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建到家门口

2020-10-09陈敏

公民导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区县设施图书馆

陈敏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建好硬件设施是“先手棋”。

近年来,我市加大投入,规划建设了一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一方面,传统阵地逐步完善,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逐渐完备。另一方面,数字阵地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农家书屋陆续建成。

家门口的图书馆

家住江北区大石坝街道大庆村社区的袁英,是一名退休教师。阅读,是袁英几十年来最大的爱好。

“以前要到重庆图书馆看书、借书,很不方便。现在社区的图书阅览室(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就在身边,还可以通借通还,在重庆图书馆借阅的书也可以在社区阅览室还,太方便了。”袁英说,社区阅览室是她闲暇时去得最多的地方。

不仅如此,在袁英家附近,还有一个24小时开放的“城市书房”,这是江北区建设的10个智能自助图书馆之一。这个80多平方米的“城市书房”,可同时接待40多位读者。

“智能自助图书馆,解决了街镇图书分馆的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满足了当前一些大型居民社区、综合商贸中心等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迫切需求,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读书的乐趣,每年分散读者约2万余人次。”江北区文旅委副主任张晓军说。

“不管是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还是智能‘城市书房,人气都很旺。除了方便,还因为活动也很丰富。”袁英说,在阅读之余,自己还是一名志愿者,经常在社区开展的讲座上和居民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分享阅读的乐趣。

“不仅如此,经常还会有一些互动活动,比如在端午节期间,大家就在一起做香包,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袁英说。

近年来,我市还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加强服务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促进设施免费开放、服务免费或者优惠提供;挖掘和利用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建立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和文化志愿服务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目前,我市已建成43个公共图书馆、43个文化馆,提档升级建成101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1099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同时,全市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在实施好传统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的基础上,培植出了巴渝文旅云、重庆群众文化云、重庆科普云,助推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探索出新模式,创造了新体验。

如今,在全市的很多社区和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正改变着广大群众的生活方式,润物无声地促进了家庭和美、邻里和顺、民风文明。

农村地区明显存在短板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设施是基础。

奉节县人大代表、公平镇人大主席杨传文这几年尤为关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行情况,他在调研中也发现,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存在诸多短板。

“现有的文化场所和设施设备,还无法完全满足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特别是在中心场镇,短板尤为明显。”杨传文说,首先是规划的局限性。以奉节县为例,中心场镇建筑密度大,空闲土地少,规划建设文化场所难度大。此外,多数文化广场规模较小,配套不完善。文化广场多数会配套健身设备、简易篮球场、乒乓球台、简易阅览室,经常出现坝坝舞者与打球人抢场地,室内阅读者与室外运动的群众闹矛盾的情况。

杨传文建议,从规划入手,预留充足的土地,保证文化广场建设用地。同时,配备较为完善的设施设备,满足群众的需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基础性设施由政府财政资金解决,经营性场所可引进社会资金解决。

此前,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也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公共文化服務财政投入仍显不足。因为公共文化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主要依靠区县投入,而部分区县财力保障困难。这些财力保障困难的区县,文化场馆建设不足,已有场馆的规模与质量难以达标,无法充分发挥作用,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许多地方供给总量比较充足,但供给质量不高。一方面,多数地方建立了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增加了报刊图书、文艺表演等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的基本文化服务需要。另一方面,许多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太单一,不太符合群众的“口味”,面临着“水土不服”的问题。在价值多元化、社会网络化时代,农民的文化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

“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施建设和服务保障还比较薄弱,部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公共文化供需不匹配。”市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说。

“近几年,虽然政府加大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但是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先进省区市相比还有差距,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建设存在短板。”市人大代表童江波说。

据市文旅委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主要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以文化馆、图书馆等级评估情况为例:全市43个文化馆上国家等级馆为39个。其中,主城都市圈24个区县,在綦江、大足、璧山和合川未参评的情况下,一级馆占比为75%;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11个区县有8个一级馆,一级馆占比为72%;渝东南武陵山城镇群6个区县有4个一级馆,一级馆占比为67%。

此外,全市43个公共图书馆上国家等级馆为100%,其中主城都市圈有20个一级馆,占比为83%;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有10个一级馆,占比为91%;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有3个一级馆,占比为50%。

文化设施要提档升级

《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办法》施行以后,将突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强化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也会着力解决目前在设施建设上的一些问题。

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相关负责人在解读该实施办法时说,实施办法强调并细化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划、用地、选址、设计以及建设等重要制度,明确各层级应当建设的公共文化设施,确保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落到实处。

“实施办法将解决公共文化设施有效覆盖不足的问题。”市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说,公共文化设施越到基层越薄弱。目前,市和区县两级已经基本完善,乡镇(街道)一级文化阵地普遍功能不全,而村(社区)一级的文化阵地则功能较为单一,且尚未实现全覆盖。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差距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尤其是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

实施办法还细化了上位法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建设标准、设施网络建设、设施运营等方面的规定。在编制专项规划上,实施办法要求市、区县两级均要编制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同时,细化了市、区县、镇街、村居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清单。

江北区文旅委副主任张晓军认为,目前,在规划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时,很多地方已完成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大型设施的规划,建议在人民群众的身边多设置一些小巧精致、布置精美、资源丰富的公共文化空间,让基层群众在忙碌之余,能在身边找到一个灵魂栖息的场所。而这些场所布置什么内容、建多大、建在哪里?需要多听听周边群众的意见。

“虽然这样做的时间成本会高一些,工作也复杂得多,但老百姓的满意度会提高很多。”张晓军说。

对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北碚区人大代表董进波则认为,文化民生事业的投入,需要一代代人坚持,积沙成塔。问题在于,在这个过程当中,难以保证长期坚持和有效关注。

“实际上,现在很多地方的公共文化设施已经达标,但仍需提档升级。”董进波说,随着经济社会、人文活动深入发展,在构建以人民群众需求为中心,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很多区县都高度重视,加大对本辖区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在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档次的同时,助推文旅产业向前发展。

同时,董进波建议,在提升硬件设施的同时,还要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他说,每个区县都建设了不少公共文化设施,但随着数字网络时代的到来,群众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目前传统的设施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要加大投入提档升级。在提高硬件水平的同时,文化产品和服务也要升级,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猜你喜欢

区县设施图书馆
图书馆
超八成区县可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全市各区县选民登记工作全面启动
去图书馆
开发学业增值评价报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设施农业文摘
同步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