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沿江—江南地区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2020-10-09周永进孔令聪许有尊

安徽农业科学 2020年18期
关键词:江南地区栽培模式高产高效

周永进 孔令聪 许有尊

摘要 安徽沿江—江南地区温光资源丰富,是安徽省的主要粮食生产地区之一。提高该地区的粮食产量对保障安徽省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针对该地区稻-麦生产中茬口安排不合理、品种选择不恰当、肥水管理不适宜等问题,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优化集成了“沿江—江南地区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并成功示范应用。基于大面积生产上的应用实践,介绍了该技术模式的栽培调控途径和关键技术,以期为推动安徽稻麦周年全程机械化生产、提高安徽粮食产量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温光资源分配;栽培模式;沿江—江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3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18-0031-03

Abstract The area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s rich in temperature and light resources,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grain production areas in Anhui Province.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food production in this area to ensure the food security of Anhui Province.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such as unreasonable sowing date arrangement,inappropriate variety selection and unsuitable fertilizer and water management in rice and wheat production system in this area,we optimized and integrated the highyield and highefficiency cultivation model of ricewheat rotation system in the area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and successfully demonstrated and applied it.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practice of largescale production,we introduced the cultivation approaches and key techniques of this technology,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technical support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echanized production of ricewheat rotation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grain yield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 Ricewheat rotation system;High yield and high efficiency;Alloc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light resources;Cultivation model;Area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安徽省位于我國中东部,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总面积13.96万km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665.8万hm2。水稻和小麦是安徽省的两大粮食作物,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水稻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于沿江江南、江淮地区、沿淮地区[1]。水稻常年种植面积为226.9万hm2 (2008—2017共10年平均) ,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4.1%;总产1 421.9×107 kg,占粮食总产的42.7%。小麦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于淮北地区、沿淮地区、江淮丘陵以及沿江—江南地区。小麦常年种植面积为244.6万hm2,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6.7%;总产1322.9×107 kg,占粮食总产的39.7%[2]。稻麦轮作是安徽省的主要种植制度。近年来,得益于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和粮食丰产科技的引领和支撑,安徽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持续丰产增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2017年安徽省稻、麦总产平均为2 983.3×107 kg,位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河南省和江苏省[2]。因此,安徽省的稻麦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安徽沿江—江南地区温光资源丰富,是安徽的主要粮食生产地区之一[3]。多年前,该地区以水稻-油菜、水稻-小麦种植模式为主,之后由于农业劳动力的减少以及劳动成本的增加,使得这2种轮作模式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种粮大户多只种植单季稻,水稻收获后基本是空闲田越冬,造成了大量的温光资源浪费[4]。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逐步扩大,土地集中管理程度进一步提升,使得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成为了可能,涌现出了一批有经验、懂技术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同时,随着国家对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补贴政策的实施,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使得部分经营主体开始探索稻麦轮作种植模式。近年来,随着沿江—江南地区稻麦两熟全程机械化的迅速发展,稻麦种植面积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产量水平有了很大程度提升[2,4]。然而,该地区的稻麦生产中仍存在茬口安排不合理、品种选择不恰当、肥水管理不适宜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稻麦生产的发展[5-8]。

针对以上问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为依托,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集成了“沿江—江南地区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并于2018—2019年在安徽沿江的无为、庐江、望江等地成功示范应用。其中,无为县开城镇示范片稻麦周年平均产量达19 267.5 kg/hm2。鉴于此,基于大面积的生产应用实践,笔者就该技术模式的栽培调控途径和关键技术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推动安徽稻麦周年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提高安徽粮食产量提供技术支撑。

7.1.2 水分管理。

采用“浅-露-烤-湿”的节水灌溉方式。活棵至分蘖期浅水间歇灌溉,多次露田降低秸秆还田危害;80%够苗期排水晒田,开好丰产沟(直沟、横沟和围沟),沟深20 cm,沟宽30 cm。待田面开裂、叶片挺直、田面泛白,根、叶色落黄停止晒田;拔节至抽穗期间歇湿润灌溉,即前一次灌溉2~3 cm水层后,待水完全耗尽,田面无水后再进行灌溉;抽穗期若遇高温胁迫,进行深水灌溉以调节田间小气候,降低高温危害;灌浆成熟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增强根系活力,提高群体中后期光合生产能力、结实率和粒重;成熟前7 d断水。

7.2 小麦

7.2.1 肥料管理。

小麦全生育期氮肥(纯氮)适宜施用量为180~210 kg/hm2,按基肥∶拔节肥=7∶3或6∶4施用。磷肥(P2O5)适宜用量为75~105 kg/hm2,作基肥一次施用;钾肥(KCl)的适宜用量为90~120 kg/hm2,按基肥∶拔节肥=7∶3或6∶4施用。此外,施用硫酸锌15.0~22.5 kg/hm2。

