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实甫《西厢记》与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曲词、宾白意蕴对比研究

2020-10-09白毛毛

戏剧之家 2020年26期
关键词:王实甫金圣叹张生

白毛毛

《西厢记》作为我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元杂剧,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王实甫的《西厢记》(下文简称“王本”)堪称经典,金圣叹批点的《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下文简称“金本”)影响也很大。王实甫(1234-1294),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他一生点评古书甚多,如《西厢记》《水浒传》《左传》等。

现以“王本”与“金本”的第一本第四折内容为例,从曲词、宾白着手进行比较。

一、“王本”与“金本”第一本第四折曲词、宾白之异同

二、“王本”与“金本”第一本第四折曲词、宾白意蕴之分析

“王本”中[洁引聪上云]今日二月十五开启,众僧动法器者。请夫人小姐拈香。比及夫人未来,先请张生拈香。怕夫人问呵,则说是贫僧亲者。“金本”将这一台词整个删去。“王本”中,这一段台词的内容和后面的[末上云]以及[洁云]重复,使剧本显得累赘。删除这一段台词,就使内容简洁、紧凑。

“王本”中[驻马听]纱窗外定有红娘报。害相思的馋眼脑,见他时须看个十分饱。“金本”将第一句改成“纱窗外也没有红娘报”,将“定有”改为“也没有”,更能表达出张生的急迫心情。将第二句改为“我是馋眼脑”,删去了“害相思的”,其实,前面已表达出张生的急迫心情,后面又称“见他时要看个十分饱”,“害相思的”几个字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将“须看个十分饱”改为“要看个十分饱”,“须”改为“要”,“须”是客观要求,“要”则是主观愿望,显然,“要”比“须”更符合事理,更能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王本”中[洁云]先生先拈香,恐夫人问呵,则说是老僧的亲。“恐”只是担心,而不能说明夫人问不问,如果夫人没有问,“则说是老僧的亲”岂不弄巧成拙,反露破绽。而“金本”改为“若夫人问呵,只说是老僧的亲”,就符合事理了。

“王本”中[沈醉东风]惟愿存有的人间寿高,亡化的天上消遣。为曾、祖、父先灵,礼佛、法、僧三宝。焚名香暗中祷告:则愿得红娘休劣,夫人休焦,犬儿休恶!佛啰,早成就了幽期密约。这里的“亡化”,指死亡,是佛家用语,让张生唱出来,不太符合人物身份,听众也不容易听明白,而在寺院祭曾、祖、父,也显得不伦不类,“则愿得”,并不能突出张生的愿望。“金本”将“亡化”改为“亡过”,既符合张生的身份,观众又容易听明白。将“为曾、祖、父先灵,礼佛、法、僧三宝”改为“我真正为仙灵礼三宝”,既适合寺院的场所,又可表达出张生求神灵保佑自己愿望实现的一腔痴情。将“则愿得”改为“只愿”,则突出了张生的强烈愿望。但金圣叹将“佛、法、僧三宝”直接写为“三宝”,恐怕一般观众未必能明白这“三宝”指的是什么。

“王本”中[雁儿落]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金本”将其改为“我是个多愁多病身,怎當你倾国倾城貌。”“王本”中张生自称“小子”,带有几分市井气,与张生的书生身份不符。同时,“王本”中张生对红娘用了第三人称,显得感情不够亲密。故“金本”将“小子”改为“我”,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既符合人物身份,又拉近了感情距离。

“王本”中[得胜令]恰便似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金本”将其改为“你看檀口点樱桃,粉鼻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将明喻改为暗喻,更能突出莺莺的美貌。

“王本”中[乔牌儿]大师年纪老,法座上也凝眺;举名的班首真呆僗,觑着法聪头作金磐敲。“金本”将“法座”改为“高座”,座本来已高,但“大师”还要凝目远眺,更能突出“大师”的老眼昏花。而“王本”的“觑着法聪头作金磐敲”则诙谐成分多一点。笔者以为,金圣叹将这句改为“将法聪头作金磐敲”,减少了原作的诙谐味,改得并不太好。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两者故事情节虽无太大出入,但金圣叹批点的《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较王实甫的《西厢记》在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方面均有很大提升。“王本”主要考虑舞台演出因素,唱词、宾白难免采用取悦观众的市井语言,人物形象也相对通俗化,缺少复杂性和多面性。而“金本”则更趋向于文人的案头读物,唱词、宾白更加凝练、文雅,更符合人物身份,同时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更为深入、细腻,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更为鲜明、丰满,为作品注入了文人的审美情趣。然而,以舞台表演为基础的戏剧文学主要通过演员的演唱传情达意,相对于“王本”来说,“金本”似乎对这一点考虑较少,因而增加了普通观众欣赏作品的难度。难怪李渔在《闲情偶寄》中道:“圣叹所评,乃文人把玩之《西厢》,非优人搬弄之《西厢》也。文字之三昧,圣叹已得之;优人搬弄之三昧,圣叹犹有待焉。”此话颇为中肯。

参考文献:

[1]金圣叹.金圣叹全集(三):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等十种[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2]王实甫.西厢记 [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3]王季思.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 [M].济南:齐鲁书社,2002.

[4]彭晓玲.金圣叹批评<西厢记>研究[D].复旦大学,2007.

[5]李渔.闲情偶寄·填词余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6]田婷婷.王西厢与金西厢版本之比较[J].文学界(理论版),2013.

猜你喜欢

王实甫金圣叹张生
金圣叹刑场别子
张生题字喻客
《西厢记》艺术管窥
幽默到死金圣叹
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点评中“犯”概念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