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传承角度谈北京大运河景观规划
2020-10-09王军伟
王军伟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北京大运河彰显出非凡的价值和意义,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更需要在世界的注视下展现新的面貌。这条在文化、精神、审美和科学上都蕴含着宝藏的大河,基于文化传承的使命,历史脉络的总结以及世界期待的眼光,亟需从文化传承的视角重新进行景观规划。文章正是立足于现实,从园林、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对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评估,同时也为其历史传承贡献出一份力量。
2006年,一场与“大运河申遗”有关的学术热潮在中国掀起,不管是生态、水文、历史还是遗产,诸多的研究方面都彰显出这一世界遗产的伟大价值。针对目前北京大运河中存在的格局不完整、景观利用率低、文化挖掘缺失等问题,现代又合理的景观规划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指明了方向。
北京大运河水系的传承与嬗变
北京大运河始于608年,是世界级的瑰宝运河,在历经一千多年的风云变迁后,成为了一项非常与众不同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有着莫高窟的神秘,也有着长城的坚韧,更是有着故宫的肃穆,更重要的是它至今仍拥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是一条“活着的”文化延续之河。
这条运河始凿于隋炀帝时期,最开始是为收复失地提供一条河流屏障,同时也是为了给前线征战的士兵开辟一条提供粮草和物资的通道,但总体规模不算大。到了辽金时期,由萧太后主持进行进一步的开凿和拓展,此时正值大运河的重要发展时期,萧太后河的开凿使北运河的涉足范围更加广阔。到了金时期,由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萧太后河不再能承担以往的主要运输功能,遂又开凿了流向通州的金漕渠和通惠河。元王朝作为最强盛的帝国,为了将江南等地的物资运输至大都,开凿了白浮泉作为大运河的新水源,极大丰富了北京大运河的水源。而明代为了避讳又停用了白浮泉,改修其他河道来保证江南的粮草供应充足。清代基本延续了明代的运河格局,在做了一些不大的改道后,终于形成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北运河水系。直至1901年,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这条古老的运河逐渐丧失了其原本的漕运地位,成为了历史长河中沉默却不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在北京大运河的主线水系中仍有着凉水河,永引渠等河流与历史紧密相连,未曾断歇的河流,而也有少部分河流因城市建设问题已被不同程度的彻底废弃。不可否认的是,北京大运河是多朝文化传承又嬗变的结果,作为始终服务于所在朝代的漕运工具,传承了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
北京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组成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设置的价值衡量标准,北京大运河拥有一个被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所共识的突出普遍价值,其具有历史内涵的深远性,文化上的丰富和多元化,以及民族上的综合性,所以对其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也一定要从多角度出发。北京大运河所包含的已考证物质文化遗产和未考证物质文化遗产共计一百多项,不管是从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美学价值还是科学价值方面去考察,都能展现出其文化遗产的独特性。
从社会价值上说,北京大运河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淡化了其漕运功能,但其本身的确保有较好的通航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诸多城市的连接,促进的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社会沟通。另一方面,与其通航功能并行的是大运河上的子功能,如桥梁,堤坝,水闸等水文化组成部分,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除此之外,由其通航功能衍生而来的沿线娱乐功能也成为了重要的社会价值体现,增添了新的旅游资源。
从精神价值上来说,虽然无法将北京大运河单一归类为一种宗教层面的遗产,但运河沿线也确实出现了很多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物质载体,例如宗教建筑。在北京大运河沿线许多城市中,都还保留着那些曾经伴随着运河通航能力而四处定居或生活的穆斯林们的身影,他们所建的清真寺,作为一种宗教性质的建筑被许多城市所保留。
除此之外,北京大运河沿线的龙王庙也与沿线人民的“龙王信仰”或“水神信仰”相关联,甚至在有些地方还延伸出了潘叔正和白英老人這样的民间信仰形象,这些都说明大运河上的精神价值已经作为其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从美学价值上来说,北京大运河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在文化传承上面所保留下的艺术和美学价值同样值得关注。除了众所周知的拱宸桥以外,运河沿岸的古城文化也保留着当地的文化美学,这让运河沿岸的城市自带一种水乡的美好与祥和。
运河平静的水面被太阳折射出波光粼粼的色彩,水乡院落里的花窗下有一支梅花探出了脑袋,有时甚至能够看到远方的一座中古塔,这些被水文化滋养的城市造型,铸造了中国人由古至今的抒情心理,例如“一支塔影认通州”的大运河水文化遗产,已经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美学思想之中,并随着时代的进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未来北京大运河
景观规划
北京大运河遗留下来的遗产非常丰富,可惜的是这些水文化遗产的突出价值仍集中在部分重点区域,例如:积水潭周边和通惠河周边。但即使是在这些重点区域,文化景观及环境的审美和品质尚显不足,大运河文化的现代展示仍旧差强人意。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北京大运河景观规划,应该首先将目光投向源头,指向历史河道的修复。通州城区和玉河地区的大运河有着与历史紧密相连的优势,可以结合历史水系进行一定的改造和回复,确定旧时的码头遗址等,发掘这些地域的文化景观优势,形成特定的运河文化村落。第二点是对已有的重点遗产区域进行绿色文化产业的再利用,在尊重传统、吸取历史精华的基础上,营造“北京大运河上的绿色空间”,尤其是在景观上加入生态因素,在一些特色建筑周边进行花园和绿化带的修建,改善城市风貌,打造历史文化文明水岸。第三点是在运河文化景观处进行运河文化活动的隐形植入,构建能够融入景观的运河文化元素。例如:在凤山公园,金源公园,庆丰公园等人流量较密集的区域进行扩建,形成北京大运河文化主题公园。同时从民间征集与大运河相关的童谣、故事和文学作品,将这些元素注入到公园的活动中,举办童谣歌唱比赛、运河戏剧节、运河文学杯征稿等,从多个角度加深运河文化底蕴。
北京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是中国运河文化得到世界认可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彰显出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优越性。这条纵贯千年的大运河,静静地守护着历史,滋养着人民。现如今,我们基于文化传承和园林风景等专业角度去对其进行修缮和保护、规划和利用,都是对其伟大文化贡献的一种反馈和感恩。
作者单位: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