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感因素在书法创作中的分析及表达
2020-10-09蔡菁
蔡菁
摘 要:书法艺术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具有艺术的一切特性。以情感人,是所有艺术散发魅力的地方。好的书法创作是书家情感的宣泄,而情感也支撑着书法作品的脊梁,撑起书法作品的血与肉,为书法艺术注入灵魂。本文就以颜真卿《祭侄文稿》为例,对《祭侄文稿》进行技法分析和帖文分析,来剖析情感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并希望由此得到启发,对我们以后的书法创作起到帮助作用。
关键词:书法创作;情感;《祭侄文稿》
中图分类号:J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9-0-02
一、情感在《祭侄文稿》中的表达分析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本身必然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书法在其本质上是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反应,是书家主体性的表现,并且书法延绵数千年,与其实用性和人的精神情感是分不开的。情感的宣泄和抒发,就是书法艺术美的精神动力和根基。这种情感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产生,表现,无处不在。情感支撑着书法作品的脊梁,情感也在书法创作的整个过程被抒发,宣泄。世称“天下第二大行书”的《祭侄文稿》就是个中翘楚。[1]
《祭侄文稿》行草书,是追祭侄子颜季明的草稿。颜真卿悲伤激愤的情感,自然流露于笔尖,在不经意之间展现出高超的书艺。虽无意于书,但一气呵成,他情感的起伏在书稿中清晰可见,虽多次涂抹,但丝毫没有破坏其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让我们乃至历代书法家也只能望其项背。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极度悲伤愤怒的时候书写的,在他书写的过程中,并没有在意作品的呈现效果,全是情感和平时沉淀下自然的艺术作品。是极其自然的情感流露,正应了那句“无意于佳乃佳”。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分析情感在《祭侄文稿》中的体现:
(一)内容
文章用了祭文的格式,开头较为工整,说明笔者心情平静而沉重,写到“何图逆贼开衅”时,行笔速度加快,字体比之前一部分草率,已很少有明显的楷书结体,墨色的浓枯十分明显,沾墨写到无墨再沾,这说明了颜真卿已经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悲愤。从“吾承天泽,移牧河关”开始,到“呜呼哀哉!尚飨!”这部分作者的情感已经完全爆发,“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季明啊,如果你在天有灵,不要抱怨在这里太久,唉!这寥寥几字,完全表现了颜真卿对侄子的愛,对安禄山和奸臣的恨,对亲人已逝的悲伤和无奈。这部分书写速度是全篇最快的,涂抹,映带的地方也增多,尤其到后面,几乎不成字,让读者不禁感受到他的情感,和他一起感同身受。[2]
《祭侄文稿》文字简单,朴实,却处处让人感觉到颜真卿的悲伤,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颜真卿的爱,恨,悲,愤,哀。这与颜真卿平时的积累沉淀分不开,但更多原因是因为他强烈而真挚的情感完全融入其中。他情感的波澜起伏,随书而显,苍茫悲壮,神采飞扬,情感成为《祭侄文稿》的艺术核心和精神所在。
(二)技法分析
在笔法上,圆转遒劲,笔力雄健,柔中带刚,以圆笔为主,方笔为辅,如“庚”,“楊”。使转笔势明显,如“使”,“莭”字。同时与使转笔势相映的是以中锋用笔为主,藏锋而出,结尾处简短有力,戛然而止。字体有一种健骨强筋,血肉肥美的感觉,却又给人另一种刚劲苍茫,雄浑大气之感。《祭侄文稿》由于书写速度较快,笔法整体偏向于流畅,这与颜真卿为了发泄情感的初衷相符。
在结字上,颜真卿并没有在意于书法上,但深厚的功底自然显露,他用了明显的外拓笔法,点画外拓,弧形相向,比较明显的是例如“開”“國”这些包围结构或者半包围结构的字。《祭侄文稿》是建立在厚实的楷书基础上的,有一种雄浑大气的感觉,尤其是前十三行,书写时心情较为平静,字写得比较工整,到十三行后,悲愤的心情达到高潮,到最后几行,已经有明显的草书结体,特别是“呜呼哀哉,尚飨”这几个字,几不成字,把颜真卿愤恨至极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章法上,生动多变,按纵有行,横无列式的排序方法,字距紧密,且他的字随着心情的起起伏伏时大时小,时快时慢,时而工整时而放纵,根本不考虑字法章法的布局。随着情感的宣泄,字也变得张扬起来,圈画,涂改的地方也增多,整体却浑然天成,密不透风。所以说《祭侄文稿》的章法形式是很独特的,但是由于他的初衷是无意于书的,所以我们只能惊叹,却很难效仿他的这种章法布局。
在墨法上,墨色总体来说比较浓重,枯笔较多,且因这幅作品是草稿,书写的速度很快,又是书于麻纸之上,所以墨色的浓淡变化十分明显,基本都是一蘸墨写好几行,没有墨了再蘸。全书明显的蘸墨只有八处,将墨有五色体现的炉火纯青。 在开篇时相对浑厚,在其情感已经控制不住的时候,其行笔的速度开始加快,开始出现大量的飞白!合乎规矩的同时让观者的心情随之起伏。特别是“父陷子死”四个字时,笔墨最重且单字独立,对比强烈,骇目惊心。从整体上看,墨色的变化十分明显,颜真卿对侄子的惋惜对贼臣的痛恨跃然纸上。[3]