7.2.2 水分管理。

安徽沿江—江南地区雨水较多,且地下水位高,播种后要求开好 “三沟”(畦沟、腰沟、田边沟),做到沟沟相通,防止渍害,确保一播全苗。畦沟、腰沟、田边沟深度分别达到20、25和35 cm。生育期间遇连阴雨或较强降水时,应及时清沟沥水降湿防渍。拔节前遇较重旱情应补充灌溉,灌溉宜釆用沿畦沟洇灌或喷灌方法,灌前要清理“三沟”,灌后及时排除田内积水,拨节孕穗后一般不浇水。

8 病虫草害防治

8.1 水稻

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本田期重点防控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3种病害,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3种虫害。优先选用绿色防控措施,如农业防控(抗病能力强的品种)、生物防控(天敌/香根草等)、理化诱控(性诱剂等)以及物理防治(频振式杀虫灯/色板诱杀技术等)等。病虫害严重时选择化学防控用以辅助。采用化学防控技术时,优先使用生物源农药和低毒安全高效控失农药控制病虫害。群体中下部病虫草害适宜选择新型控失农药(病害85%常规农药/虫害70%常规农药+800目以上225 g/hm2控失剂)+担架式/自走式中大型大容量高压力农药喷施机械用药防控措施;冠层病虫害施用新型控失农药(病害85%常规农药/虫害70%常规农药+1 500目以上225 g/hm2控失剂)+无人机飞防小容量高浓度精准用药模式。草害防治采取“一封、二杀、三补”的策略。防治重点在于移栽前的封闭除草;移栽后5~7 d将化学药剂与分蘖肥一起均匀撒施;对于前期没有完全防治住的杂草,可在杂草3叶期时选用适当药剂予以清除。

8.2 小麦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仍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重点防治赤霉病、纹枯病、锈病和白粉病等病害以及蚜虫、麦蜘蛛和吸浆虫等虫害。中后期重视 “一喷四防”,即药肥混喷,防病、防虫、防倒、防早衰,加强赤霉病的防治,做到 “见花打药,盛花再打”。草害立足春草秋治,注重冬前化学除草,冬前未能及时除草或草害较重的麦田,返青期及时进行化学除草。坚持“除早、除小、除了”的化除原则,选用高效、低残留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

9 机械化减损收获与安全节能干燥储藏

9.1 水稻

当95%籽粒变黄时使用履带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或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收割。机收时要求产量总损失率<3.5%,含杂率≤2.0%,破碎率≤2.0%,割茬高度≤15 cm,秸秆粉碎长度≤10 cm。籽粒收获后使用低温循环式干燥机及时烘干至含水量13.5%以下后储藏。

9.2 小麦

籽粒蜡熟末期(九成熟)选用加装秸秆粉碎装置,且能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清选的联合收割机,以减轻灾害损失,减少籽粒破损率,提高小麦商品等级。收割时要求产量总损失率≤2.0%,含杂率≤2.0%,破碎率≤2.0%,割茬高度≤15 cm。收获后及时烘干,当籽粒水分下降到13.0%时入仓(库)贮藏。

10 技术示范应用效果

2018和2019年在安徽的无为县开展了“沿江—江南地区水稻-小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示范”,核心示范区面积分别10和15 hm2。经专家测产,稻-麦周年平均产量达 19 267.5 kg/hm2(其中水稻12 666.0 kg/hm2,小麦6 605.9 kg/hm2),较对照平均增产28.2%。

参考文献

[1] 李乾.安徽省水稻生产布局变迁及优化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6.

[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EB/OL].[2019-12-05].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8/indexch.htm.

[3] 季一胜,杨飞,吴晓鹏,等.沿江稻-麦两熟模式下水稻机械化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7(18):17-18.

[4] 江耀斌.安徽沿江地区稻麦两熟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3):70-71.

[5] 习敏,杜祥备,吴文革,等.稻麦两熟系统适期晚播对周年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20,31(1):165-172.

[6] 姚余,佘德如,余晓虎,等.沿江圩区稻套麦栽培技术探讨[J].安徽农学通報,2001,7(5):35-36.

[7] 陈刚,吴文革,孙如银,等.氮肥追施方式对机插杂交中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5(2):78-82.

[8] 黄明珠.沿江地区稻茬小麦栽培技术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9):46,48.

[9] 周正权,李育娟,王坚钢.太湖地区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J].耕作与栽培,2015(6):49-51.

[10] 杜祥备,孔令聪,习敏,等.江淮区域稻麦两熟制周年资源分配、利用特征[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27(7):1078-1087.

猜你喜欢

江南地区栽培模式高产高效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女性服饰时尚消费状况
浅谈煤矿高产高效型生产区队建设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模式
江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半榫节点受力性能研究