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官拓扑:古驿道文创产品移情设计之程序

2020-10-09林婷婷

艺术大观 2020年17期
关键词:移情符号

林婷婷

摘 要:文化创意产品实质是一个设计语言的转换过程,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程序融入移情思维,借以符号转化,辅助比喻式设计手法来实现产品设计,探讨文创产品的设计程序。探讨感官体验之可视、可听、可触的文化意涵和载体呈现。

关键词:南粤古驿道、移情;符号;交互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7-00-02

一、驿道文化与文化创意产品的连结关系

南粤古驿道,是历史上中原汉人入粤和岭南商贸活动的主要路径,在这串联着运输物资、传递文书、人员往来等各种生活形态,由港口而内地,由内地而岭南,由岭南而海外,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广东省人民政府提出南粤古驿道活化工作,举办了中国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简称“文创大赛”),以大众文化感知为导向,以“跨界、大设计、美观、实用”为理念,以“可相通、可感知、可触摸”为形式的赛事模式,使之成为文化遗产活化一个可探索的创意互动方式。[1]

(一)驿道寻忆

被称为“广府人出海第一港”台山市海口埠成了本次南粤古驿道的首发站,我校设计团队深入当地,追根寻忆。情感的触发点,有些来自物化感知、乡音乡调、有些来自片刻的心灵悸动、刹那的泪流满面,往往熟悉且普通。“物必须成为符号,才能成为被消费的物”,第一个“物”指的是地方文化,第二个“物”可以理解为地方文化的输出,台湾学者林荣泰先生指出,“文化”是一种生活形态,设计是一种生活品位,“创意”是经由感动的一种认同。当我们在畅游消费驿道之旅时,实旨上是在驿道这个空间中找寻记忆点,包括台山人民的生活方式、相处模式等,以共情的方式去理解当地文化,进行物我交流。

(二)驿道移情

ICSID年会中曾提出“设计程序三角形”,即产品设计来源于“设计、市场与制造者”,林荣泰学者提出其范式已转变为:使用者、设计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交互概念。而在这三方中,强调产品更注重人性因素,从原先的仅满足于市场“功能”的实用需求,转变为满足人的“愉悦”等情感需求。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移情设计,找寻产品动容的入口,结合文化产出相关产品,其情感与文化均可为商品进行创意加值。

由此确立了在本次项目中,一方面需要对驿道文化进行采集,符号转化,另一方面要求师生设计团队将经验情感投射到设计流程,使用者、设计者、生产者形成对话式交互,以“人性”为本,以“文化”为体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项目开展基于交互设计方法课程的PBL(问题导向式)的专题训练,在课程中教师“开启服务地方特色文化”的专题引导,随着“情境→思考→学习→知识”体验式教学模式而展开,动态掌握学习节奏的同时开发了学生的共情能力,以台山海口埠为空间的文创设计总共产出六类作品,通过影像、声音、图像,实物多要素,立体展现一个可视、可听、可触、可互动的台山印象。

二、文创产品移情设计之程序

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先有文化,后有创意。在专题设计中提及“移情”的关键点,教师在带领学生团队走近台山人,走近台山人共同的生活空间,收集100个台山人日常生活影像、声音、故事,通过感受文化,将自己的经验情感投射在创作上、产品上。

在实践的过程中,以“诉说现状——设定目标——编写分析——设计产品——设计评价”作为文创设计程序,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专题式引导学生团队进行三个阶段的整理:一是感官收集。以台山人居住空间及记忆进行采集,形式为以声音为主的信息收集;二是符号转化。将采集而来的信息进行分类,加以符号学理论分析并提取适宜传播、有故事性、有情感力量的符号,探讨其形式与概念,借用比喻式设计;三是应用探索。将地方文化符号转化,借由设计的思考逻辑及运用感官拓扑等、进行材质及属性的应用试验,设计文化创意产品。

