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石林彝族撒尼人火草布研究
2020-10-09王钰瑾
王钰瑾
摘 要: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纺织技艺,在民族传统手工艺、纺织材料等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体用造化”的四维视角对石林撒尼人火草布进行研究,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学者、爱好者们关注到火草布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纺织技艺;体用造化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6-00-02
一、石林撒尼人火草布之“体”
火草,学名钩苞大丁草,每年夏历的六七月份是火草采摘的最佳时节,将火草叶片背面的白色纤维撕捻为线并纺织成布,这种布匹叫作火草布,撒尼语为“za mai pa”的发音。不同于其他地区使用的火草布匹,撒尼人使用的火草布为纯纺纺织方式,即经线纬线都采用火草线纺织;而其他地区使用混纺纺织方式,即经线使用麻线,纬线使用火草线。[1]
石林撒尼人火草布洁白无瑕的布匹贯穿始终,撒尼人有这样一句说法:“织好一段布,颜色白花花,像尖刀草一样宽,像棉布一样密扎”,这大概是对石林撒尼人火草布色泽、质地最好的描述了。通过火草在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发现火草纤维含有蜡质,这不仅有助于燃烧还使火草布匹拥有光滑的表面和不浸润水的特性。火草纤维的中空结构和不浸润性使得火草布对空气中的水分子吸附能力较差,因而保持了纤维内部较好的透气结构,火草布也因此拥有“冬暖夏凉”“舒适透气”“防雨耐磨”的效果。[2]
二、石林撒尼人火草布之“用”
“用”包含撒尼人具体使用火草布的族群分布、火草布如何使用、成本价格等方面。今天撒尼人居住区的形成,是以石林县地区的土著人为主,融合了从西部昆明一带迁徙来的族群和北部陆良、曲靖一带迁徙来的族群共三部分族群为主体而形成的。因为地势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原因,石林县南部及以南的地区更适宜种植苎麻,同时根据族群来源的文化习俗,使得纺织使用火草布的撒尼人大多居住在石林县北部及以北的地区。
实用功能是火草布最基本和最直接的目的,火草布在石林撒尼人的日常生活中主要用来缝制衣服和布袋。传统石林撒尼人火草服饰大多款式简洁、朴素无装饰,男女火草服饰的上衣有长袖、短袖、短褂等几种款式。因为火草布有着“滴水不漏”的效果,所以在田野山间农耕的撒尼人解决喝水的办法之一就是在水塘边把随身穿着的火草褂脱下来,将水兜在火草褂中进行饮用。[3]
在背包方面,使用火草布制作的背包款式同今天所见到石林撒尼妇女使用的棉麻布包相同。一种为近似方形翻盖式的火草布背包,另一种为敞口式并配有火草线类似流苏效果的火草布背包。除了穿戴使用外,火草布也用来制作功能相当于今天便当的小口袋,盛放包谷、豆腐等粮食以供撒尼人上山耕作或者出门远行食用。[4]
火草褂的制作費工费时,一件成年男子火草褂,从火草叶的采摘到服装制作完成需要技艺娴熟的撒尼妇女耗时近一个月的时间。现在,在石林县当地的服装市场,一件加入手工刺绣元素的火草褂售价虽然可达5000元,但撒尼妇女的实际收入无法回报纺织所付出的艰辛劳动。
三、石林撒尼人火草布之“造”
石林路美邑村的撒尼人与石林其他地区的撒尼人不同,其织布不使用穿线器,而是使用两端呈圆柱状中间扁平的铁制工具织布刀,即使织出的火草布更加紧密结实,也简化了织布准备工作提高织布效率。
石林撒尼人火草织布工序总结归纳可分为十五道工序,具体为:
(一)采摘火草叶。将采摘的火草叶抖净泥土,放入准备好的竹篓里。路美邑村还存有一首采火草歌,翻译成汉文为:路边火草开白花,姐妹几个采火草。大山绕的千千万,小山绕的数不清。万万青山望不完,采的一篓装回家。这首歌谣表现出撒尼人采摘火草叶的艰辛,需要翻越好几座大山才能完成火草叶的采摘。
(二)洗火草叶。火草叶放入清水清洗,去除火草绒毛中的泥土、杂草。
(三)撕捻火草线。撕火草绒、捻火草线严格来说是一个工序中的两个步骤,将火草叶背面的白色纤维撕下来捻成紧实的火草线。
(四)晒火草线。捻好的火草线进行晾晒,去除其中的水分,方便储存不易发霉。
(五)收火草线。晾晒好的火草线进行缠绕变成线团。
(六)纺火草线。将两股火草线纺成一股线,一是解决手工捻线粗细不均的问题;二是增加火草线的柔韧性和强度。
(七)导火草线。通过“I”形绕线杆梳理纺好的火草线。
(八)扭火草线。把纺好的火草线拉直变得平滑。
(九)绕火草线球。在两个木桩之间将火草线缠绕成线球。
