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视域下中西艺术交流研究
2020-10-09刘静
刘静
摘 要:在东西文化交流中,“丝绸之路”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在中西方文化传播中,尤其是艺术交流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丝绸之路”的地理意涵、政治经济意涵和文化意涵三个不同的维度对“丝绸之路”做概念上的分析,引出“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文化特征和其现实意义。说明“丝绸之路”视域下的中西方艺术交流在整个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意义,为中西方文明互鉴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关键词:丝绸之路;中西方;艺术交流
中图分类号:J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2-00-02
一、“丝绸之路”的意涵
(一)地理意涵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最早提出的在中国(汉代)和中亚南部、西部已经印度之间的一条交通路线。该路线因其主要贸易以丝绸为主,故得名“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在地理意涵上来讲,其实早于我国汉代就存在于中国与中亚与南亚之间,还包括西亚和地中海世界;同时,“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的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地。“丝绸之路”在地理上不是稳定不便,随着国家(丝绸之路沿线)统治者的变化、朝代的更迭以及宗教、自然的因素的影响,“丝绸之路”的路线也会发生变化。
(二)政治与经济意涵
“丝绸之路”的地理意涵为我们清晰的勾勒出一条贸易之路。“丝绸之路”贸易范畴也不仅仅局限于丝绸,贸易对象范畴为植物(茶叶、香辛料等)、动物(马匹等)手工制品、艺术品(美术品)乃至人口。由于中国是丝绸的盛产之地,所以中国在“丝绸之路”上在很长时间占据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不仅体现在地理位置上,而且还体现在经济与政治中。在古代,“丝绸之路”更是指以中国为中心的经济中心。贸易的往来沟通了国家间的经济需求,搭建起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结,在经济作为桥梁之下,国家的政治联系也愈发紧密。成为国家外交政策一个重要的考量点。为了顺畅经济与贸易,国家在制定政策(尤其是语言政策)时,会将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外交政策纳入重要的出发点,达到政治上的交流。为经济发展做好上层建筑的构建,同时也为文化的有效传播做好政策支持。
(三)文化意涵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上,“丝绸之路”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由于贸易的物品所占的显著地位,使得古代中国在经济、政治上处于当时“丝绸之路”的中心。因此,中也形成了以古代中国为中心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心。在“丝绸之路”中,文化的交流如同一张网络,参与其中的不仅有商人、使者,还有工匠与画师。无形中形成了思想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而这条路,国家与民族之间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条商道,更重要的是一条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利益的呈现品,而是文化遗产尤其是艺术遗产的再现。由于“丝绸之路”的地理与经济特征,使得这条路上的活动不仅仅是一条通商之路,在贸易活动之下,更多的是文化的互动与互通。
二、“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特征
(一)文化流动性特征
“丝绸之路”中文化的流动性特征主要是指:在不同语言之间、服饰体系之间、饮食方式之间发生文化的传播。由于“丝绸之路”所涉及的民族和国家众多,文化的差异性极为显著,差异性是导致文化不断流动根本原因,是文化得以在不同语言之间不断交流的内生动力。“丝绸之路”的贡献就在于在中西方之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官方和民间的文化的文化交流。值得注意的是,“絲绸之路”有时会因战乱和政局的变动等因素停止商贸活动,但是文化的传播不会因为以上所提到的政治等原因停滞,所以说,在“丝绸之路”中,文化呈现出流动性特征。文化的各种影响因子会通过各种渠道输入或输出。
(二)文化渐进性特征
按照传播学的理论,所有的交往者都带着一个满载信息的生活空间,带着丰富的经验储存进入传播关系中,借以解释自己得到的信号,并决定如何回应。在“丝绸之路”中,文化的呈现出渐进性的特征。也就是说文化的传播首先是收到外来物质文明的彼此影响,继而形成了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贸易网络和经营方式,再由这样的网络将其文化通过物质载体传入其他国家和民族。例如,粟特领袖墓葬出土的图像就显示出粟特商队歌舞和宴饮的场景,这些都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粟特与波斯文化,但是这种了解的路径不是激进的,而是通过物质载体渐进传入的。同时,这种传播路径也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双向渐进。按照社会分层逐层渗透的。
(三)文化双向性特征
威尔伯·施拉姆认为:“最典型的和最频繁的传播模式是一种长时段的双向关系,在通常的情况下,参与者在交流中卷入的程度是不均衡的。在这样的交流中,符号是共享的,但对参加者而言,符号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不过交流结果是,理解随着交流的进行而逐渐加深。但结果不可能是含义完全一致,因为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致的。此外,随着符号交换的进行,新的意见分歧几乎必然要出现,这些分歧就必须靠进一步的交流来解决。”[1]
