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幼小教育专业全科培养背景下美育课程教学素材的“本土化”
2020-10-09林敏
林敏
摘 要:高校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在以培养幼儿园、小学阶段全科教师为人才培养目标的背下,幼、小美育学科教学融合在专业基础教育分支学科中。在幼、小美育分支學科人才培养中,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本土化的整合教学,是践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美育育人;本土化;课堂;教学素材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9-00-03
一、本土美育对幼小学童的影响
美育课程的教学,是幼、小教学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认知事物、提高观察能力、想象力和锻炼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的重要组成,是心灵的表达。对幼、小学生来说,生活空间以及对事物的认知是有限的,但只要给予有效地激发引导,他们的思维空间便能绽放出绚丽色彩。美育教育便是点燃思维空间的引子之一。
2017年初,由桂林润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民间公益组织桂林助学联合会共同组织发起的“为乡村小学孩子上一堂美术课”的“梦想石画”公益项目,以漓江原石、颜料、画笔、胶水、镊子等简单素材,引导孩子们在石头上绘制灵动立体又极具个性的美术手工作品。身边随处可见、并不起眼的石头、沙子,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作竟然可以变得这么生动有趣,对孩子来说,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村孩子,收获的自信感、成就感不言而喻。项目开展实施后经当地媒体和网络传播后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1]
自2015年来,笔者曾亲身参与过该公益组织助学平台下属的公益项目“一对一”贫困生资助调研活动,接触到了部分生活在当地的贫困家庭的学龄儿童,他们或因家庭生活所迫父母外出务工被留守在家,或因家庭重大变故被寄养,生活中不同际遇的他们性格各异。深入接触后,发现:喜欢唱歌、喜欢画画的孩子性格阳光、开朗自信,音乐或者美术喜好不明显的孩子性格更内向,严重的更有轻微自闭;与孩子沟通受阻时,关于唱歌、画面的话题更能引起孩子沟通的欲望……这些简单实用的艺术表达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低龄孩子表达心声的重要窗口。[2]
陶行知提出:“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有学者就曾提出:“浓郁的乡土情怀有助于美术教育更具生活性和民族性。”[3]来自身边自由生活和空间的成就感、自信心,对幼小学童的成长锦上添花。
因此,在幼、小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课程教学引入本土教学素材和资源,使人才培养的过程融入“教育生活化”,让教学素材本土化与专业教学相辅相成,形成专业特有的教学资源体系,为培养更具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加分,不管是社会贡献影响还是在人才培养后输出的实际需求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幼、小教育美育教学课堂“本土化”教学素材缺失现状
(一)学源和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导致在教学中对美育教学素材“本土化”的认知较弱。在以培养全科教师为目标的幼、小教育专业中,美育部分的教学只隶属专业的一个分支学科,课程设置中学时、学分比例偏弱,人才目标任重道远。幼、小教育专业的生源,不同于专业的艺术类学生生源,在接触到学科前,没有美术基本功,也没有美术教学的实践经验,对美术素材的选取和使用缺失较明显,对“本土素材”的关注和挖掘更为空白。
(二)引入“本土化实物素材”进行教学讲授概率较小。教育类学生没有前期的专业基础,学生美术技能基本功薄弱。在课程学习中,重理论轻实操,对课程的认识和技能提高主要依托理论讲解、依托对教材、对范画的临摹,以“依葫芦画瓢”的方式来积累美育课堂学习经验。而本土化的教学素材,多数是取之于实物或者熟悉的场景画面,用于课堂的教学时,需要学生对画面处理具备一定的构图、造型以及创作表现等能力。这些客观因素,使得在美育课堂教学中引入本土化教学素材的概率被迫减少。
(三)对本土教学素材的“情感解读”被忽略。作为师范类专业,课堂教学中,传授美育学科教学技能为课堂主线,因此在有限的学时,教师的教学更侧重于用教学素材怎么样完成“教与学”的目的,会重点强调如何完成对教学素材的教学目的、教学效果,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有机会被带进课堂的本土素材,课堂上最大的作用是被作为静物成为教学道具,而“本土化”被赋予的人文传承、近景亲情等情感内涵的普及和探究,被彻底忽略。
(四)专业背景下,本土教学素材的功能被淡化。“如何上好一堂课”是教育专业各学科教学的共识目标,在此目的下,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学生进行目标设定、内容分析、技能方法、语言仪态等全方位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讲台,并且站得住讲台。然而,如何通过这一学科的教学,启发学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对学生当下的处境赋予潜移默化的正能量,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进行深入地教与学的探讨和研究。在融汇理论与实践的过程,本土教学素材能很好地发挥媒介作用。但各种因素之下,校内人才培养的课堂与校外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间,本土教学素材应该可以起到的穿针引线、桥梁作用,鲜少有存在的可能。
三、本土化教学素材走进高校幼、小教育专业美育课堂的策略
完整的美育课堂,除了有品质的完成课程知识的教学,还应该有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特别对幼、小学童来说,尤为重要。本土化教学素材走进课堂,贴近学童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美育育人的过程中具有独到的优势。作为为地方输送幼儿园、小学阶段美育一线教学师资的主营地,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美育学科的教学,从视觉认知、感观分析、挖掘提炼多方位开发和重构本土教学素材的应知应会、理解分析、提炼应用,将美术教学和美术育人的能力和意识,主动从师资培育的源头做起。
(一)应知应会,传授学生对本土教学素材视觉认知的基本技能
在桂北随处可见的漓江石头和沙子,在成为精致的“梦想石画”前,太平常不过;在成为精致的艺术品后,才发现它们是作品的灵魂。本土素材无处不在,同样的物品不同的专业角度审视,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全科背景下的幼、小教育专业学生,一方面在进入专业学科学习前,美术基本技能薄弱,另一方面学生就业目标为幼儿园、小学,不要求师者有高超的绘画创作和绘画欣赏水平。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本土素材进课堂,培养学生对身边熟悉事物本土化元素具备基本的艺术认知,需要从培养学生如何发现美、挖掘美做起。
1.设立问题,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土本”素材。本土素材具有乡土性、易取性、易忽略性,取之可用,也易随手可弃。怎么去找、怎么去用,培养视觉认知空白的教育类学生具备基础的艺术专业视角,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环境、经历所见所闻出发,设立问题:“你见过的印象最深的作品是什么?你认为这幅作品能让你想到身边的哪些东西?”“让你来再创作,你会如何用你想到东西运用到这幅作品的再创作中?”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地挖掘身边的资源,在自主、独立的悟性中重新认识身边的事物,学会拮取。
