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时代转型背景下当代认识论的新挑战与发展

2020-10-09韩熠琳

时代人物 2020年16期
关键词:认识论主体地位人工智能

关键词:人工智能;认识论;主体地位

作者简介:韩熠琳(1995-)女,山东淄博人,汉族,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工智能时代下认知极限的延伸

人类从茹毛饮血的丛林法则中挣脱,从原始文明到人类创造的工业文明,这一切起源于人类开始认识世界、改变世界。既然人类能力如此强大,那么人类智能是否有极限?人类智能主要体现在认识并改造世界,认识的极限是认识论始终在探讨的问题,只有聚焦到哲学域中,才能得到找到问题的答案。

人工智能使认识对象更为立体。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到“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同时又是有限的”,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每个时代特定的人对每个事物的具体认识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对于全人类来说,人类世代繁衍生息不断克服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能力不断增长的过程是无限的。由此看来人类认识能力的提升就势必要不断克服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人工智能的出现成为了人类减少客观因素困难限制、提升认识能力的极大助力。

首先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数量巨大、变化莫测。例如每吨土壤中有四百万种细菌且细菌形态在不断发生变化。其次,认识对象是复杂的,例如人作为认识对象时,人的社会关系、身体机能、精神状态等复杂交织才构筑成一个现实的人,要全面的认识人就需要从全方面进行研究。最后,认识对象的过程是复杂的,马克思认为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发展中,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也不例外,人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客体也在不停地变化发展。

人工智能在面对海量数据时,可以通过图像识别、信息检索、数据比对等方法短时间内将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最后将信息呈现在认识主体的面前,人作为有意识的动物,在认识的过程中,总要有体力、精力甚至热情的影响,而人工智能只需要电能作为“体力补充”,人工智能依据特定算法将数据将干扰因素剔除,将最具效用的数据呈现,人工智能的“思考”与“决策”对海量数据进行了预处理,使人类认识的广度得以拓宽。术业有专攻,想要全面认识对象的本质,需要具备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人力是较难完成的,人工智能对于数据的全方位、多领域的数据“思考”与“决策”使人类认识的深度得伸展。人工智能在面对实时变化的认识对象时,由于其海量的数据库、高效率的运算方式、实时更新的机制,从多种预测中选择出最合理、最理性的结果反馈给人类,这使得人类在认识客体不断变化发展中得到认识结果的参考,使得人类的认识的高度得以增长。

人工智能对认知主体的辅助作用。从本质来讲,人的认知极限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本质力量发挥最大的程度。首先,作为认知主体的人感知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人是会思考的动物,人在认识的过程中会在不经意间掺杂个人感情因素,“认知与情绪的加工过程不但彼此交互,而且它们的神经机制还存在功能整合,共同构成了行为活动的基础”人的认识活动受到主观因素影响,得出的认识结果也自然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

在人类认识过程中,人工智能通过传感器给予的五官更敏锐的捕捉到人类无法感知、较难发现的细节,帮助认识更加全面。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增加内存条的方式增加其存储量,可以说人工智能的数据容量是无限的,人工智能的储存运输弥补人类短时间记忆储存有限性的短板,在调动这些存储记忆时也不会发生短时记忆遗忘的风险,辅助人作为主体认识世界。人工智能更敏锐的“感官”、信息高速运输和巨大的数据内存、独立的“思考”与“决策”过程,使得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得到了辅助,延伸了人的认知极限。

人工智能时代下认识论的新问题

认识论是研究人的认识的来源、如何认识的过程、认识的动力、怎样提高认识的发展、认识的最终结果是什么等问题的学问,人工智能设计的初衷是帮助人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人工智能的出现毋庸置疑的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辅助,但人工智能的出现也带来了认识论新问题,对原有认识论体系提出了挑战。

人工智能的世界与人类的世界的同一性问题。在以往的认识过程是主体通过观察直接感受客体,通过思考最终得出认识结果,而人工智能将客体数据化的显现出来,人对数据化的认识对象进行认识。从现实性看,主体认识的对象不在是以往直接现实的客体,而是数据化的认识对象,那么这种数据化后的认识对象和真实的认识对象是相同的吗?