(十)挂火草线。是最容易出错的工序之一,需要两位撒尼妇女共同协作,撒尼妇女通过这个工序来确定织布的长度和宽度。
(十一)打扣。将挂好的火草线打扣收起,用作经线纺织。
(十二)穿线。同样由两位撒尼妇女一起完成,要求撒尼妇女细致耐心。
(十三)制作纬线。将绕好的火草线球缠绕在一根小木棍上当做梭子直接使用。
(十四)织布。撒尼妇女在织布这一工序中常说道:“细线好看,粗线显老”。意思为:细的火草线虽然织布慢,但是织出来的布匹线条密实,好看又耐用;粗的火草线虽然织布速度快,但是织出来的布匹线条相对疏松,美观度和耐用性也较欠缺。
(十五)洗晒火草布。将洗火草布与晒火草布这两个工序放在一起是因为防止火草布使用后缩水。通常撒尼妇女会对纺织好的火草布进行2-3次的清洗和晾晒。
撒尼妇女通过捻火草线、纺火草线、扭火草线、织布刀等工序、工具尽可能地将火草线变得密实紧凑,最终呈现出厚实严密、白色柔软的火草布。
四、石林撒尼人火草布之“化”
“化”包含石林撒尼人火草布使用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等内容。在火草织布技艺传承方面,传统石林撒尼人以家庭式母亲传授给女儿的形式进行传承。居住在石林县路美邑村的省级火草纺织技艺传承人杨竹兰老师至今已经相传四代了,因为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年轻的撒尼女子们纷纷外出务工务农不再织布,杨竹兰老师便将火草纺织技艺传授给同村中的李若芬等撒尼妇女,她们有时会将织好的布匹售卖给服装厂。所以,在石林撒尼人火草纺织技艺传承方式的变化中,传统的母女传承变为了师徒传承;传承的对象也由家庭成员变为生活需要的人群;自给自足的织布方式转变为市场需求的织布方式。[5]
因为早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水平变化不大,火草布在原材料和使用方面基本维持传统形态。到了90年代,火草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火草的生长数量降低,同时生活物品的多样化使得火草纺织品越来越少见。石林撒尼人穿着的火草褂材料也由麻布替代,而火草布制作的火草褂则从传统的实用功能变为撒尼人民族文化的象征意义,当地人多数将其放置家中在重大节日时穿戴使用。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火草布从石林撒尼人传统精神理念的思想与行动统一,变成了思想上对祖先文化一种意识的留存。
在经济发展、自然生态、市场需求等多个影响因素下,火草纺织技艺已经不再作为生存技艺来满足石林撒尼人日常生活的实用性需求。但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人力、物力几个方面,更体现在人文情怀、手工价值、绿色环保等方面。在机器化纺织和化纤材料广泛使用的今天,可持续设计理念、环保材料、个性化手工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火草布原料取之自然、全程手工织做以及布匹自身呈现出的冬暖夏凉、防雨耐磨的特性都是现在化纤材料无法具备的条件,这种手工艺的价值、火草布匹的特性和火草布所代表撒尼人的文化寓意是无可比拟的。
五、结束语
虽然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的使用方式、文化意义已经被弱化,原材料火草布也被棉、麻等布料替代,但是火草布作为石林撒尼人族群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仍在延续,如同款式简洁的传统石林撒尼人火草褂,不仅是使用需求,更是石林撒尼人田地劳动时挥汗如雨质朴生活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编.石林撒尼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公亮.云南石林撒尼人传统服饰现状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1.
[3]郭晓敏.德昌傈僳族火草布纺织技艺及其文化功能考察与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4]徐晓丹.钩苞大丁草的纤维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5]子志月,梁锐.永胜彝族他留人火草麻布纺织技艺的保护与传承[J].民族学刊,2015,6(02):40-45+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