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辟蹊径实现班本主题的有效活化探微
2020-10-09倪柯君
倪柯君
摘 要:本园地处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文章立足于幼儿园自然和本土资源,结合地缘优势,依据幼儿的发展需求,对多辟蹊径实现班本主题的有效活化进行探究,以更好地开展持续的、较为深入的班本主题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多辟蹊径;班本主题;幼儿教育;活化;本土资源;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6-0102-02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持续推进,园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幼儿园重要的实践研究内容。教师也越来越明晰课程资源是班本主题建构的重要载体,在多辟蹊径的催力下积极开展持续的、较为深入的班本主题活动,旨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掷出坚实的“发现权”——资源的开发利用
作为地处农村的幼儿园,应充分挖掘园内及园外可利用的资源,筛选有价值、贴近幼儿生活、有利于幼儿发展、能够凸显个性和特色的内容,抓住幼儿兴趣生发点,开展适宜班级幼儿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具有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1.“拽”出来的前奏
为满足幼儿探索和课程实施需求,幼儿园建立了课程资源库,力求最大限度地支持课程的实施。在课程资源库中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几十种大类别和几百种小类别的材料。为了不断充实资源库材料,每月的最后一周,园部都会开展一次全园大收集活动。在收集之前,相关负责教师会统计各班需要哪些材料,并形成图文表格,提前一周发放至家长。材料收集上来后,负责教师要对材料进行整理、清洗、消毒、晒干,最后入库。资源库的建立,为课程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2. “顺”出来的精彩
幼儿园里,时常会有绿化工人来修剪树木,修剪下来的树枝成了幼儿的宝贝,生成了系列性的主题活动。在“玩转枝丫”的班本主题活动中,幼儿通过比较、测量、制作,发现树枝的不同之处,兴趣点也在不断转移,从一开始对树枝形状的好奇转移到搭建立体房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敏锐捕捉有价值的兴趣点,与幼儿一起探索,使主题活动开展得更加精彩。
二、痛并快乐的“引水权”——课程的深度审议
课程审议是指幼儿园针对教育实践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达成一致,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1.班级审议——顺从其美,因势利导
班级是幼儿生活的基础单元,是进行课程审议的重要主体,班级涉及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关系到教育是否贴近幼儿生活,是否能满足幼儿需要,是否能提升幼儿的经验与能力。因此,班级审议要做到顺从其美,因势利导,关注和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发展。
2.家园审议——人尽其才,资源互补
重视和有效利用家长资源,可把潜在家长资源变成有效的课程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是合理开发利用家长资源的有效策略。在主题实施中,家园审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搭建移动城堡过程中,家长们给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有的家长提出可以安装万向轮让城堡真正移动起来,有的家长提出可以利用铰链让木板折叠起来等。家园审议能拓宽活动范围,使主题活动不断生发有价值的“原点”。借助家长资源,教师了解了很多关于南瓜方面的知识,如种植南瓜的方法、注意事项,暖棚南瓜传播花粉的途径等,为开展主题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年级审议——凝心聚力,牵手前行
年级审议建立在班级审议基础之上,其审议的经验可以辐射到年级组的各个班级,通过观点分享,分析、查找问题的原因等,制定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帮助寻求支持的班级解决问题。例如,在“我要上小学啦”的班本主题活动中,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可从不同角度切入,并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然后进行年级审议,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力求做到各阶段的经验衔接。
4.园级审议——和衷共济,集思广益
团队合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表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在园级审议中,教师们可以各抒己见,在思维碰撞中达成一致。例如。在“冬天来了”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对冬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很想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顺应幼儿的需求,教师可围绕“温度的变化”和“温度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开展探究活动。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幼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为什么豆豆会长歪,为什么豆豆会长“刺”等。同时也提出了很多问题:是不是所有的豆豆都在春天里播种?所有豆豆长出来的茎都是一样的吗?它们需要哪些种植条件?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触发了园级审议。通过园级审议,教师们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获得了很多关于植物方面的知识。
三、多元互动的“经营权”——内生的力量发展
班本主题活动的开展,为幼儿和教师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更多共同活动与交往的机会,形成了同伴之间、师幼之间、师师之间、家园之间的多元互动。他们为共同的主题目标沟通、协调、联合与合作,同想、同做、同成长,充分体现了“全参与”的理念。
1.“活质”探索,让幼儿的发展走进“高远”之地
班本主题活动,是幼儿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自由、自主、回归生活的活动方式吸引着幼儿,他们在发现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實践。例如,在“稻花香”主题活动中,幼儿尝试从种植水稻——观察记录生长过程——如何收获——玩稻草游戏进行探究,充分体现了幼儿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在探究活动中,幼儿获得的经验呈树状形发展,获得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幼儿在用稻草编制草鞋、草裙的过程中,学会了测量、修剪、制作等方法,积累了生活经验。在主题活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幼儿会因为新经验的产生而打破原有的认知平衡,产生新的兴趣和需要。
2.“活变”观念,让教师的思维走出“平原”之地
在班本主题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对幼儿进行观察,以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例如,在“玩转枝丫”的班本主题活动中,当幼儿提出建造一个能容纳多人的城堡时,教师发现现有的材料以及班级里的建造场地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决定将幼儿的活动场地挪到幼儿园的专用活动室——树木创意馆和操场。活动室大型的树木材料和户外场地,让幼儿的城堡搭建有了明显的变化,城堡开始变大了,变坚固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出现了,用什么方式连接?怎样固定树枝?教师利用班级微信群向家长们求助,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并促进了主题活动的深度开展。
总之,多辟蹊径实现班本主题的有效活化要充分体现课程游戏化精神,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要以幼儿的兴趣和经验为生长点,以幼儿探究为主点,以适宜性策略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为支点,引发幼儿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积累生活经验。
参考文献:
[1]胡化梅.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实现途径研究[J].成才之路,2017(13).
[2]陈丽英.用资源 构主题 享奇趣——班本主题活动“我和砖的故事”的建构[J].江苏幼儿教育,2018(03).
[3]何叶慧.幼儿园园本课程班本化实施的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