人的认知活动中存在无法表征的活动,例如内在表征、默会知识等。这些无法表征的人工智能就无法获得原来进行数据化,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只能将可以表征、数据化的原料进行整合,对于无法表征的认识对象人工智能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人工智能认识对象的数据化、表征化是不具有普遍性的,而人类的现实世界存在着差异,但随着人类表征思维的增强、人工智能的发展,那些无法表征的认知是否能通过人工智能得以表征化呢?至少迄今为止,人工智能的数据化认识对象并不是全能的。

人工智能所获得的数据化的对象仅仅是对认识对象的直观的表征,人工智能无法感同身受的处于人的社会关系中,虽然有类人“思考”的过程但不可能和人类主观能动性完全相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人工智能社会仍处在转型之中并不具有普遍性,仍有很大一部分人无法掌握人工智能工具的辅助方法,数据化的认识对象对于他们只是无法捕捉的符号,没有认识对象也不存在认识活动,所以数据化的认识对象并不能成为所有人的认识对象。既然人工智能的数据化认识对象无法涵盖所有认识对象也无法被所有人认识,那么人工智能所创造的虚拟数据世界是不具同一性的。

人工智能的智能性与人的主体性的问题。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使得人工智能能通过经验自动改进算法,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数据、经验不断完成优化升级,这种优化升级虽然也有人类的干预因素,但更多的机器学习的“自主”行为,这种“自主”是类似于人的自我提升和软件的自动更新之间的,那么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人工智能不断的“自主学习”,人工智能是否会在将来彻底摆脱工具地位,独立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思考,艾伦·麦席森·图灵《計算机器与智能》的论文中经过多次测试后,认为人工智能具有人类智能。如果这个结论成立,那么是否意味着一个新的认识主体的出现,认识主体二元化将成为现实呢?对于图灵测试的观点,西方也有反驳意见,其中赛尔则提出“中文屋”的假设实验来反驳图灵测试。马克思也曾说“一个种的整体特征、种的类特征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马克思认为人拥有与其它生物不同的特性,这种特性指的是人可以有意识、有目的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也就是说人在认识活动中是有自我意识的,能明确的感知到自我的存在,而人工智能在是依据算法无意识的被动活动。所以人工智能的智能性和人的主观性迄今为止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知与行的关系也是认识论讨论的重要问题,原有的认识、实践都是有人作为主体进行的,人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认识活动指导着实践活动并从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随着进入智能社会,身体力行可以被机器所“代劳”,人仅仅充当大脑负责认识、思考的环节,人工智能负责四肢的任务进行虚拟实践,这种新型的知行关系使人成为精神主体,人是否会逐渐丧失实践能力呢?

随着社会向人工智能转型的发展会不会导致认识向主体的二元化发展,人的认知能力会否因为人工智能的“代劳”而退化,更多的机器“代劳”的虚拟实践是否会使人沦丧为精神主体而失去行的功能呢,认识活动中机器的求真行为和人的求善行为是否会发生冲突,这都是跟随人工智能出現后带给认识论领域的新问题。

社会将迈入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在获得人工智能巨大助力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推动认识论的时代发展,厘清人工智能带来的认识论新问题,探索跟随时代发展的认识论能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做些什么。总的来说,认识论探索人的认识活动机制为人工智能模拟人类认识过程提供了参考,人工智能在助力人的认识活动时也为认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迫使认识论跟随时代发展,当代认识论与人工智能是互相启发、互相助力的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尚智丛,闫奎铭.“人与机器”的哲学认识及面向大数据技术的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2(02):24-28.

[2]王治东.人工智能研究路径的四重哲学维度[J]南京社会科学,2019(09):39-47.

[3]克劳斯·迈因策尔,贾积有.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算法基础和哲学观点[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03):13-24.

[4]董春雨,薛永红.机器认识论何以可能?[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35(08):3-10.

[5]苏湛.汉弗莱斯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认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34(10):89-95.

[6]任晓明.人工智能哲学的跨学科研究和多维视角考察[J]学术研究,2019(06):14-21+2.

[7]孙晓雨.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发展的哲学思考[J]区域治理,2019(30):26-28.

[8]江晓原.人工智能:威胁人类文明的科技之火[J]探索与争鸣,2017(10):18-21.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页.

[2]刘烨,付秋芳,傅小兰.认知与情绪的交互作用[J].科学通报,2009,54(18):2783-279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73页

猜你喜欢

认识论主体地位人工智能
中国现代美学发生的内在线索与本土话语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史蒂夫·富勒社会认识论思想的分析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浅析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
下一幕,人工智能!
认识论的自然化、日常化与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