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滩头年画的数字化再现

2020-10-09邹思婕

艺术大观 2020年17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邹思婕

摘 要:数字化技术的多样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民俗文化在传播方式上的局限,滩头年画作为一种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民间艺术,在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冲击下变得岌岌可危。而数字化技术作为社会更新的主要动力之一,虽然不能完全解决滩头年画面临的技术传承问题,但却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扩大年画艺术传播范围的作用。全息影像技术、触控互动装置等技术与民俗文化的双向互动性,让不同文化相互交流渗透,探讨与寻找新的滩头年画的技艺保护、传承方式,是当代民俗文化工作者和艺术家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滩头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再现

中图分类号:J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7-00-02

一、滩头年画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湖南滩头年画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孕育于湖南邵阳隆回县滩头镇。 据《隆回县志》 载:“ 滩头年画已有300多年历史,清乾隆年间达鼎盛时期。”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湖南滩头年画在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下不断发展并自成一派,成为湖南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滩头镇具备了生产年画得天独厚的条件,从手工造纸到年画产品,都在滩头镇一地打造,这在全国都是极为少见的,但是隆回滩头年画的名气却远不如天津杨柳青、杨家阜和桃花坞版画这三大著名年画产地,除了年画作坊数量以及产量减少、传承者后继无人等客观因素以外,缺乏相关产业的宣传和传播方式的單一也是如今隆回滩头年画需要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如今虽然有钟星琳这类新一代的传承人通过参加综艺节目、网络直播、自媒体等方式去传播滩头年画的民俗文化,但是单靠小众人的宣传很难达到大范围知晓的目的,所以滩头年画面临的困境是全球许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命运的缩影,这样数字化技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数字化再现的技术构成

过去,工业主义时代艺术创作通过绘画与雕塑去实现美感,以视觉美感、图像分析来讨论作品。然而到了科技时代,艺术更多的却是通过参与科技的研究与生产去呈现。滩头年画的数字化保护,可以利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等技术手段,将年画以虚拟互动技术进行发展和融入,将传统空间展示设计理论延伸发展,运用科技作品从记录滩头年画的影像资料到动态影像侦测以及实体界面(幻影成像、自媒体网络等)的特性结合,呈现虚拟互动等多媒体视觉橱窗的展示,这不仅是商业与艺术空间的展示延伸,也是商品与消费群体的连接和沟通,让传统艺术更具有说服力和独特性。

三、数字化再现的开发与传播

随着5G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兴起,云数据流、物联网、区块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艺术文化通过展馆的形式去呈现,往往都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成都皮影馆,除了产品数量众多,而且还将皮影以数字影像的形式展出,艺术感染力强,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兴安博物馆展陈既有历史文物、文献和图片资料,又有大型场景和声光影像多媒体的现代数字技术,全面展示了灵渠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这些非物质文化展示馆、博物馆通过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让传统艺术文化“活”起来且被大众喜爱,那么滩头年画也需要一个传播方式的变革才能焕发生机。

滩头年画的数字化技术展示的开发与传播,不仅仅只是将现有的年画作品通过新的科技设备展出,还要将滩头年画从历史演变、工艺流程、文脉传承、人文精神的叙事性,对年画传承人的口述内容、技艺展示、生活方式的参与性都能通过数字技术的转化让观者达到沉浸式的体验目的。在虚拟数字平台中或是以滩头年画为主的数字化展馆当中,让观者通过高新技术从今天的视角对过去滩头年画有着不同的诠释和见解,可以让观者实实在在地去体验到滩头年画的每一个环节。

(一)制作工艺的数字化创新

隆回县滩头镇年画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从板材的选料、制作到最后的成品印刷有几十道工序,在目前场景的数字化展示空间当中通常是以场景复原的形式进行展示,但是这种展示方式并不能让观者深入理解到年画制作工艺的流程,所以在数字化创新当中需要通过视觉上的平面化向多维度的空间虚拟场景发展,创新过程可如下考虑:

1.制作流程:一张成品年画需要经过20多道工序才能够完成。滩头土纸的制作流程就包括了选料、破料、扎料、下凼、洗料等,木板雕刻线版和色版的工艺手法也是非常讲究,“开脸”包括了托头子、勾鼻等十几道工序加工完成。通过对隆回滩头年画工艺制作的元素运用,重新诠释后以多维度场景创作概念完成,再以科技为媒介将场景成品用互动方式展示呈现。

2.创作内容:通过设计规划、设计流程、作品展示等创作有关滩头年画工艺流程的场景模型,并制作互动体验区域。如智能交互、全息影像、生物识别、体感互动等沉浸体验的运用,快速还原滩头年画的生产流程与场景。

3.互动展示:包括滩头年画的展示场地规划、互动装置的界面设计、屏幕场景的视觉设计以及互动流程等,通过实际的数字化展示效果并对展示结果进行讨论。

(二)民间故事的数字化表现形式

在现代化的3.0声光电屏时代,滩头年画的图像变迁、题材故事、人物生平、制作场景等可利用5G通信技术用屏幕、投影或者储藏在服务器里供观众随时调阅;如《秦叔宝尉迟恭》《喜庆三元》《麒麟送子》《桃园结义》等题材是滩头家喻户晓的经典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和三维技术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民俗文化故事的动画制作速度、效率和灵活性。而如今APP、自媒体等软件的发展和普及,使得集体观赏变为一对一的单独观影,还可以做交互式的观赏,将三维技术融入动画使其更生动。三维技术和年画故事的动画场景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了我们视觉和感官上的享受,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在追求科技感的同时,若可以用最精简的“少即是多”的思绪去创作具有科技感应的互动界面,更能表现出深具内涵的互动模式作品。

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自动生成年画故事的动画场景系统,如《老鼠嫁女》这个经典的民间故事,通过分析老鼠的运动属性以及可变的动画性来生成动画角色,进而进行互动游戏的场景变化,在与观者的互动过程当中形成符合滩头年画文化内涵的、具有艺术美感的以及含有丰富社会趣味的互动游戏场景。这种虚拟的环境给人一种“声临其境”的感觉。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数字化模型,可交互式地探索虚拟物体的功能,对游戏的动态、感官、多维度等诸多方面进行交互与分析。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