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小学阶段以读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
2020-10-09段小亮
段小亮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阐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践行“以读为本”的理念,在课上开展有层次的阅读课文的一些做法,旨在提高学生与文本有活力的阅读过程。
【关键词】通读感悟;细读悟语;品读悟情;诵读积累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上出现读书被教师越俎代庖现象,即“教师对课文讲的多,学生读得少,记得多”的现象,这是一种急功近利不可取的教学行为。阅读教学应该是教室里书声朗朗,教师将“读”贯穿语文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 通读感知
通常我们拿到文本总是先通读一遍,进行“整体感知”,这是最自然不过的。在上语文新课时,一般是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课文,如自由读,指读,“开火车”轮读,对于难读的长句,教师还进行示范读,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通读阅读习惯,让学生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把课文读通,并初步读懂,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全体性地读 让全班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地朗读课文,他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注意要出声读、大声读。这时速度快的可以多读几遍。
(二)再選择性地读 这种读是在前面自由读的基础上,让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来读,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充分地展示自己。他们会从中学会选择、评价。同时,也可促进同学间的互相学习与共同提高。
(三)接段读 课堂时间有限,这种点面结合式的朗读,即让学生喜欢读第一段的同学站起来读,读完后坐下,再让喜欢读第二段的站起来接着读。这样一段一段接下去,到最后一段时,可提醒一下,还没读过的同学请抓住机会来站起来读。一轮下来,全班同学都能读到他最喜欢的一段,有的同学可能还会有读好几段的机会。有的课文段落数较少,而每个段落又较长的,不宜用接段读,可用同样的道理选段改为接句读。
(四)自读说话 由于个人经验和认知水平不同,学生自读课文,对课文理解是不同的。并尊重学生的初期阅读体验,让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受到启发,得到提高。例如学生自读《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后,教师问“我想知道你们在夏天,想变成哪些事物呢?”,有的学生说想变成青蛙、小鱼、蝴蝶,还有的说,想变成龙虾、小蝌蚪。大家哈哈笑起来,有的小朋友说,夏天没有小蝌蚪,不能变。是啊,学生讨论兴趣盎然。我们大家再齐读一遍,看看课文里,提到在夏天变成哪些东西,学生读得更有滋味了。
二、 细读悟语
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得通过细读,即“细读悟语"阶段。 这个阶段教学最能反映出教师的创造力,也是课堂教学中最精彩之处,在学生自读自悟说话的基础上,开展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的对话,通过“对话”促进学生细读,体悟语言,形成语感。细读必须体现以下三个特征。
(一)读思结合 通过ppt出示阅读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
课文与先前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找到所学课文的异点,从而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如《欢乐的泼水节》写了哪些你印象深刻的场景?就可以思考印象深刻的句段,再用自己的朗读深化自己的体会,升华情感。
(二)读议结合 课堂就是同学们交流的平台,读书要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要强调师生、生生互动。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如在教《羿射九日》一课,学生读到第4--6自然段后, 教师问学生,为何出现两个“九十九”,为何不用“八十八,六十”其他数字呢?从羿射日的动作中,你领悟了什么?,学生为此讨论。过后,学生并再读文本理解原因。
(三)读练结合 阅读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基础。练习并非都是要学生拿起笔来写,通过比较读、对比读、换词读、删词读等的精心设计,都是体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的训练。
三、 品读悟情
在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基础上,学生就会自然地从心中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一种要与作者心灵的沟通的感觉,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对课文进行品赏玩味地读,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此时,教师让学生自已品读,采用“读中悟情”、“评读促情”的办法进行辅导,教师在学生读完课文后,这样问“你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自觉地纠正不正确的朗读方法。为了提高朗读兴趣,活跃气氛,教师就设计多种形式朗读,根据文章篇幅,有重点段落朗读,句子欣赏朗读、精彩片段朗读;根据学生个体,有全体朗读,分组朗读,师生朗读,等多种形式朗读。
四、 诵读积累
经过前面的流程,最后教师煽动积累的欲望。“多美的文章,你想把它读背吗?”,学生跃跃欲试,因为许多文学家都基于对语言的积累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熟读甚至是背诵课文比系统的分析讲解更有效。学生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熟读成诵,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吸收,发展语感。背诵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品读一个段落后,由于学生充分理解了语言结构,体悟到文章的美,就有一种读后要背诵课文的愿望,也很容易背诵课文。我常不失时机地让能背诵的同学合上课本,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段落。久而久之,学生尝到了背诵的甜头,很自觉地将一些优美的段落熟读成诵。
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文章体裁,文章难易程度,写作特色,同时还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
水,进行最符合学情的“以读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深得学生的喜爱。
参考资料:
[1] 郭红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析[ J ].学科教育,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