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课堂融入流行音乐的实践
2020-10-09曾慧仪
曾慧仪
【摘要】新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的不同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本文分析流行音乐进入中学课堂的必然性及方法,以进一步提升音乐教学的美育效果。
【关键词】流行音乐;中学音乐教育;音乐课堂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異,各种传播媒体的高度发达,使得流行音乐无处不在。在流行音乐文化盛行的时代大背景下,流行音乐专业教育在各音乐院校应运而生。在“流行当道”的今天,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流行音乐进入音乐课堂,成为学校美育的一部分,这是现实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
一、流行音乐进入音乐课堂的必然性
现时,流行音乐已经深入大众音乐生活当中,并且成为了民众生活的“主流”音乐形式。而广大青少年学生则是这民众中最大的群体。《音乐新课标》中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大多数学生的音乐兴趣来源于社会广泛流传的流行音乐,他们的音乐生活也随处充斥着流行音乐。
1.流行音乐传播的普遍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各种传播媒体的高度发达,电视电台、网络、手机app等平台所播放频率最多的音乐就是流行音乐,这些轻便快捷的传播媒介与方式,使中学生极其容易就能接触到流行音乐,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很不自觉地就会多听、多唱,并迅速地传播。
2.流行音乐形态符合青年学生的心态发展
流行音乐已成为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都喜欢的一种大众艺术形式。与艺术歌曲不同,流行歌曲的创作方式独特,曲调丰富,风格新颖,旋律简单、易唱易记,歌词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浅显地表达出情感。听唱最新流行歌曲,在青少年学生的生活中显然成为一种潮流,这也更符合他们这一阶段勇于追求新鲜事物、敢于模仿的心态。
3.音乐教材不能与时俱进,迫使音乐教师“选材施教”
现行的中学音乐教材,依然是传统的选材,主要以中外经典作品、艺术类音乐歌曲为主,这些音乐往往过于“高雅”,或者地域性、时代感太强,这给学生产生了距离感,其中还有一些比较深奥难懂的音乐理论知识,造成了学生对音乐课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消极厌烦情绪。在此情况下,音乐教师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材,而受到广大青少年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就成了音乐教师的选材对象,并逐渐成为了校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载体、美育的一种题材。
二、让“流行”与“经典”相结合,达到预期的美育效果
流行音乐的创作,有很多元素是借鉴于古典音乐、民歌、戏曲等领域,流行与经典相互融合,形成了形式多样、具有独特内涵的新音乐文化,当中创作的新作品不胜枚举,成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新风尚。如:
周杰伦《琴伤》借用柴可夫斯基《四季》套曲中的《六月-船歌》;
周杰伦《夜曲》 采用肖邦《降E大调夜曲》;
4 in love《一千零一个愿望》采用巴赫《G大调小步舞曲》;
廖隽嘉《等等等等》 采用肖邦《练习曲Op.25,No.11》;
马天宇《青衣》、李玉刚《新贵妃醉酒》、信乐团《北京一夜》等歌曲与中国戏曲相结合。
流行音乐进入中学课堂已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作为音乐教师,应该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这一现实状况,挑选具备良好音乐特质与音乐表达力的流行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素材和内容,与时俱进,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达到预期良好的美育效果。
1.积极引导,正确选材
由于各种不同的音乐文化的影响,流行音乐的商业化严重,再加上音乐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现时流行音乐良莠不齐。流行音乐的创作取材于现实生活,大部分的是成人诉说情爱的爱情歌曲,或者只是在烘托一种气氛,本身没有实质的内涵,甚至不乏一些带有消极影响的歌曲,没有多大的欣赏价值,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通俗音乐都适合学生听唱。而作为中学生,他们对于流行音乐中存在的内容、思想的优劣鉴别能力有限,这或深或浅地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艺术素养的提高,也就达不到预期的美育效果。因此,音乐教育在适应这种新形势的变化的前提下,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业余音乐文化生活给予必要的正面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选择流行音乐,让学生接触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最好把词曲俱佳的流行音乐作品和相对低俗的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且对身心健康发展有益的流行音乐,可以是校园歌曲,如:《奔跑》《真心英雄》;也可以影视剧歌曲,如:《好汉歌》《平凡之路》等;还可以是活动、综艺主题曲,如:《北京欢迎你》《经典咏流传》等。这些作品都有着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审美意义。
