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课:在故纸堆里找到生活和自我

2020-10-09王梦茜

教育家 2020年34期
关键词:艳霞历史情境

王梦茜

我们的对话从“问题”开始。

王艳霞是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的一名历史教师,她的历史课堂往往以一个个开放性问题为线索,为学生营造能够各抒己见的课堂氛围。为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并创设深度思考的课堂,她会在讲授课程之前向学生下发预习学案,每一份学案中都会有一两道能力思考题。然而她发现,相同难度的题目,若提前出现在预习学案中,学生们上课时给出的答案基本相似,答题语言也相对规范;若是预习学案中没有的,教师直接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反而能够引发较大的争议与深入的讨论。为什么有更多时间去思考的问题,答案反而趋于相似?如何让学生生成自己的问题与思考?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上让学生离历史的本质更近一点?王艳霞与记者分享了她的摸索与实践。

历史就是我们的生活

历史是什么?十多年前就有学生问过王艳霞这个问题,她当时的回答是“以史为鉴”。学生们对此的理解是,历史知识面越广,解决问题就越游刃有余。后来,王艳霞读了一本令她感触颇深的书,书名是《历史学是什么?》。“历史学就是在历史学家有选择的记录的基础上,总结研究历史和其发展的规律和方法,然后以此为基点形成创新性的思维力。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要发展,就不能一味地故步自封,要朝着一个大的发展方向,不断去丰盈、去创新。”在王艳霞看来,科学学科的创新力带来的是生产资料的积累,人文学科的创新力则将带来人文果实的厚积薄发。从这一层面来看,作为一名人文学科教师,似乎更加任重而道远。

每一次迎来高一新生,王艳霞都会在开学后的第一节历史课与孩子们一起讨论“历史是什么”这一问题。面对刚刚结束暑期生活的学生,她一般都是从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或社会现状入手,比如去年暑假孩子们在追的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她在课堂上展示了剧中饱含细节的图片与短视频,长安城一百零八坊、芙蓉冠、咬唇妆、叉手礼……大到长安城结构、朝廷典章制度,小到妆容衣着、食货物价,在高度还原的大唐风土人情中,她与学生一起回顾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外交与民族关系。随后她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剧中所呈现的大唐王朝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我们现在还能见到多少?”从消失的文化讨论起,许多学生提到了“非遗保护”的概念。王艳霞接着问:“现在非遗保护的力度是否足够?如何能更好地进行非遗保护?”学生们给出的答案不拘一格,涉及多个学科的内容,他们思维的扩展和思考的生成都让王艳霞感到欣悦。下课前,她问学生:“现在你们知道历史是什么,学习历史又是为什么吗?”有学生回答:“历史其实就是我们的生活,学习历史就是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王艳霞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运用中将知识深化与内化。她的课堂上出现过辩论会、展览会、拍卖会。“凡是我觉得可行的,能够把学生思维最大化调动起来的形式,我都会尝试做成系列课。”

找寻回归本真的历史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从知识立意走向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王艳霞所在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出了核心问题、问题情境和心育策略三结合的改革方案,反映在历史的教学实践中,即推动历史课堂向更为灵动、丰厚、回归本真的方向发展,从而体现历史课堂真正的高尚性。

王艳霞在教学设计里写道:“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应该是基于一课时的教与学而形成的蕴含思想性和价值观并统领全课的历史素养,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分析阐释历史的视角。”她认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素养,高度概括起来就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通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深入历史,回到历史的时间和空间中,这是‘时空观念;在特定的时空中去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是‘唯物史观;在理解与评价的过程中,对用到的影音、图片、文字史料进行分析,是‘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而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和深入的剖析点往往会回归‘家国情怀……我们想要给予孩子们的就是这种理性思维框架下的感性人文情怀。”

在执教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时,王艳霞发现这两节课的内容较为庞杂,政治、经济、军事三个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教材内容面面俱到,易造成知识碎片化的问题。于是,她将两节课融在一起讲,以“大唐盛世”作为课堂的“灵魂”,清晰地展现历史的脉络与图景,带领学生溯流探源大唐从鼎盛到衰败的过程,由表及里透视历史的演进。

“说到中国最伟大的皇帝,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想到唐太宗或者康熙。可是在西方人的眼中呢?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所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称隋文帝为中国最伟大的皇帝。”以这一问题导入,王艳霞带学生进入短暂却影响深遠的隋朝。她善于以情境为基础,以问题为引领,引发学生的多角度历史思维能力。

