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法在工商管理专业必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0-10-09易攀
易攀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理念等均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问题导向法是一种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其主要是结合学科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教学,通过问题导向的形式引导学生妥善解决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本文以《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作为具体分析对象,详细阐述了问题导向法在该门课程中的具体应用,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问题导向法;工商管理;专业必修课;教学;应用
1引言
近些年,随着世界文明的发展不断趋向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中国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衍生了诸多新型教育教学方法,其中问题导向法便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方式。问题导向法主要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通过构建与学科内容相关问题的方式推动学生预习、学习知识的学习方式,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问题导向法主要是将社会需求情景、学生在切身体验高等教育教學活动中的经历深度融合,主要是将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成效进行分析对比,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提高教学质量。
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向法的重要意义
(1)可以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以及目标意识。《国际贸易实务》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具备内容繁琐复杂的特点,学生学习难度较高。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学习兴趣与激情,那么其将会认真听老师讲解,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堂之中,领悟问题的处理方式以及处理思想。同时,利用举一反三的形式学生便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妥善解决,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目标意识。
(2)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导向法主要是推动学生积极加入到学习过程之中,对自己的错题进行全面检查,在此过程之中,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建议,引导学生从哪些维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之中,不但能够掌握妥善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且还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3《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问题导向法的实施
3.1设计问题
问题导向法在具体应用过程之中,其是否可以实现预期效果与“问题设计”存在直接关联。对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而言,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某一概念,教师通过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进行思考,但是这些问题通常是辅助性作用,其作用与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之中,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的解决,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学途径,发挥着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于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应用问题导向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必须要对下列三点进行综合性考虑,其一是教学目标、其二是设计问题应当具备趣味性、其三是设计问题必须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3.2开展问题解决活动
若想确保问题导向法可以顺利开展,那么解决问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确保每一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破除时间、空间这两个维度上的限制,对学生的实践经验、学习经历等各个方面进行整合,从而帮助其妥善解决问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根据该门课程的具体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教学中存在的一问题,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
3.3鼓励学生提出疑惑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为重要的是“在于疏而不在于堵”。实际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由于错误导致的问题也说明他们的思维能力还存在不足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灵活的方式引导学生,应当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转变成课堂主要的研究内容,让他们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同时,也解决了大部分学生存在的思维误区。这样就可以使他们通过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建立适合自己的数学思维,使思维模式得到创新。
3.4点评与考核
当课堂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当根据每位学生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进行点评,然后给出合理的分数,并将该分值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如此一来,学生将会积极的加入的学习活动之中,充满兴趣、动力的参与活动,认真思考,而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会因此而明显提高,有助于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
4结语
总而言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问题导入法的引入是一门重要艺术,教师应当积极应用,多多实践,逐步提高该方法的应用效果。由于该门课程使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对学生的就业、升学均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应当注重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认真学习、认真对待,以便更好的理解与掌握专业知识,使问题导向法发挥实际效用。
参考文献:
[1]何娟,杜延庆,薛颖.基于问题导向法的《电子支付》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82):92-93.
[2]宁玥,杨永波.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规划馆项目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上),2019(05):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