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现状与对策探究
2020-10-09段玉琳
段玉琳
摘 要: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凝练的语言、独特的意境、真挚的情感,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对农村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现状进行分析,并探究解决对策,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学习兴趣;教学质量;文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6-0116-02
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凝练的语言、深远的意境、真挚的情感,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对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古诗词历史久远,且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学生往往对古诗词学习缺乏兴趣,學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要改变这种学习现状,教师就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古诗词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本文对农村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现状进行分析,并探究解决对策。
一、农村学生古诗词学习现状
笔者专门对农村学生语文古诗词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语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1)家长在学生学习古诗词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一,缺少对孩子的帮助和指导。部分学生家长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教育,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对孩子学习古诗词爱莫能助。这些家长在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不能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帮助和辅导,影响了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其二,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家长深知,孩子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成才,才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但很多家长因为外出打工,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可以说,一些家长在孩子的学习和教育上投入的时间少之又少。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影响了孩子学习兴趣的提升。
(2)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一,往往注重诗词的背诵和默写,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死记硬背成了古诗词教学的唯一方式,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单纯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很难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古诗词考查非常灵活,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思辨能力,不是会背诵和默写就可以了。其二,往往注重对古诗词内容的讲解,忽视引导学生对诗词意境进行体会。古诗词是一种有特殊格式及韵律的文体,每首古诗词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所表达的情感,是作者内心情感表达的载体。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其意境。例如,教学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体会其意境,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学生古诗词学习面临的状况。农村小学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设备还不够完善,教学手段不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很少开展古诗词探究活动。由于存在以上诸多不利因素,因此,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低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认为能背诵和默写就算完成任务,根本不做深入探究,更无法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自然也不会对古诗词产生学习兴趣。
二、激发农村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的对策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古诗词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师必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科学引导学生探究古诗词,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词,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还不成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事情的喜爱需要兴趣导引。因此,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把培养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作为重要任务。
(1)从课堂导入环节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好的课堂导入能将学生的思绪从课间拉回到课堂,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运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新课导入环节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教学《咏柳》这首古诗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柳树动画,将学生带入古诗所营造的意境中,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从讲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天真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更喜欢听故事。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流传下来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曹植的《七步诗》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讲相传曹植创作这首诗的故事。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曹植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有一天,曹丕把曹植叫到自己面前,要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以证明他的才华。如果曹植作不出来,就等于在欺骗皇上,就要被处死。曹植知道曹丕的险恶用心,又伤心,又气愤。他强忍悲痛和愤怒,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并当场读出来。这样,既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3)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此,教师要摒弃灌输式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将传统的“教师说”变为“学生说”。
(4)从烘托气氛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想是行动的动因,要保证教学的科学高效,就要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烘托气氛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村居》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找一些悲壮、雄浑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5)從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除了日常的古诗词教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举行诗词朗诵比赛等。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下学习,不断丰富古诗词积累。比如,教师可组织学生一起观看《中国诗词大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诗词积累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让家长和学生一起收集相同主题的诗词,并比一比谁背诵得多。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对古诗词进行积累、体验、探究,能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6)从引导学生运用古诗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从引导学生运用古诗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为此,在不同的情境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古诗词进行表达。下雪了,可以让学生说出带有“雪”字的古诗词;下雨了,可以让学生说出带有“雨”字的古诗词;刮风了,可以让学生说出带有“风”字的古诗词。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古诗词运用于自己的写作,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和文学素养。
三、结语
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凝练的语言、独特的意境、真挚的情感,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廖小玲.探寻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新思路[J].基础教育研究,2019(24).
[2]华东.开展古诗词教学的策略[J].语数外学习,2019(12).
[3]聂红梅.小学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J].内蒙古教育,2019(35).
[4]孙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19(35).
Explor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Students' Interest in
Ancient Poetry Learning
Duan Yulin
(Xigouquan Mingde Primary School, Linjing Town, Zhenyuan County, Qingyang City, Gansu Province, Qingyang 744521, China)
Abstract: As a treas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cient poetry, with its concise language, unique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sincere emo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eaching,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students' literary qua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students' interest in ancient poetry learning, and explores solution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mobiliz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in learning,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and improve students' literary literacy.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learning interest; teaching quality; literary lite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