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送到身边
2020-10-09宋婷婷
宋婷婷
近年来,我市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如何让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普惠+精准,让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惠及基层每个角落,这仍需要思考和解决。
文化惠民暖人心
8月9日,在江津区石蟆镇,一年一度的清源宫庙会文化节拉开帷幕。今年文化节的重头戏是连唱12天的川剧,吸引了不少老戏迷早早前来等候表演。
“咚咚锵、咚咚锵……”锣鼓声响起,喧闹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齐刷刷望向古色古香的戏台。穿着传统戏服的演员们冒着高温酷暑,为大家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戏曲表演。台下,偌大的庭院里坐满了观众,静静倾听,细细品味。
石蟆镇是万里长江入渝第一镇,当地的清源宫庙会已有百年历史,在渝西、川东、黔南地区都有影响。古镇老街尽头的清源宫内有个老戏台,每当清源宫庙会,就有川剧上演,周边百姓携老带幼蜂拥而至,热闹非凡。
以往,节会上的川剧表演,多由家里有喜事的居民出资。后来,庙会活动主要由政府主办,文化活动内容愈发丰富,一些几近失传的民俗技艺也重回百姓身边。特别是川剧表演时,老少戏迷们沉浸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看得津津有味。尤其是老一辈的戏迷,希望这锣鼓能一直响响亮亮地敲下去,不仅传承传统文化习俗,更延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江津区自2015年7月入选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紧紧围绕“城乡均衡、网络健全、便捷高效、特色鲜明、惠及全民”创建目标,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方面,该区加大投入,积极开展“活力江津·魅力之城”系列文体活动,如打造了“千米长宴”等特色文化品牌项目,创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群众性文体活动,让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文化大餐。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是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旨在推动各地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示范带动全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我市渝中区、北碚区、江津区相继被评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南岸也已获得该示范区的创建资格。
而这只是我市全面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一个缩影。
在梁平区,梁山灯戏频频登上各种展演舞台,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多个梁山灯戏精品剧目还进入市政府的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在市内外演出,深受大家喜爱。
在涪陵区,2019年全年开展流动文化进基层、周末广场文艺演出、“幸福涪陵跳起来”第二届广场舞大赛、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音乐会等系列主题活动、春节团拜会等群众文化活动1000余场次,惠及群众50余万人次……
市文旅委公共文化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说,我市广播电视向户户通和数字化延伸,完成90万户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和50座無线发射台站中央广播电视节目、重庆本地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农村电影惠民放映向社区拓展,每年在农村放映12万场,社区放映1.2万场,面向农民工放映600场。“渝州大舞台”每年送演出进基层1000场,在10所高校、100所中学、100所小学开展了优秀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
同时,我市公共文化体系效能进一步发挥,目前公共文化志愿者已达3.0572万人,文艺演出、展览展示、文艺培训、文化讲座等文化服务产品1.3405万个,群众累计预约申请文化配送10.2388万次,完成文化配送10.2007万次,惠及群众2461.9116万人次。
补齐短板促发展
近年来,我市在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方面也交出了一份份令群众养眼、暖心的答卷。但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适用性不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支撑不力等问题仍有待解决。
市文旅委公共文化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说,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渠道较为单一,公益性文化机构提供的服务不完全适应群众需求,社会文化机构和文化产品进入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还不畅通。部分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效果不理想,部分文化设施存在闲置浪费现象,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引导不充分,没有形成常态。
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支撑不力。财政投入与公共文化服务加速转型发展不匹配,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总量、结构、素质都满足不了服务需要,存在“小马拉大车”的问题,尤其是乡镇一级,人才不足的问题尤为严重。
该负责人建议,结合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实际,贯彻实施好《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办法》。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如,明确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征询程序,编制好实施标准和服务目录,提高供需匹配度,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建设全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丰富数字资源,实现共建共享;适当区分免费服务和优惠服务,确保免费服务数量够、质量高,优惠服务收费合理、受欢迎;加大社会参与度,为公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支持,细化政府购买服务程序,支持文化志愿服务,等等。
另一方面,应建立系统完善的保障监督制度,为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提供制度支撑。一是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建立以设施和项目为基础的预算保障制度。二是明确公共文化服务岗位人员的配备要求和加强服务人员培训。三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考评机制,有效运用考评结果,促进服务质量提高。四是规定违反住宅区配套设施建设、年度报告、设施运行秩序、优惠服务等相关规定的法律责任。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一直存在短板。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重庆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彦?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议》。她说,现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高的问题仍普遍存在,存在着公共文化供需不对路、产品单一、农民参与热情不高等问题。
为此,吴彦?建议,建立以农民为主体,发展农村个性化的公共文化管理体制,了解、尊重不同地区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产品,做到一地一策、一村一策。可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每一个服务对象进行建档立卡,记录其文化服务偏好、接受服务历史、评价反馈等信息,强化服务对象的信息管理和服务生命周期的考察。
她还建议,拓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涵,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融合。比如尊重保留良好的农村传统文化习俗,可以把修乡史、树先贤榜样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提升农民群众的向善之心和文化自信,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大学生、乡贤能人等社会力量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建立由农村多元文化主体相互协作的农村公共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