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太空歌剧”到“赛博朋克”

2020-10-09金阳

戏剧之家 2020年26期

金阳

【摘 要】当今,科幻文化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科幻文化的视觉表现——科幻美术。不同风格的科幻美术取自于不同题材,这些题材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基于特定的社会语境与时代变迁所产生,最终通过艺术家的感悟与思考创作而出。本文从科幻美术的起源与历史发展出发,以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两大科幻美术派别“太空歌剧”与“赛博朋克”为例,探讨在社会语境下科幻美术题材的演变及其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科幻美术题材;太空歌剧;赛博朋克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6-0173-02

科幻即科学幻想,是人们在当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下衍生出来的富有想象力的虚构内容,从最初的文学、插图到如今的影视、游戏,科幻已经蔓延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它是基于艺术家对于当下生活的感受与社会现象的思考萌生出来,经过一代又一代积累,从而形成了具体的文化体系。其中科幻美术的发展从早期依附于小说的封面开始萌芽,到现在视觉效果表现更强烈的电影、游戏的概念艺术设计,其影响力越来越重要,也是最能表现科幻题材的方式。

一、科幻美术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新科学、新技术的发明促进了科幻文学的发展。19世纪早期,“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和H·G·威尔斯使得科幻小说渐渐普及化,而科幻美术依附于小说封面与插图的形式开始萌芽。到了19世紀末,美国的科幻时代开启了,早期最具代表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地摊文学——纸浆杂志,开创者弗兰克·芒西。此类杂志价格廉价,内容多样,发行量高,为小说家与插画师开启了一片天地。1921年,当插画家克林顿·佩蒂为《人猿泰山》绘制了一张极具风格的插图登上杂志封面时大受热捧,出版商们渐渐意识到杂志封面的吸引程度对其销售的重要性,开始重视插画这一领域。因此,在这个时期,大量的画家一涌而出,“科幻画家”不再是附属于任何媒介,而是渐渐成了一种独立职业。

随着纸浆杂志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乏味其缺乏深度的故事与插图。直到1926年,雨果·根斯巴克创办了杂志《惊奇故事》,科幻文学开始转型。到1937年,约翰·W·坎贝尔主编的科幻文学形成了一套严肃的体系,赋予了科幻小说更深层次的内涵。因此,这期间孕育出了大量的理性科幻小说插画师,如弗兰克·保罗、休伯特·罗杰斯等,相比于过去插画设计的大同小异与天马行空,他们所表现出的视觉语言更具创意与合理性。

20世纪50年代后,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纸浆杂志渐渐没落。二战后,随着各国经济繁荣复苏以及科技的飞跃性发展,科幻不再仅限于文学领域,而是形成了一种文化,并分支出了许多流派,科幻迎来了一个真正的黄金时代。随着一代又一代的继承与创新,各种流派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当下科幻美术的主流审美。

二、黄金时代“太空歌剧”——乐观的乌托邦世界

科幻的发展是时代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20世纪50年代美苏进入冷战时期,为了体现国力的强盛,于是在各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其最具影响的就是太空竞赛。短短20年间,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到人类首次踏入太空,再到阿波罗11号第一次登月,这一次次的突破可谓是人类史上科学技术的又一次巨大飞跃,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科技的发展是科幻题材创造力的源泉,此时一大批的文学家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这一时期的科幻作品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影响,整个基调都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人们对于未来文明充满无限期待。其中“太空歌剧”是在这一时期科幻文学中产生的主要流派,作品多以太空旅行、太空冒险为主题,或是描写渺小的人类通过高科技对抗外来生物的故事。例如,最具代表的经典作品《星球大战》系列。

20世纪50年代,随着纸浆杂志的停刊,接踵而来的漫画、平装书与电视开始普及,许多出版社为了拯救曾经一度辉煌的杂志市场,开始再版过去大量的优秀科幻小说。而这个时期,科幻美术同样依附封面绘制而蓬勃发展,科学技术与科幻文学激发了艺术家的视觉创作,造就了许多优秀的科幻美术画师,科幻美术的主流风格渐渐成型。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常被大家称作“Fantasy”(宇宙幻想作品),大部分的美术作品都绘制了一个巨型机械在浩瀚的宇宙中遨游,或是一栋巨型建筑威严耸立在某个星球,“人类”这个元素在画面中极其渺小甚至没有,这样运用强烈的对比反差,也传达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科技的追求以及对宇宙的敬畏。而那个时期的封面绘画作品大部分与书里的内容没有明显的联系,多喜欢绘制一种气氛,传递一种感受,从而吸引读者购买。例如,黄金时代写意大师约翰·哈里斯,他的作品往往没有过多的细节,而侧重点在于表达气氛。哈里斯喜欢绘制巨型的、大体量感的物体,巧妙的色彩搭配以及虚实对比的空气透视,使得整个画面大气磅礴(图1)。他的这种手法对如今的CG美术概念设计有着重要影响。

