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研为基石实现专业成长
2020-10-09刘银英
刘银英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在当今的中小学已不鲜见,教育科研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教师研究的内动力不足。有些教师的教育科研难以为继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从教师自身来讲,需要正确对待教育科研,树立教育科研的一系列正确观念。
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从“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个人感悟”三方面谈谈教师是如何通过科研实现专业成长的。
为什么研究
教育科研的误区 一是觉得教师做研究没有用,反而影响教育教学。二是认为研究高深莫测,只有高校教师、专业研究人员才能做研究,中小学教师无法做研究。三是认为做研究不就是写文章嘛!四是觉得研究要解决宏大的问题,但是我们每天碰到的都是日常现象和问题,没有问题可以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是我崇敬的教育家之一。他一生写了40多本书,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35年的教育生涯里,都没有脱离过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他白天去课堂上课,听课,当班主任,晚上整理笔记,思考一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伟大的教育家尚且如此,我们平凡的教育工作者难道不应该如此吗?
其实,教育科研远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教育科研不是学者的专利,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应该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因为最贴近教育实际、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正是中小学教育第一线的我们。只要我们从自己日常的教育生活出发,同样可以成为优秀的科研型教师。
为什么要“以研究的状态工作” 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快车道。无论是“研究教”,还是“研究学”,都表明教师首先要是一名研究者。缺乏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或者是只“教”不“研”的教师,难以站好讲台。
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 一是从个人成长方面说:使自己成为研究者,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二是从教育教学方面来说: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怎样研究
在心灵漫步中拔节生命——教育随笔 教师写教育随笔,是在炼眼——锻炼自身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在炼笔——锤炼自身表达思想的能力;是在炼意——锤炼与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操、教育抱负。教育随笔分为叙事随笔、事理随笔、论理随笔。这里我想说说叙事随笔,这是教师向科研型转变的开始。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教育行动研究,就是教师把自己在平时遇到的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整理和记录,再进行反思,把自己的感受放进去,形成一个完整的、有事实的、有分析的教育记录,并对这种叙事进行整理,供他人或自己进行反思,寻求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在理性表述中“组建灵魂”——论文写作 撰写论文的过程是对所关注的问题的深度追问形成的观点与做法,可以增强对教育的理解,积累教学经验和认识,可以训练思维,提高专业能力水平。
在蓝图谱写中实现“突围”——课题研究 首先,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丰富和发展教育教学理论,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师素质。其次是做好选题。好的选题是课题申报成功的关键。
个人感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 一是读书积累。学习与科研相辅相成。在阅读书刊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自己产生共鸣的、有感触的或者受启发的内容,摘抄下来,为写论文积累素材和理论依据。同时,我们在阅读中本身就可以发现问题,尤其是对权威质疑,写成商榷性的文章,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成果。
二是榜样学习。其实,在我们周围很多老师都有闪光点,他们有的敬业,有的工作认真,有的聪明睿智,有的责任心强,有的学识渊博,有的勤奋努力……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有优秀的教育者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是参加培训。我们要学会抓住各种学习机会,进行学习。如各种培训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 读书是吸收和准备,实践是探索和积累,写作是总结和表达。写是教师反思教育实践、改进教育行动、从事教育研究、提升教育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写作应当成为教师的需要和爱好。
岂无实践者,兹焉当反思——反思 教师研究的基本模式:135模式。“1”指的是一个中心,即以研究人的发展为中心。教师要关注学生,关注自己,研究学生,研究自己。当然,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3”指三个结合,倡导每位教师做到读书、实践和写作三者结合。“5”指教师写作(总结和反思)的五种形式:教学日记(教学后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育沙龙和教育论文(论著)。归根结底,开展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不断获得“如何教”的知识和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总之,教科研的理想境界:教学因教科研而改变,逐渐由枯燥而生动;厌学而愿学;随意而严谨;机械而艺术;单一而多样;轻负而高效。生活、语文、学生、生命、教育、幸福,一个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关键词就这样相互关联着……一切因为热爱,一切从热爱开始,努力着并幸福着。你的努力,必定成就更好的自己。
(作者单位:首都師范大学附属中学昌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