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内部审计的思考

2020-10-09李萍

理财·经论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大数据

李萍

摘要:当前大数据正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着会计、审计等行业的发展。本文阐述了新时代下大数据的意义及其特点,分析研究了大数据发展趋势,并对审计人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审计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内部审计;发展趋势

一、对数据化审计的认知

20年前,说到大数据审计,大家可能觉得很“高大上”甚至无法理解,20年后的今天,网银、支付宝、微信的普遍应用,滴滴打车、美团外卖、无纸化办公等带来的便捷,互联网的发展产物随处可见,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到来。如今,大数据已经对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数据在互联网行业主要是指这样一种现象:互联网公司在日常运营中生成、累积的用户网络行为数据。推而广之,审计大数据可以界定为在审计工作中形成的与审计事项相关的所有行为数据,包含审计机关和审计对象的所有相关活动。大数据强调的是信息共享、数据开放,核心是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基础上的预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决策。数据化审计已然是审计人员安身立命的技能,是风险探索的工具,是审计智慧的延伸,是审计进行价值创造的基础。

二、数据化审计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从审计技术方法层面进行创新,实施互联网大数据审计,既是势在必行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审计工作的现实需要,建立健全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审计监督机制,迫切需要互联网大数据审计。创新建立互联网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即运用顶层设计和基层经验相结合的信息化建设理念,构建全国统一的数字化审计平台,科学规范有机地集成所有审计业务数据。通过共享审计对象的所有经济业务数据、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或者内部审计报告,以及行业和历史的审计资料,应用大数据技术加大审计数据的比对和关联分析力度,这既有利于实现审计技术方法的现代化,又有利于推动审计理念的国际趋同。

(二)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及与审计工作的联系

大数据被定义为信息爆炸时代的海量数据及其相关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数据与审计工作联系越来越紧密。总结起来有如下特点:

1.数据体量大

与传统数据量级不同,大数据选取并处理的分析对象是全部原始数据。大数据分析不再局限于被审计单位数据,而包括系统可获取的被审计单位内外部数据、国家审计机关内部数据和互联网大数据等。同以往审计工作中受成本或时间限制局限于随机选样、仅获取部分样本的模式完全不同。

2.数据类型多

由于数据分析技术的突破,选取的原始数据库数据不再以结构化数据为主,而多为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审计人员通过可视化等大数据分析技术重构不同类型的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可以得出数据总体层面的分析结果。

3.数据价值度低

以大数据技术获取的每个单位原始数据中,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只占很小一部分,例如在一段视频中仅有几秒的内容是对审计工作实际有用的信息。因此,在数据处理时需要系统快速处理低价值信息,提取出高质量、高价值的部分,并予以整合。

4.数据处理速度快

由于数据处理技术的提高和分布式计算的存在,大数据处理相较于传统的数据批量处理方式来说,可以将数据集中工作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并分配至各个处理节点,实现以极为快速的处理速度提取实时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复杂的计算和相关性识别。

5.利用弱相关因素进行风险控制

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强相关影响因素和弱相关影响因素。其中,强相关因素易被确定或预估,其影响力占主导地位,如内部控制质量、公司治理模式、会计准则执行力度等,大数据对这一部分的贡献十分有限;但对于弱相关因素来说,虽然单个因素的影响力度有限,但在强相关因素影响程度相似或强相关因素无法预估甚至不存在的情况下,弱相关因素便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利用大数据技术,汇总弱相关因素,可以获取与会计信息质量、授信、坏账等有关的风险数据。

三、大数据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这也进一步影响着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综合来看,大数据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审计方法的智能化

传统的审计工作,通常都是通过函证、盘点、检查、观察等抽样的审计技术来获取审计证据,但是这种方式只能获取十分有限的数据,使得审计工作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使审计抽样朝着更加智能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审计风险。

(二)促进审计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审计方式通常是针对财务报表或者经济责任,采用阶段性或者周期性所进行的事后审计,具有较强的滞后性,无法为决策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审计信息。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员开始意识到传统審计方式的弊端,并积极推动审计方式的转变,即由阶段性审计向连续性审计转变,从而更好地降低审计风险。

(三)促进审计结论的应用

传统的审计结论,通常都是审计人员通过实施审计程序后汇总而成的审计工作成果即审计报告,其格式固定,内容单一,包含的信息量也较少。但是随着大数据在审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审计人员除了可以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审计报告外,还能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分析处理后的资料和数据,以便于被审计单位作为改善经营管理的参考。与此同时,审计人员对审计结论进行信息化处理后,还可以应用到下次审计中,这样有利于减少审计的时间和工作量,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

(四)促进大数据审计师的产生

大数据时代是以海量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前提来发挥其作用的,这就要求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来对大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鉴证,因此就促进了大数据审计师这一职业的产生。大数据审计师应同时具备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审计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大数据的分析、评估和预测能力,同时遵守公平、保密原则,对大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承担法律责任,以此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四、大数据时代下审计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一)新时代、新要求给审计监督体系带来诸多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一广三高”

1.内部审计职责范围越来越广

近年来内部审计的内容不断扩充,除了重大决策、财务收支、投资管理、项目建设等传统领域和经济活动外,又增加了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内部控制健全性等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内部审计作为“监督的再监督”的职能。同时,对审计职能也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从传统偏重于査错纠弊的监督主导型审计正在逐步向服务主导型转变,审计对整个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和效益性进行评价,兼具监督、服务和保障等职能,“护士、卫士、谋士”的作用日渐显现。

