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课堂教学“慢教育”的情境创生

2020-10-09李文琦

艺术大观 2020年5期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

李文琦

摘 要:“慢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中国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中。理念所追求的是一种沁入式教育,提倡教育中的“润物细无声”,教育的考察重点由重知识转变为重见识。这一理念的提出可以说是对我国课堂教学现状的一种警醒和弥补,时下,“慢教育”教学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付诸实践。本文针对“慢教育”理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进行思考,并对所需情景创生的措施进行阐述。

关键词:慢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情境创生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5-00-02

一、关于“慢教育”理念

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学者出访美国的初级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慢教育”一词。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初级教育现状的差异,中国学者对于国内的“快餐式”教學现状和课堂“超速”现象进行了深入反思。为了完善和弥补当时课堂教学现状存在的不足,“慢教育”理念应运而生。

所谓“慢教育”并不同于“漫教育”,不是任由学生自由发展、怠慢成长,而是暂时放弃追求快节奏教育,遵循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慢教育”理念所追求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提倡“日常生活式教育”和启发式教学,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领,以期在潜移默化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成长发展规律,一味求快的“拔苗助长”对学生发展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二、音乐课堂教学“慢教育”艺术情境创设的价值

有一则寓言这样写的:上帝给一个人任务,让他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蜗牛在尽力往前爬,可依旧跟不上那人的步伐,而那人的耐心有限,开始不耐烦的催它、拽它,但蜗牛却只能依旧一点一点往前挪。那人懊恼之余开始抱怨上帝为什么要让他牵着蜗牛散步?可周围却没有回应,那人只好任由蜗牛自己慢慢爬,忽然之间,那人闻到一阵阵沁人的花香,还有悦耳的虫鸣。那人开始困惑道,为什么之前没有发现这样美好的事物?甚至开始怀疑难道是蜗牛在带我散步?

寓言中的人就好比是教学中的教师,而学生则是寓言中的蜗牛角色,教育应是“慢”的艺术,不能一心只顾赶路,而忽略了路途中美丽的风景。“慢教育”理念是将课堂回归教育原点,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教师发展的需要。音乐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性和审美性的艺术,音乐课堂“慢”节奏教学应该给学生体验音乐创造和自由想象的空间,给教师关注学生成长过程的时间,以此来提升师生之间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音乐课堂教学“慢”艺术的情境创生

音乐课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智力与非智力等因素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用“慢教育”理念进行情境创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一)注重音乐教学的“联觉”反应

“联觉”在音乐美学中是指给出的声音信号与所产生的视觉反应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大量的实践证明,音乐带给人的感受不仅仅只是听觉反应,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听者会产生大量鲜活的想象活动。在诸多音乐“联觉”的实验中有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即音乐作品能唤起人们的感觉具有高度的共识。比如分别给出两个音高不同的音响,面对薄荷糖和巧克力两个选项,听者的共识就是高音像是薄荷糖,低音像是巧克力。

联觉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特别是在音乐欣赏课中,联觉反应的效果是不可替代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感性思维去听,引导学生融入音乐、感受音乐并产生联想。例如,当在欣赏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时,教师引导学生初听,对作品有个初步印象,学生们会联想到涓涓小溪流出山涧的情景。借此联觉反应产生的效果,在复听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听辨作品中的配乐,如伏尔塔瓦河的源头——小溪是以长笛和单簧管等表现的,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是以小提琴为主表现的等等。在联觉效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融进音乐,感受音乐的轻重急缓,体会作品的创作意境。注重音乐课堂教学的联觉反应,给足学生产生联觉反应的时间和空间,适当减少“文学化”教学方式在音乐课中的运用,在学生本能反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音乐的审美教育。

(二)运用音乐课堂中的“留白”艺术

“留白”,来源于中国书法绘画艺术,讲究在画面的布局上留出适当的空白。绘画留白,妙在无墨处,人们观其欣赏之,并可在其中腾挪想象。教育的留白,在于给正在发展中的人足够发挥个体能动性的空间。音乐教育对学生美育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在实施教育时应注意留给学生以足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畅游知识海洋。