2.组织交流讨论,展开思维碰撞。相比填鸭式的理论讲解,课堂上教师抛砖引玉,调动全体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分析、思考和讨论自己收集的材料,通过讨论、交流启发学生拓宽对本土素材的认识面,拓展对材料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思维更好地融入本土素材的情境中。
3.由简到难,深入浅出,鼓励学生多动手。认知——思考——表现,多动手,通过亲手体验,感悟身边经常被忽略的不起眼的材料,完成艺术转变的过程。对素材的制作体验,除了涂画,还可以有拼贴、捆扎、组合等,感受不同材质的性能和最优使用方式。只有切身体验了本土素材的奇妙,才能对素材有着深度的重新审视和认识。
(二)理解、分析,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本土教学素材的情感分析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生动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之中,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自觉精神追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要通过艺术教育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滋养,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础。”[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 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5]
据上所述,在幼、小教育的美育课堂上,美术教科书不能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如何上好一堂美术课”不能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除了尽可能地利用身边的资源和材料充实课堂外,还需要创设具有本土情境的教学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何讲好本土素材的故事,展现本土素材的人文内涵并激发起对本土地域的熱爱情和责任心,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素材进行想象、挖掘和创造,同时教师也要同步跟进教学观念,将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融入学科教学法和课例分析,增强学生本土素材情感的学习体验,言传身教,为学生就业走向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美育老师积累教学经验。
(三)应用提炼,进行以本土教学素材为主体的校本课程教学,形成分支学科特色
《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中重点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应着重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本土艺术课程。”全科育人背景下,进行幼、小教育美术学科的本土化校本课程教学,其目的并非创造独立的本土化课程,而是试图在对美术分支学科课程教例科学、系统规划的前提下,紧密联系本土特有常见、习俗文化、人文景观等素材,从中选择真实贴切、更接近学生,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在情感上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的,结合专业培养目的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小教育专业美术分支学科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推进“教学本土化”在未来学生就业中突显特长,在为幼、小学童的美术教育中发挥出更多更广的作用。[6]
1.围绕人才培养出口设计教学内容。全科育人下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出口主要辐射市、县级以及农村地区幼儿园、小学的全科教师。因此,以本土教学素材为核心的美育校本课堂,课程目标、课程的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要符合学生未来就业对象的年龄特点、地域特点、本土文化特点,使课程富有思考性、趣味性、挑战性和实践性,同时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为教师后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围绕建立学科内容的重构性和衔接性选择土本教学素材。全科育人模式下,要求学生能对各学科内容融会贯通,能进行不同学科的资源整合。课堂教学在选择本土素材时,针对性要强,内容要丰富,被赋予的内涵不但要有人文故事的展开,还要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的特征。既体现本土特色,又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促进专业提高。学校可与实训基地幼儿园、小学合作,联合培养并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本土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形成动态的课堂教学模式。
3.以形成学科特色为目标,促进教师本土化教学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全科教师培养,如何实施和选择课程内容是基于社会的实际需求情况进行分析、选择确定。因此,在本土化的校本课堂中,要体现学校、教师、学生的主体性,要关注学生接受理解度的差异性,对教师教学手段、专业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挑战。教师对素材的内容整合、选取等都需要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分析课程与指导实施的能力。在此过程中,采用多途径开展教学,专题讲座、调查指导式等,以民主、包容、引导的原则、因材施教,促进学校教育质量、学校学科特色、教师教学水平的多重收益。
参考文献:
[1]邹豪生.编写教材 展示特色 提升素养——本土化教学资源进美术课堂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03):136-137.
[2]赖兵.广西民族民间美术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高教论坛,2018(08):54-57.
[3]刘治菊,朱孟武.民族民间美术资源在民族地区美术教育中的运用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01):126-12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教体艺〔2008〕8号)[Z].2008-09-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1〕20号)[Z].2001-07-02.
[6]甘毅娟,朱汝葵,黄珊,肖琦.基于本土特色资源的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4(01):1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