2.审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以往的审计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流于形式为内部审计部门所诟病,表现形式如项目组织老套、走过场、标准过时,就问题说问题,重要问题、敏感问题未能査深査透。仅仅着眼于鸡毛蒜皮的小事。二是审计成果束之高阁,审计成果不能在干部考核、任免、奖惩中得到应用,往往被误认为走过程、马后炮,必然导致整改不彻底,应用不到位,问题屡査屡犯、前査后犯等。三是审计内容同质化,较多停留在日常经营管理業务的合规性检查层面,对重大政策部署落实、重大经营决策、重大经营举措等方面经济责任履行的审计涉及不深,与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评价衔接不紧密。审计质量的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成果无法运用又直接导致审计质量不高,最后形成了“质量不高——无法运用、缺乏动力——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

3.内部审计技术需求越来越高

随着审计监督全覆盖要求的提出、经济责任审计新内容的加入,需要审计转变观念和技术手段以适应新要求。近年来,在国家审计信息化方面,“金审工程”三期工程正在规划构建过程中,审计信息化框架基本确立,计算机审计和信息化管理人才体系初步形成,审计监督的效能实现大幅提升,在社保审计、住房公积金审计等国家审计项目中已经初步尝试了大数据的应用。与之前相比,内部审计的工作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原先审计依附的账本已经成为审计数据中最小的一部分,而更多的是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数据、网络信息及其他。信息化手段和数据分析技术对提高审计质效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数字化审计体系。

4.审计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新时代审计监督向执行审计的项目团队提出了政治过硬、专业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新要求,同时,对审计组组长和主审的要求更高,不仅应当具备顶层视野、系统思维、专业技能,还应当具备多个专业的跨界优势、文秘水平和较高的协调能力。然而审计人员的职业发展与较高的要求极不匹配,财务部门往往将退居二线或者涉及强制轮岗年限的关键岗位安排到审计团队中,审计队伍还存在政治站位不高、视野不广、格局不大、力量配备不足与审计任务量日趋繁重之间矛盾突出,知识结构类型单一且陈旧,缺乏计算机和大数据等方面的新技术技能等问题。

(二)完善内部审计“大监督”体系构建的构想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建立审计模拟实验室、探索审计内网外网等云计算、云治理,使一切数据及运算都规范化、科学化,不仅能处理数据,更能预测数据,从而及时合理地防范风险。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强调“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因此内审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审计“大监督”体系,在“突出主干、借力用力、科技强审”上全方位发力,才能适应新时代对新审计的新要求。

1.突出主干力量,加强审计资源的合力

一是管好“三支队伍”,突出主干力量建设。近年来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不匹配、不平衡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审计机构应当拓展审计人力资源的来源构成,建设以专职审计人员为主,中介审计、特约审计为辅的综合型审计监督力量。通过完善专业负责人制度、推行审计主审负责人制度、开展审计人员劳动竞赛等方式,促进各级“上审下”审计队伍的高效运作,突出审计主干力量,培育审计家风,持续加强审计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完善特约兼职审计人员管理,建立兼职审计人员库。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和质量控制,培养外部审计骨干,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二是加强专业垂直管理,形成“上下一盘棋”。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为龙头,实行各级审计计划“一本账”管理,建立计划统一安排、实施统一标准、质量统一管理、结果统一评价的管控模式。以审计工作考核和数字化审计应用考核、“两表两报告”对迎审配合情况和审计项目质量考核等为抓手,在队伍建设、数字化审计、政策研究、审计整改、咨询建议等重点工作领域形成上下一体的审计工作合力,分级推进审计全覆盖,提升整个单位审计力量的凝聚力和权威性。

2.突出借力用力,增强监督力量的协同

一是加强与纪检监察部门的双向合作,应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程投资审计、专项管理审计等各类审计成果。联合纪律检查机关常态化开展审计反馈和约谈、移交审计问题,明确审计整改责任。建立审计线索移送和督办机制,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重大损失等重大审计线索移送监察部,对难以整改、久拖未决的问题以监察督办单的形式推动整改。

二是加强与专业部门的业务分享。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是风险管理的第一道、第二道防线,是事前的防范。俗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前后端业务和审计之间、上下级监督之间的互动应当在目前“发现问题—下发问题—整改—整改回头看”的基础上,共享发现问题的逻辑、规则、方法,既传授问题,又共享怎么发现问题。实现前后端联动,更有助于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3.聚焦科技强审,做好“数字化审计”生态

数字化审计是推进审计全覆盖的必经之路和主要的实现路径,通过科技和信息化,对重点业务领域、核心业务流程、关键业务环节、关键岗位进行持续审计监督,真正的是“大监督”的场景。内部审计机构的数字化审计仍将处于发展萌芽阶段,相关技术水平、平台建设、模型搭建一直处于动态更新提升中。各单位应当加大力度促进公司数字化审计建设,构建远程在线为主、现场核实为辅、全面覆盖的数字化审计模式。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和质量,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家层面、公司层面、第三方监督层面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的高要求、高标准,克服审计资源有限的矛盾,推动审计工作模式创新。

五、结语

推进大数据审计是应对大数据时代到来挑战的重要法宝。光靠翻阅凭证、对相关人员了解情况这些传统的审计模式开展审计,无疑是大海捞针,一个项目可能会花费很长的时间,效果却并不好。大数据审计需要审计人员熟悉相应的信息技术,运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对大数据分析出的疑点进行核实,这就会更有针对性,避免浪费时间做很多的无用功。因此,我们要积极推动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利用大数据审计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促使审计工作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苟海霞.大数据在审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及思考[J].财会研究,2014(12):40-43.

[2]张兆信.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问题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5):40-41.

[3]严刚,师惠.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内部审计发展思路研究[J].财会研究,2018(23):113-115.

[4]周俏华,程骏.大数据环境下的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消费导刊,2019(15):246-247.

[5]唐欣芽.大数据对促进内部审计发挥增值作用的研究[J].市场研究,2020(1):39-41.

猜你喜欢

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大数据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