三、驿道文创设计的思考与践行

(一)感官收集,移情体验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利普斯(Theodor Lipps)认为,通过移情,且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主观条件,能将对象的拟人化与主体情感的客体化相统一,以此来沟通产品与使用者、设计团队与使用者、设计师与产品的情感联系。

创作本组作品前期,收录素材是以“声音”为起点,如收集“与情感和情绪相关的事物”,校园晨间早读、市场上方言俚语、如收集“与特定的台山文化空间相关的事物”,台山广播电台片头声音、梅家大院集市叫卖声等。学校团队经过三次往返台山采风中,收录台山人民日常的声音、工作的声音、生活的声音、忙碌的声音、娱乐的声音、采集的声音库多达上百条。设计团队与设计对象实时交互,也鼓励设计对象呈现、用叙事的结构聊回忆。这是一种交互式的设计体验,晓之以理,同时台山市民也愿意所提供的“声音”背后的故事,更多用情感词汇或场景句式来阐述,有关于情绪的内在感受,或有关于场景的画面联系。[2]

(二)感官延伸,符号转化

从设计的角度来看,产品在开发的过程中,符号可被视为传递信息及表达意义的载体。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组成。“能指”是形象,即影像、物体、声音等实质的形式;“所指”是所表示的概念,是一种意义的感知。“台山逸事袋”的设计从两个方面进行创作释义:

第一层,图形。收集声画进行分析,释义“能指”为物、为音,“所指”即引申为故人、乡思等,如鸡爪芋作为台山特有物产,是家乡人共同的味蕾连结;比喻式设计手法的运用,将采摘、切块的节奏转为视觉韵律,如记录的音频轻重转喻为线条疏密;图形的造型设计受“所指”的符号义的影响——从故人、乡音隐喻出呼唤、问候等意义,所以将鸡爪芋以S轴对称设计了“招手”的图形设计及版式设计。

第二层,产品。以轶事勾勒台山的物产风貌、情趣雅致,将他们打包“袋着走”,十分讨喜。“袋”即有实用的功能,也有语意,谐音为“代”,也借此丰饶物产隐喻人美事和,物精情深,年年有,代代传。

(三)感官拓扑,应用探索

文化特色与产品属性的有机结合,载体的选择相當于创意的二次创作。文化转化为创意,加值“产品设计”,也是“文化创意”的加值实现。

在教师引导下,一组学生团队通过走访学校,对“台山是什么”的声画印象进行收集,了解学生群体对于家乡的印象,如用具象词汇“碉楼”“家乡礼乐”或用抽象词汇“蓝色”“妈妈的味道”来描述眼中的台山。设计团队分别收集并提取了重点意象,梳理了家乡印象包含“安全感”“情感粘合”“温暖”“隽永”等情感词汇。根据声画收集、对图形符号进行编码,加入不同材质感知的考量,也做了一些创意,如从“温暖”词汇中挑选了棉麻的质感,将家乡礼乐的乐谱进行符号转化,运用色彩的轻重对应乐曲的缓急设计出10组色彩构成作品,并通过烫印于抱上枕,有“将乡乐拥入怀中”温暖之意;根据同种方式发散思维,选用椴木质感、毛线质感、磁铁质感将创意产品分别寄托“隽永”“温暖”“情感粘合”的符号意象,借用不同的载体勾勒出台山的集体情感记忆。

四、结束语

南粤古驿道在造物治学、生活情态上呈现多元化,有感情的产品会打动人,有质感的产品会被人记住。运用符号学的可由应用隐喻式、转喻式的设计手法,帮助文化转换之构想发展,运用感官拓扑则能探索符号的重复利用,及在不同介质上的创意表现。只有认同古驿道的情感与文化,方能做最恰当最舒适的创意演绎。

参考文献:

[1]曾宪川,李鹏,吕明.“跨界大设计”模式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以中国南粤古驿道“文创大赛”台山站为例[J].南方建筑,2017(06):13-17.

[2]何倩云.基于地域生活方式的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6.

猜你喜欢

移情符号
符号大派对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斯洛特的移情机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小学四年级学生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研究
函数表示符号的追溯
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心理·学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