2.结合音乐教材,和学生一起分析流行音乐与经典音乐的共性及区别
在音乐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艺术类作品,如果生搬硬套按书讲课,往往使学生感到无趣,课堂气氛沉闷,这时,迎合学生的口味,加入流行音乐,就成了一种很好的协调两方。例如,在欣赏中国戏曲音乐——京剧时,如果完全讲述京剧的唱腔、表演形式、角色等,学生肯定会有一种时间上的距离感。这时,如果教师用以京剧音乐元素创作的流行歌曲——京歌《唱脸谱》进行导入分析,丰富多彩的京剧脸谱、独特的唱腔、别具一格的戏曲文化,师生一起享受一场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京剧”的盛会,那么,学生一定会被这一“国粹”的艺术魅力深深折服,从而拉近了学生与京剧的距离。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流行风格的完美结合,运用最具时代感的形式去表现,学生们不仅不会感到陌生,还会激发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并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自愿去传承发扬。
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下来的艺术珍品,是必须传承的。在教学中,音乐教师把流行音乐与这两者有机地融合,更能够达到预期的美育效果了。
3.有效的课堂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美育效果
情景一:在教学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时,教师播放歌曲《朋友》《第一时间》《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同主题的歌曲,师生一起边听边唱,把学生引入浓厚的友情氛围中,再引出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的教学,显得更加地顺其自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
情景二:在讲述音乐家莫扎特的生平与音乐时,由于时代的差异,学生对于古典音乐往往难以理解,甚至感到茫然。这时,教师播放S.H.E的歌曲《不想长大》,学生就会感觉很熟悉,情不自禁地跟唱,教师再顺理成章地播放莫扎特的第四十号交响曲片段,學生就会感受到两首音乐的相似之处,迅速拉近了学生与古典音乐的距离,接下来讲述莫扎特生平及其他音乐就变得更顺畅轻松。
情景三:在学习劳动号子时,融入说唱音乐对劳动号子进行创编,让学生在体会劳动号子的旋律、作用的同时,更容易接受号子的曲风、学习号子的曲调内涵。如:在学习《船工号子》时,鼓励学生在第一句吆喝呼号“呦嗬!呦嗬!嗬嗬嗬嗬嗬嗬嗬嗬!”的旋律中加上实际歌词的说唱,形成对比明显的两条旋律线,学生会感觉很新鲜,情不自禁地融入到创作中。这种教学设计既符合中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及探索的心理特征, 又能让学生学习到劳动号子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创编能力。
当然,在借助“流行音乐”这一载体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教学的另一重点——乐理知识的学习。在哼唱流行歌曲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歌曲的节奏、速度、风格特点、歌唱的发声方法、情感的表达等专业性的音乐理论知识,以达到兴趣与知识有效融合。
三、结语
音乐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培养创新人才。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新月异的变化,音乐教学需要以更开放的教学理念培养新一代的学生。流行音乐作为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有效手段而进入到中学的音乐课堂中,这是切实可行的。新时代的音乐教师,要紧跟发展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音乐学习的正确方向,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在农村中学音乐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23428)】
【参考文献】
[1]夏炎.流行音乐在大学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与效能分析[J].通俗歌曲,2013.
[2]赵光强.论流行音乐创作中的“借鉴”[J].音乐创作,2017(10).
[3]林小玉.“我只是希望学生喜欢音乐”——从音乐教育哲学、心理学、评量角度剖析情意目标.
[4]梁信幕.高校音乐教育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5]代百生.音乐教育发展的规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