这堂课中,她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在“追求大历史化、融入感和反思性”。如运用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实作出合理解释”。又如讲到安史之乱的原因时,她向学生展示了来自唐代大臣颜真卿、宋代史家司马光、清代史家赵翼、近代学者陈致平及王寿南的评论,意在让学生“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增强史由证来、言必有据的实证意识。

“教学情境的设计除了思维含量上的考量外,还应从逻辑的角度去勾勒一种思维脉络,也就是从分析史料,到重组信息,再到结合知识,最后让学生在清晰的逻辑演进中提升认知、熟悉方法、拓展思维。”王艳霞总结道。

在“开放”中“追问”

王艳霞强调“追问”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去探寻历史,然而她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学生“不会问问题”,而“追问”恰恰需要建立在“会问”的基础上。有时候,她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课堂上往往要沉寂十几秒,才零零星星有几个学生举手。学校推进的教学改革倡导“以问带问”,王艳霞便尝试在课堂上抛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实践几年之后,她发现若提出开放式问题,然后给予学生指导方向,“追问”的达成则会相对容易。

去年,王艳霞参与大连市“千课计划”,上了一节公开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她以深圳市罗湖区的开发、发展为主线,以“挑战与机遇”为核心问题,设置了三个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其中一个问题情境是关于“深圳东湖丽苑兴建争议”。东湖丽苑是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由深圳出地、香港出资,1980年双方签订合作建房合同。王艳霞问学生:“如果你是与本事件相关的工作人员,你是支持還是反对?你又如何应对对方的观点?”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不断有学生举手向王艳霞提问。有学生问她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回答问题。她面对整个小组的学生问道:“你在驳倒对方观点的时候都会用到什么方法?”有学生说:“会先考虑对方为什么会这么想,有没有合理的成分。”另一个学生补充:“我会思考如何规避对方答案的合理化成分。”……问题发展到这里,王艳霞认为不一定要求学生最终总结出一个完美的结论,关于“追问”的达成已经是这节课最大的成功。“我觉得能否在课堂中收获‘追问带来的课堂生成,主要在于教师的开放性问题设置是否到位,‘以问代问的引导是否到位。”这一课中,学生在三个开放式问题情境的解决过程中的收获各自不同,有的学生懂得了如何去挑战困难,有的学生明白了思维理念指挥行动的道理,有的学生告诉王艳霞方向最重要。“这种思维碰撞出来的火花极其美妙。”

因为王艳霞的大多问题都是开放式的,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上执着于“标准答案”的学生倒不多。例如,在讲授微课《宋元时期的经济社会的新变化》时,王艳霞与学生说:“我们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史料论证了一个学术命题,得出结论。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学术论证是完美无缺的,历史的沿革和深入一直处在变化中。”随后,她请学生围绕宋元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与不变”来谈谈。学生们在这一方向的引导下自由回答:“对,政治体制在变,朝代版图在变,可是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没有变。”“社会经济史在变,但农业社会没有变,自给自足的耕作方式没有变。”“思想文化的表现形式在变,但独尊儒术的状况在根本上没有发生变化。”……王艳霞的历史课堂上最多的问题是“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认为他的做法有什么可取之处,又有什么不足之处?”这类问题很难有标准答案,所以学生们在课堂上更关注的是自己的答案是不是合理,而不是标准答案是什么。不过,王艳霞坦言:“高三的下半学期以及每场考试后,学生最执着于‘标准答案,因为这个时候他们需要一个标准去量化自己的学习。”

李大钊说过:“研究历史的趣味的盛行,是一个时代正在生长成熟、正在寻求聪明而且感奋的对于人生的大观的征兆。这种智力的老成,并于奋勇冒险的精神,不但未有以消阻,而且反有以增进。”他认为,“立在过去的世界上,寻出来的新世界,是真的,实的,脚踏实地可以达到的。”他把历史比作“时”在人生世界上建筑起来的一座高楼,登之愈高,无限的未来世界,才能看得愈加清楚。王艳霞认为这正是读历史给人带来的巨大能量,她希望她的学生能够秉持着万物皆在我胸的自知与史鉴为我用的自信,在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艳霞历史情境
画出思路,画出精彩
敬廉 守廉 践廉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非营利组织为有需要的人量身定做衣服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An Analysis on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CA Corpu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