正如施拉姆所说传播模式是一种双向关系,“丝绸之路”的文化的交流特征也具有双向性特征。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交流中参与程度不同,但是文化的信息是共享的,艺术和经济在“丝绸之路”的交流中不是单向度的出现,不是单一的输入和输出。而是双向性的共享,在这一特征之下,“丝绸之路”视域下的文化交流就是相交相融,呈现文明互鉴的结果。[2]
三、“丝绸之路”视域下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
(一)政治意义
“丝绸之路”视域下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政治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有助于构建我国外交政策,更好地服务于文化的交流。众所周知,文化外交是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各地做好文化外交即在沿线加大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才会助力国家公共外交政策的构建。而在文化外交中,艺术文化的交流和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会扩大文化传播的力度。其二,有助于地方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文化“软实力”由约瑟夫·奈( Joseph Nye) 教授提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极大的认可。而“丝绸之路”视域下的艺术文化交流,会大力增强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气质,加强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打通文化沟通渠道,而透过这样的气质可以更好地建立大国格局,有利于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建立文化共同体。[3]
(二)经济意义
“丝绸之路”视域下的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的经济意义在于。用文化搭台,经济来唱戏。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文化产业链的建立和发展。通过艺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区域经济中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走出去,同时也将更多符合当今社会发展主流文化的艺术品和经典的艺术理念请进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经济上的双赢,文化的互通与文明的互鉴。可以从经济上这个维度最终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这样优秀的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从“丝绸之路”为点向全球形成辐射,最终形成整个人类的文化共同体。
(三)文化意义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古代“丝绸之路”中宗教文化的传播为当时许多的新文化因素提供素材,同时也使得多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渗透。例如,寺院壁画、佛像雕塑以及石窟作品等。其次,“丝绸之路”因其名可看出,对当时的时尚艺术也是起到了推广作用,将中国盛产的丝绸传播到阿拉伯地区和地中海世界。以物质文明为载体的中国时尚艺术文化得到了认同与传播。最后,“丝绸之路”视域下的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当代的东西方文明的互鉴起到了桥梁作用,有助于彼此增进了解和文化的认同,可以在不断的交流中增进了解,互融共通,在不断的交流中减少摩擦,达到共享的效果。[4]
四、余论
在东西文化交流中,“丝绸之路”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在中西方文化传播中,尤其是艺术交流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丝绸之路”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多维度的意涵。由于“丝綢之路”的地理与经济特征,使得这条路上的活动不仅仅是一条通商之路,在贸易活动之下,更多的是文化的互动与互通。“丝绸之路”视域下的中西方文化的传播具有流动性、双向性和渐进性等传播特征。在这些特征之下,“丝绸之路”视域下的文化交流就是相交相融,呈现文明互鉴的结果。贸易的往来沟通了国家间的经济需求,搭建起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结,在经济作为桥梁之下,国家的政治联系也愈发紧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当代的东西方文明的互鉴起到了桥梁作用,有助于彼此增进了解和文化的认同,可以在不断的交流中增进了解,互融共通,在不断的交流中减少摩擦,达到共享的效果。[5]
参考文献:
[1]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荣新江.东西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沙武田主编.丝绸之路研究集刊[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7.
[4]李敏.文化外交与地方对外文化交流[J].理论学刊,2010(2):114-117.
[5]秦迎林.上海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发展策略研究[J].管理观察,2016(10):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