三、从“新浪潮”到“赛博朋克”——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20世纪60年代,部分小说家开始对黄金时代主流科幻文学原则进行反抗,他们认为科幻小说不仅仅局限于描绘对科技美好的未来幻想,人们对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过于盲目的自信,他们更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导致的弊端,他们反传统、反黄金时代主流观,并分析科技所带来的心理性、社会性等问题。相比于黄金时代所倡导的“硬科幻”,他们更倾向于科幻故事文学性的“软科幻”,于是科幻新浪潮开启了。但新浪潮时期非常短暂,它们过于追求形式与虚无主义,许多故事并不被大多数读者所接受。虽然其没过多久就没落了,但却影响了之后新风格的发展。

随着20世纪末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渐渐转向到网络科技。1984年,“赛博朋克之父”威廉·吉布森发表了他的科幻小说《神经漫游者》,“赛博朋克”一词开始流行起来。“赛博朋克”世界是一个反乌托邦的黑暗世界,“Cyborg”系统是该题材的主要元素之一,即人与机械的融合,人造人,义肢是画面中的常见元素。作品中大多都描述了“人类”受到网络的控制,生活在一个仿真虚拟的世界,大资本家是权力的象征,这里充斥着高科技带来的种种社会现象,故事伴随权力、暴力、人性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展开。“赛博朋克”题材不仅表达了人们对高科技发展的未来畅想,同时也展现了高科技肆意发展之后可能带来的社会现象,它不仅传递了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惶恐与担忧,也是对现实社会中人性欲望与强权的讽刺,极具悲观主义色彩。它是结合了“科学传奇”“黄金时代”“新浪潮”风格精髓的一种全新的并流行至今的科幻风潮。

另一方面,计算机的发展使得世界渐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数码时代,数字技术的进步带动了电影工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科幻电影。CG技术的发展使得视觉艺术表现越来越重要,艺术家们也从以往的科幻小说封面绘画、插图,渐渐投向于电影行业中的美术设计,于是“概念设计艺术家”这一职业在这个时期产生了。1982年,第一部赛博朋克类型的电影《银翼杀手》上映,成了那个时期最具代表的科幻电影,而该电影的美术概念设计者席德·米德无疑奠定了赛博朋克的视觉语言。工业设计出生背景的他,使得其设计具有强烈的未来感,他擅长设计非常具象的流线型交通工具,仿佛现实生活中即可生产出来(图2)。这种未来主义的美术风格给科幻电影增添了不少风采,使得整个虚构的世界传递给观众强烈的真实感,影响至今。

四、结语

早期的科幻美术题材依附于科幻文学的发展,而科幻文学的题材则基于某个特定时代下社会与科技的发展所带给人们的期望与幻想。从黄金时代的“太空歌剧”到“赛博朋克”运动,可以看到人们从初探宇宙奥秘,崇拜科技之伟大的乐观主义态度,演变成对高科技发展反思的社会性悲观主义情绪。同样,科幻美术题材也从描绘宇宙宏伟的乌托邦世界转变成了展现社会与人性的黑暗世界,除了符合时代审美的视觉符号发生了变化,其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也随之改变。由此可见,科幻美术题材是社会现象的一面镜子,反映出了人们在当下社会中对于未来的期望与思考。

参考文献:

[1][英]爱德华·詹姆斯,法拉·门德尔松.剑桥科幻文学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2018.

[2][英]盖伊·哈雷.科幻编年史:银河系伟大科幻作品视觉宝典[M].中国画报出版社,2019.

[3]科幻迷最应该了解的文学简史以及视觉体系[DB/OL],https://www.gcores.com/radios/96714,2018-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