在市中心广场上跳舞。2010年,广东东莞自费参加美容培训的打工者集体练习培训操,用简单的舞蹈吸引参与者与观众,做广告的同时也锻炼了学员的自信心。2012年10月6日,南京中山路步行街,跳着《江南style》骑马舞快闪的年轻人,两遍之后,立刻闪人。2016年3月,河南信阳,浉河公园,《最炫民族风》《小苹果》等热门音乐循环播放,几名路过的中学生加入退休职工舞蹈行列;周末午后,郑州某连锁火锅店店长带领全体店员和后厨在饭店门口组织跳起了自编的“扇子舞”。[3]

(二)广场舞的基本特征

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广场舞现状,2016年3月,对信阳地区广场舞组织开展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研究对象为浉河公园、天伦广场集体舞蹈参与者共100人,年龄在20至70岁之间。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从年龄上看,35至60岁参加广场健身舞锻炼的人数占63%,61至65岁参加广场舞锻炼的人数占25%,66岁以上者仅占10%,性别上看,女性占89%。综合分析,女性和中老年人群是主要参加对象。从文化程度来看,大学或大学以上占19%,高中占47%,初中占21%,其他占13%,高中以上学历是主流,他们对健康知识了解较多,对自身健康更为重视。经过调查,公众参加广场舞的目的,比重由高至低依次是健身减肥;调试心情;结交朋友;消磨时光等。从广场舞的组织形式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由社区组织,占15%;一类是群众自发组织,占85%。73%的广场舞参与者认为,组织不够严密,尤其是动作教练、场地划分、器材保障等不规范,带有一定盲目性随意性。由此可以得出广场舞在广场文化建设实践中的基本特征:

1.表演的直接性

广场舞的表演具有直接性,与其他类型的广场文化迥乎不同,体现在其没有舞台等硬件设施,不需要观众和演员的配合,不追求强烈的表演美感,根本目的在于愉悦身心,没有身份、年龄、性别等具体限制,是一项全民参与的文化形式,给人最直接的身心感受。

2.情绪的欢快性

舞蹈者随着节奏明快的音乐翩翩起舞,大家主要目的是娱乐健身,身心放松,情绪高涨。

3.参与的广泛性

对灯光、场地、音响设备等要求较低,参与门槛低,参与人数要求不严,少则几人,多则上百人,男女老少均有涉及,场面比较宏大可观。

4.样式的简单性

表现形式单一,易学易会,无论是具体动作还是协调组织,都比较简单。这也是近年来广场舞迅猛发展,成为一种“现象级”社会文化的主要原因。

(三)广场舞在广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

广场舞依据城市的不断建设,蕴含着鲜明的生活理念,积极的社会风气,文明的时代气息,为现代化城市的不断发展注入新的精彩,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重要作用。

1.汇聚人气,提升广场文化关注度

广场舞以独特的露天开放形式,被群众亲切称为“没有围墙的剧场”“市民大众的舞台”,广场舞动感的音乐,“家庭式”的集体参与,使其在名目繁多的广场文化中独树一帜,成为最具人气、最热闹的文化活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民关注并参与广场文化,带动了其他类型文化的转型和发展。

2.为广场文化注入健身修心的理念

在娱乐至上的今天,广场文化所体现的价值亦多元多变,而广场舞推崇的运动健身、调试心情,为广场文化烙上积极、阳光、向好的主流价值观念。对锻炼国民体质、促进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提升广场文化品位,具有不可比拟的地位作用。

3.回溯人类本源属性,推動社交逆虚拟化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特别是微博微信、脸谱推特、直播平台等网络社交平台的普及运用,“低头族”、“拇指族”、“朋友圈”族等日渐庞大,键对键交往逐渐替代面对面交流,“宅男”、“腐女”成为时代特有的文化现象。人类的社会属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影响。而广场文化,特别是广场舞,较好地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基因的主动顺承,对抵御社交虚拟化、网络化,也就是逆虚拟化,有较强积极意义。

4.信息集散地,促进经济、文化双赢

广场舞是体现时代气息,展示城市特点的文化艺术形式。其全员参与的特点,使之成为人与人联系感情,进行正常社交的传递者,同时也肩负着政府与市民的沟通重任,是人们交流信息最直接的区域。这个由舞者搭建的关系网,必定会引起商家重视,他们会看重这一廉价高效的活广告,积极参与到广场文化建设中来,实现单位效益和社会经济文化效益的共振双赢。然而,鉴于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广场舞在广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很难有清晰的界定,本文只从以上几个侧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4]

参考文献:

[1]江滔,陈玉萍,李协吉.湘潭市社区中老年妇女广场集体健身舞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1(12):136-138.

[2]罗发挥,廖玉冰,彭坚.宁化县广场舞运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科技风,2010(11):53.

[3]郭志强.有氧运动健身的生理学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03):107-109.

[4]席占田,胡霞.论舞蹈的健身价值[J].中州大学学报,2008(1):76-79.

猜你喜欢

广场舞蹈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舞蹈课
谁远谁近?
广场
新华广场记忆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
广场办公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