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聚焦语文课堂优化教学效果刍论
2020-10-09李花
李花
摘 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追求。而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做到以生为本,落实语文高效课堂,是值得教师探讨的问题。教师应坚持时间效益观,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适度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构建生机灵动的课堂;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以生为本;课堂时间;教学手段;学习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7-0125-02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为学而教的直接意义是学习。所以,在目标的定位上,教师要多从学生的“学”来考虑,也就是学生应该学什么。因此,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学生本位”的课堂生态,以此组织有意义的语文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与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依据学情,找准起点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夜晚的实验》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呢?生1:为什么在夜晚做实验?生2:谁在做实验?生3:做的什么实验?怎样做实验的?生4:实验的结果怎样?师:这些问题,你们能自己读书解决吗?学生读书,然后交流自己已解决的问题。这样的导入,特别是在教授新课时,是一些教师常用的方法。而学生在预习后对于这些浅显的问题已经知道答案,根本无须质疑。教师安排了这样的问题,所以学生只能这样问,这样的学习就是“假学习”。如果教师能转变教学方式,提问学生:同学们课前预习课文有哪些收获呢?这时候,学生就会交流一些已经学会的内容,同时提出自己的真问题。词语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读准字音、掌握字形上,那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应该是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测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教师在教学生字词时不是简单地出示生字词,而是结合学生的课前预习,让学生交流本文中需要特别关注的词语。在教学“或”这个字时,虽然学生在学习《黄山奇松》时接触过,但是让他们来说说意思时,又一下子说不上来。这时,教师出示了《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的一段话,使学生豁然开朗,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或”的意思就是“有的”。学生之前获得的知识不经常运用,就有可能会遗忘,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点拨,教会学生用旧知识来理解新词汇。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不仅要指向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应指向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应基于学生学情,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做到“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指导者”,讓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总结与提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提纲挈领,自主探究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所以,“一言堂”“灌入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都会出现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关键句,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只要教师把握好对这种关键句的讲解,以此来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层次,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秦兵马俑》时,教师用问题“文章中有一些关键句子对我们把握课文结构、理清课文层次有很大的帮助,请你读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子,将它画出来,并简要写写自己的理由”,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个问题的设置,既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指明了方向,又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要求,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的放矢,张弛有度,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自主探究,真正体现了“真学习”的状态,“以生为本”的课堂也得到了体现。
三、合作学习,凸显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既然是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就应该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只有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陶行知先生说:我们一旦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例如,在教学《烟台的海》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来感受烟台冬天的海的壮丽和凝重,抓住词句谈感受,并指导朗读,学习人景合一的写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其他三个季节的海的特点及人的特点是从哪些关键词体会到的。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4人分工要明确,做到每人都要说,讨论时声音要轻,由小组长负责汇总、记录,最后再交流。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又如,《卢沟桥烽火》一课的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讲述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第2自然段~第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并抓住其中两三个写下批注。然后,教师出示一个表格,分别列出三个时间点: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在交流“1937年7月7日深夜”这个部分时,学生抓住了描写敌军的词“全副武装、偷偷摸来、气势汹汹、蓄谋已久、挑衅”等词,体会日军的蛮横嚣张、狼子野心,从描写我军的词“大声喝问、严词拒绝、开枪还击”中感受到我军的大义凛然、不畏强敌。接着,教师让学生自己练习讲述1937年7月7日深夜发生的故事,并抓住关键词来讲。在教学“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这两个部分时,教师也采用了相同的方法。教师再提出问题:如果学校要举行抗日战争历史故事会,让你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你准备怎么讲?怎样讲得更加有条理呢?如何讲得更生动呢?此时,学生就不再一头雾水,而是运用教师为他们列出的表格,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关键词来讲,教学目标就达成了。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等待,敢于放手,将课堂教学的主体真正“让”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探究。教师还要敢于接受学生犯错,不以获得问题的答案为交流的唯一目的,关注语文活动中学生所体现出的思维活动过程和“在学习”“真学习”的状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设计有意义的语文活动。
参考文献:
[1]何金莲.如何使课后练习更有效[J].小学教学参考,2014(19).
[2]孟湘辉.课后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12).
[3]高静.趣味中的智慧——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