(三)以情入境,融情于书
颜真卿的这篇《祭侄文稿》是其情感表达的巅峰作品,其情感在作品中起起伏伏变化发展成为这幅作品的艺术核心,成就了这幅作品的天下无双。《祭侄文稿》完全以情绪为主导,其感情的真挚,多变, 悲愤,感人超越了其他无数的书家及著作,是我们学习借鉴的范本。
二、书法艺术的情感以及表达分析
以情感人,是所有艺术散发魅力的地方,古典文学理论名著《论崇高》中曾论述艺术崇高风格的来源时说道;“第一是庄严而伟大的思想,第二是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之所以流芳百世,就是在于他的真情实感,就在于他以纯粹的情感运笔。
鲁枢元曾经说过:“艺术是一种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以己之情动人之情,人我之间心心相印,情情相亲的精神活动.”中国书法美学认为书法有抒情功能,创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蔡邕在《笔论》中提道:“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孙过庭在《书谱》中写道:“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如若不然,则“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4]
那么,我们要如何在作品中表达情感?这要归咎于哲学美术范畴——“气”。气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说明宇宙本体的最高范畴,气在书法中具有形而上的色彩,同时还具有理论属性。朱和羹曾写道:“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神不外散。”“气”是书法面貌,书法情感产生的基础,气是用来描述书法技法特征的“气势”,“骨气”;是描述作品整体精神面貌的“气象”“气韵”等;是形容风格类别的“金石气”等。元代书法家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提道:“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这在《祭侄文稿》中也得到了很好地体现。[5]
情感也不仅仅影响字体结构,在点画结构上更能被感知的到,在墨法,章法等技法上也可以很好的体现,喜悦则字舒,章法就相对松弛,墨法就相对轻细,就像书家放松的心情,怒则字险,章法就相对紧凑,墨法就相对浓重,当然,这还需要很多书法资料作品进行验证。总而言之,艺术作品是书家情感挥发的产物,情感也影响着作品的形象和效果。[6]
然而,掌握一般的书法技巧,临摹一副好看的字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学习到的笔墨技巧转化成为思想修养和情感的表达形式。那么将情感融入作品中,使作品变得鲜活起来,就要求我们有“书卷气”,有“气象”。书法的创作需要炽热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是在不断的人生经历中形成的,这不仅要做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还要做到真听真做真看真感受,这就又要求我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毕竟“退笔如山未足真,读书万卷始通神”。[7]
所以我认为,书法的魅力在于书家对章法,墨法等书艺的理解,并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其书法的内容,形式也会被书家的情感所左右,书家的情感越丰厚,思想蕴含越深入,功底越深厚,对书法的理解越透彻,书写起来就越得心应手,书家情感的表达也就越酣畅淋漓,就越痛快。
我们要借鉴古人以情入境,以情传意的艺术表达手法,将情感毫无保留的传递在书法创作中,当然,为了更好地传递出内心的情感,我们要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和文化底蕴,才能信手拈来,才能不“书到用时方恨少”,才能挥洒自如,才能成就佳作。
参考文献:
[1]颜真卿.祭侄文稿[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2]程克松.淺谈书法艺术的性情美[J].戏剧之家,2012(09):102-105.
[3]柳庆龄,刘学荣.论书法中的情感和人格精神[J].艺术探索,2006(03):126+128+144.
[4]姚国瑾.书法创作及其情感因素[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2(Z1):84-87.
[5]侯忠明.书为心学——论心理诸因素在书法创作中的活动规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60-64.
[6]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7]徐长春.书法创作情绪情感的剖析[J].电影评介,2009(14):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