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优化构想

2020-10-09周祺张润卓

辽宁经济 2020年9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供应链农产品

周祺 张润卓

〔内容提要〕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突然出现,且来势汹汹。全球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确诊病例,疫情席卷了世界主要经济体,许多国家为遏制病毒扩散而采取社交隔离措施、封城、封闭边境,使得当地经济停摆,甚至影响全球供应链的运行。本文分析了疫情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农产品 供应链

一、疫情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

1.对农产品零售的影响。疫情初期,供应链零售端严重失衡。疫情最先在武汉的农贸市场爆发,随后不断扩散,政府迅速响应,出台社交隔离政策,全国各地掀起了农产品抢购潮,生鲜农产品价格也一度飙升。数月后,北京新发地农贸批发市场再次爆发疫情,有北京“菜篮子”之称的新发地农贸批发市场供应北京市蔬果需求总量的70%以上,是北京众多商贩、菜市场、生鲜电商的货源地,新发地农贸批发市场的关闭,对于零售终端来说是一次大考验。

2.对农产品供应源的影响。社交隔离和停工停产触发供应链断链的风险。社交隔离使员工不能及时返场,开工不足导致出栏畜禽无法屠宰,产地生猪、禽肉、禽蛋、种雏、商品雏等畜禽产品不能及时出售,压栏现象严重。同时,农产区返工人员不足,农户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生鲜农产品的采摘和包装,国内多地出现生鲜农产品滞销问题,部分农户只好让生鲜农产品烂在地里,导致了短时期内生鲜农产品供应紧张。

3.对农产品物流的影响。各国采取的封城、封闭边境的措施对供应链外部物流运输产生较大冲击。封城措施主要对陆路运输产生影响,多地采取交通管制措施,甚至一些农村地区直接切断道路交通,使部分地区生鲜农产品无法出运;禽雏运销受阻、合同无法履约,出现了禽雏大面积弃养、大范围降价抛售、孵化场种蛋入孵率大幅下降、种蛋转商品蛋的现象,企业普遍亏损严重。封闭边境的措施对国际航空运输产生影响,国际客运需求大幅减少,腹舱货物运输通道也基本中断。疫情中陆运、空运等运输方式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导致全球供应链物流断链风险上升。

4.对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2020年6月11日,北京新发地三文鱼案板上检出新冠病毒后,进口三文鱼全链条滞销,部分日本料理店、商超、菜市场将三文鱼下架,鱼、虾、蟹、贝类等海鲜销售量也受到了影响。世界范围的疫情与亚洲、非洲的蝗灾叠加,在多国宣布粮食出口禁令之后,引发市场对大米供应的担忧,并出现不同程度的抢购和囤货,进而推升了大米的价格。受疫情影响,大豆、肉类、谷物等农产品进口出现推迟。

二、疫情期间农产品供应链面临的挑战

1.需求的不确定性。农产品供应链末端需求的不确定性一直存在,但突如其来的疫情使需求的不确定性在短时间内急剧放大。疫情初期,民众大量囤积粮油、生鲜农产品导致零售店缺货,零售企业看到猛增的需求量不得不加大订单量,但是到货后,由于民众之前采买的农产品仍未消耗掉,又导致零售店滞销,甚至有的生鲜产品还没来得及售出就已腐烂,造成严重的浪费。供需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抬升了物价,另一方面又产生了滞销。

2.供应的不确定性。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运输损耗较大,决定了其供应具有不确定性,但疫情发生以来的管控措施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停工停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副产品的产量和供应量。运输资源不足和流通过程中增加的检验环节都使运输时间延长,造成部分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腐烂、变质,进一步影响供应量。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供应源单一的问题在此次疫情中也凸显出来,一旦单一的供应源断链,短时间内无法找到替代的供应商,供应链必然无法运转。

3.运输中断导致供应链断链的风险。疫情期间地区封锁导致的运输中断对农产品供应链打击最大。传统的农贸批发市场主要由批发商上门到农户家里采购货源,但企业由于交通管制无法运进饲料和运出禽雏,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有的企业直接把销售不出去的禽雏填埋处理。从全球视角来看,各国封闭边境、封闭港口的措施也使得农产品进口和出口受阻。

4.病毒通过物流输入的风险。2020年7月3日,大连海关和厦门海关分别从3批自厄瓜多尔进口的冻南美白虾集装箱内壁和外包装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虾体和内包装样本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虽然包括海鲜在内的所有食物不会感染新冠病毒,但是存在被新冠病毒污染的可能。新冠病毒在低温下存活的时间较长,因此目前还不能排除低温冷藏的食品和食品包装材料作为病毒载体造成新冠病毒污染环境并引起人类传播的可能。

三、疫情后期供应链调整的策略

1.提高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做好应急预案。流通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规模收集交易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未来一个周期的消费趋势、消费品种和数量。有能力的流通企业可以与供应链上游的生产、种植、养殖者签订协议,使上游生产者按订单生产,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供需失衡。政府或行业协会可以牵头建立应急预案,对防疫、生产、仓储、流通、用工等环节进行规范。流通企业要做好应急储备,通过成立行业联盟,建立联合应急战略库存,共同抵御风险,降低风险成本。

2.提高供应链韧性。此次疫情凸显了单一供应源的弊端,农产品供应链各层级应考虑选择多源供应,进行供应商备份。中小型零售商更要寻求多个供应商,多源供货,以分散缺货风险。此外,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中供需信息不对称,生产和需求缺乏协同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农产品供应者以家庭农户为主,缺乏对市场的分析研判以及规模性、组织性,难以形成与销售者之间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因此,供应端可以通过农业合作社将家庭农户组织起来,化零为整;流通和销售端可以通过大型企业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将需求信息与农业合作社对接,农业合作社引导农户按需种植。

3.減少流通环节,发展短链农业。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要通力合作,推广冷链物流。政府宣传冷链物流管理理念、建立相关标准;行业协会推广相关技术,培养冷链人才;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实现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同时兼顾低温流通加工功能,实现农产品全程冷链,降低农产品物流损耗,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供应链越长,越容易出现断链的风险。农产品供应可以考虑发展短链农业,就近选择供应商,规避运输风险。

4.加强进口农产品的管理。为防范疫情输入风险,加强进口冷链食品检验和监管,增加对进口货物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仓储物流企业做好进口食品的仓储运输环节防控,做好预防性消毒。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零售企业、大型连锁超市及售卖网点等食品流通各环节经营者应做好进口冷链食品的入库索证工作,建立台账,做到所有货品可溯源,同时制定应急预案,一旦发现可疑污染物,应及时启动应急处置方案,避免污染扩大。必要时,可以考虑临时暂停从疫情严重的国家进口冷链运输的肉类、鱼类、海鲜等。

四、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个震惊世界的突发事件,其深远的影响我们至今仍难以预测。毫无疑问,无论在生产端、流通端还是销售端,疫情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危机也是契机,如果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能在这次危机中借助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完成一次质的飞跃,那么从长远来看,未来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必将更具竞争力。

(作者单位: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梁 欣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疫情供应链农产品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产品可靠性与供应链集成优化设计研究
农产品争奇斗艳
基于顾客满意度的供应链绩效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