从音乐心理学角度讲,音乐能力心理结构的核心是音乐的感受能力,它还包括音乐感知能力/音乐听觉、音乐的记忆能力、音乐的运动觉能力、音乐的想象能力等。其中,音乐的想象能力是学生在接触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知能力进行新形象的再创造。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实施,音乐课中的“留白”艺术得到重视,比如教学目标不再一味追求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音乐课应该注重拓宽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等。比如,在教授《伏尔加船夫曲》一课时,除了要掌握住本课中的知识技能外,还需要学生通过音乐体会歌曲的创作背景,学生自由想象当时作曲家创作时的所看所想。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联想,最后教师结合真实的创作背景向同学们描述的是纤夫拉着沉重的货船,踏着艰辛的步伐由远而来,再远去,直到最后消失的画面。[1]

此外,在“慢教育”所提倡的以考察知识转变为考察见识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中,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不宜过多,更应注意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引导学生建构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框架。还是以《伏尔加船夫曲》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插入中国作品《黄河船夫曲》欣赏,引导学生探索两首曲子异同,意在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来打开学生的音乐眼界。

(三)创设音乐课堂中的“慢氛围”环境

课堂“慢氛围”创设是指教师在课前备课,设计好课堂内容,让课堂进行的慢中有理。实践证明课堂氛围是否合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如钢琴学习中的慢练,将钢琴曲原来速度放慢一倍或者数倍进行练习,在慢的过程中给大脑足够的时间,认清每一个音符和节奏,提高识谱的准确率,打好基础后达到后面的厚积薄发。一节“慢氛围”的音乐课堂应该从教学目标的设立、课堂导入到解决教学重难点,都慢下来。如学习钢琴曲《野蜂飞舞》,这个作品是快节奏钢琴曲的代表作品,每一位演奏者的完整演奏都是在“慢练”的基础上形成的,因为他们也都需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准确识谱,基于音符的准确性加入技巧和感情,作品才算完整。音乐课堂教学也应如此,慢课堂重视学习方法的引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其上课节奏要照顾到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授重难点时要耐心等待学生的接受过程,接受学生出错并对易错点分析透彻。“授之以渔”,事半功倍。

(四)关注音乐课堂教学的“慢生成”过程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生成性目标、生成性教学、生成性课堂等词进入教育工作者的眼帘。所谓“生成性”是相对之前教学活动的“预设性”而言的,生成性讲求动态的生成。在生成性教学理论中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自主建构,采用启发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在此基础上,不少学校提出要追求“课堂活动生动性,课堂关注生成性”的教学状态。

音乐学科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注重情感性和审美性。在生成性教学中强调了学生学习需自主建构知识,换而言之,在音乐课生成教学中,学生应通过自己的感知,欣赏美、认识美、理解美,但音乐是聲音艺术、听觉艺术,故教师很难直观地向学生们讲授什么是美。所以作为一种沁入式艺术,我们音乐课堂生成性教学更需要“慢生成”,包括教学目标的慢生成、教学过程的慢生成和教学内容的慢生成。在一堂“慢生成”的课堂中,教学目标的慢生成应该是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不能拘泥于自己理想中学生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接受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不正确、不够准确的回答时,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机制,运用启发式引导。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偏差、思维受阻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如欣赏器乐作品时,教师引导学生听辨音乐片段中有什么乐器参与演奏,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认知作答,其中会有学生由于自己知识储备有限或分辨有误等情况给出错误回答。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适时地启发、引导学生,从而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

四、结束语

几十年来,“慢教育”理念由于其独特的教育视角,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本文针对音乐课堂教学中“慢教育”理念实施所需的情景创生提出几点实施措施,包括注重音乐教学的“联觉”反应、运用音乐课堂中的“留白”艺术、创设音乐课堂中的“慢氛围”环境、关注音乐课堂教学的“慢生成”过程。教师作为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传播主体,在音乐课堂教学“慢教育”的情境创生中,应多关注学生的音乐需求,“以学定教”。慢,不是对惰性的放纵,而是要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寓教于乐,其乐无穷。

参考文献:

[1]朱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慢”艺术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音乐课堂教学
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谈《惠东渔歌》音乐课堂教学
音乐教育的审美性与教育性
古典可以时尚流行可以经典
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探讨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音乐教学理念
低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多媒体运用初探
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问题探索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